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 > 第32章 坩埚炼钢

第32章 坩埚炼钢(1/2)

目录

高炉群日夜燃烧,铁水汩汩流出,铁石山的铁器越来越多——精钢刀列成一排,闪着冷光;铁锄、铁犁堆在农具坊,等着开春下地;甚至连护卫队的甲片,都用精钢锻打了几副,虽简陋,却足够坚固。

可赵罗仍不满足。

他看着铁匠铺里刚锻好的一块精钢——虽比最初的钢片均匀,却在反复折叠锻打时,仍能看出细微的纹路不均。这是炒钢法的局限:铁水在炒钢炉里搅拌,脱碳难免不均,锻打时力道稍有偏差,钢材的韧性就会有差异。

“若是造刀枪,这钢够了。”赵罗摩挲着钢片,眉头微蹙,“可若是造火器……”

他想起之前提过的火器研发——不管是火炮还是火铳,都需要均匀、致密的钢材。炮管要承受火药爆炸的压力,若钢材有一丝杂质或不均,炸膛的风险就极大;火铳的枪管虽小,对材质的要求同样苛刻。现有的精钢,还不够。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换种炼钢法——坩埚炼钢。

他记得,坩埚炼钢是把生铁、废钢和矿石装进耐高温的坩埚里,密封后加热到高温,让金属彻底熔化、融合,杂质沉淀到底部,这样炼出的钢成分均匀,质量稳定,远超炒钢法。

关键是坩埚。

普通的耐火粘土虽能耐高温,却撑不住坩埚炼钢时的持续高温——得找更纯、更致密的耐火材料。赵罗让人把之前找到的耐火粘土反复筛选,去除杂质,又加入少量从旧矿洞深处挖来的“陶土”(一种更细腻的高岭土),加水和成泥,手工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上宽下窄的坩埚,底部留个小口,方便倒钢水。

“小罗,这小泥罐能装铁水?”赵五叔公看着捏好的坩埚,满脸怀疑,“之前的耐火粘土做炉壁还行,捏这么个小罐子,烧起来怕是要裂。”

“得烧透。”赵罗解释道,“把坩埚先放进窑里,用焦炭慢慢烧,烧三天三夜,让它彻底瓷化——就像烧陶器一样,瓷化后才耐高温。”

捏好的二十个坩埚被送进专门砌的小窑,用纯焦炭烧了整整三日。出窑时,坩埚变成了青灰色,敲起来“当当”响,硬得像石头,赵五叔公试着往里面倒了些滚烫的铁水,坩埚竟没裂,只是微微发烫。

“成了!这泥罐真成了!”老匠人惊喜地喊道。

接下来是配料。赵罗按比例称好生铁、之前炼出的精钢碎块,还有少量石灰石(除杂质),每样都仔细称重——比例差一点,炼出的钢质量就会偏差。配好的料被小心地装进坩埚,坩埚口用耐火泥封死,只留个小气孔。

坩埚炉是在老高炉旁搭的简易炉——用耐火砖砌成圆形炉膛,把装好料的坩埚竖着放进炉膛,周围填满焦炭,水力风箱连接炉膛的风口,负责鼓风升温。

“点火!”赵罗一声令下。

焦炭点燃,水力风箱“呼嗒”作响,炉膛里的温度迅速升高。坩埚在焦炭中被包裹,渐渐变红,从暗红色到橘红色,最后变成耀眼的白——这是金属开始熔化的信号。

老匠人们围在炉边,大气都不敢出。赵五叔公眼睛盯着炉膛的颜色,嘴里念叨着:“火色够了……再烧半个时辰,让料融透……”

赵罗也紧盯着——他没有温度计,只能靠火色和时间判断。坩埚炼钢的关键是“匀”,必须让里面的金属彻底熔成液体,杂质才能充分沉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