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 > 第33章 工坊体系

第33章 工坊体系(2/2)

目录

说干就干。赵罗让人做了一堆“标准件”:刻着尺寸的木模(刀坯、矛尖、箭簇都有),标着刻度的竹制标尺,称重用的小秤,甚至连淬火用的盐水都按比例装在统一的陶罐里,贴上标签。

铁匠铺重新规划了位置:靠炉边的角落放着木模和钢坯,赵三叔公带着两个后生专管锻打,“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钢坯被按模子锻得方方正正;中间的石台上摆着盐水罐和温度计,赵五叔公蹲在那,手里捏着铁钳,眼里盯着刀坯的颜色,卡着时辰淬火;靠窗的地方搭了磨石架,两个手巧的妇人负责打磨,磨石在刀身上来回滑动,溅起细小的火星;最里面的角落,赵二叔公带着人装柄,硬木柄、麻绳、铁环摆得整整齐齐,装得又快又稳。

最后一道校验由赵远负责,他拿着标尺量刀长,用秤称重量,再用一块熟铁试刃口——“唰”一声划开铁皮,才算合格,往旁边的木架上一放,木架上标着“合格”“待修”“回炉”三个格子,一目了然。

头两天,工匠们还有些手生。锻打的总忘看木模,淬火的偶尔卡不准时辰,打磨的力道不均。赵罗没急,带着大家一遍遍试,哪里不对就调整哪里——锻打时在木模上画刻度线,淬火时用沙漏计时,打磨时在木架上画标记,保证每一步都有“规矩”可依。

过了五日,工坊里彻底变了样。

钢坯从炉边传到淬火台,再传到打磨架,最后到装柄处,像流水一样顺畅。赵三叔公锻坯子越来越快,一天能锻出二十个合格刀坯;赵五叔公淬火从没失手,淬出的刀敲着“当当”响,又硬又韧;打磨的妇人磨出的刃口又亮又直,刃线比之前整齐十倍。

最让人惊叹的是效率和一致性。以前一个老匠人一天顶多造一把刀,现在分工后,五个人配合,一天能造出十五把刀!更重要的是,这些刀摆在木架上,长短、宽窄、轻重几乎分毫不差,握在手里手感一样,护卫队员们领刀时,再也不用挑来挑去,拿起一把就能用。

“小罗这法子太神了!”赵虎拎着两把刚领的钢刀,并排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差别,忍不住赞叹,“以前造刀靠手艺,现在造刀靠‘章程’,又快又好!”

赵罗站在工坊门口,看着里面忙碌而有序的景象:锻打的、淬火的、打磨的、装柄的,每个人守着自己的活,互不干扰又默契配合。铁匠铺不再是以前那样“一人一炉一把刀”的零散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整体——像个缩小版的“兵工厂”。

角落里,新造的铁矛、铁叉也按这套法子分工打造,堆在木架上,整整齐齐。甚至连之前琢磨的火器配件——比如设想中火铳的枪管坯子,也用标准木模锻打,尺寸误差不超过一分。

“这才刚开始。”赵罗轻声道。标准化和流水线,不仅是为了造刀更快,更是为了未来能造更复杂的东西——火器的零件、机械的齿轮,都得靠这套体系才能批量生产。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照进来,映着工匠们专注的脸,也映着木架上一排排规格统一的钢刀。刀身泛着冷光,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秩序感”。

铁石山的工坊,彻底变了。而这种改变带来的力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让所有对手都为之震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