第33章 工坊体系(1/2)
坩埚钢的成功炼制,让铁石山的武器品质再上一层楼。可新的问题很快冒了出来——铁匠铺里,五六个老匠人各造各的刀,张三锻的刀长三尺二,李四锻的刀宽两指半,王五淬火时爱多浸一刻,赵六打磨时总偏磨刃口。造出的刀虽都是精钢材质,却长短不一、轻重不同,护卫队领用时常抱怨:“这刀握着手感差太多,换一把还得重新适应!”
赵罗蹲在铁匠铺旁,看着地上摆的七八把钢刀,眉头皱得更紧。之前人手少、兵器缺,能造出刀就不错;如今要批量造武器,甚至未来可能造火器配件,这种“一人造全程”的方式效率太低,还没法保证一致性——真到了战场上,士兵手里的兵器规格乱了,配合都会出问题。
“得改改造兵器的法子。”赵罗把几个老匠人叫到一起,指着地上的刀,“你们看,同样是精钢刀,为啥有的重有的轻?不是手艺不好,是没个准头。一人从锻打到装柄全干了,既费时间,又难顾全每一步的精细。”
赵远点头:“你说得对。我年轻时学打铁,师父就说‘一把刀一个样’,以为是本事,现在看来,反倒是拖累。”
“那就分工。”赵罗斩钉截铁,“把造刀的活拆成几步,每人专干一步,像流水似的传下去。再做些‘规矩’,让每一步都有准头。”
老匠人们听得新鲜,赵五叔公挠头:“分工?拆成几步?咋拆?”
“就拿造刀来说,拆成五步。”赵罗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五个圈,“第一步,锻打刀坯。按统一的尺寸,把坩埚钢锻成刀身形状,长三尺,宽一寸半,厚三分——用木模卡着锻,差一分都不行。”
他让人找了块硬木,照着护卫队最称手的一把刀,刻了个刀身形状的木模:“锻打的人就盯着这个模子,钢坯加热后往模子里塞,不合模就接着锻,直到严丝合缝。”
“第二步,淬火。”赵罗指向第二个圈,“专门让一个人负责淬火,用统一的盐水浓度(之前试出的最佳比例),水温控制在同一刻度(用竹片做了简易温度计,标着刻度),刀坯烧到樱桃红时准时下锅,浸三息就捞,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
“第三步,打磨。”他画第三个圈,“做个带槽的木架,把刀坯卡进去固定,用粗细不同的磨石按顺序磨——先粗磨出刃口,再细磨抛光,磨到刃口能映出人影为止。专人磨,力道匀,不会偏。”
“第四步,装柄。”第四个圈,“刀柄用统一粗细的硬木,长度七寸,钻孔、缠麻绳都按定好的法子来,尾端镶铁环也得对齐刀身中线。”
“最后一步,校验。”第五个圈,“造好的刀集中起来,用标尺量长度,用秤称重量,用硬物试刃口——都合格了才算成,不合格的回炉重造。”
一番话听得老匠人们眼睛发亮。赵三叔公拍大腿:“这么一分,我就专锻坯子,不用惦记淬火的火候了!我眼神好,卡模子准能行!”赵五叔公也道:“我守了一辈子火,淬火最拿手,让我专干这个,保准每把刀淬得一样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