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 > 第31章 炼铁革新

第31章 炼铁革新(1/2)

目录

胜后反思的会议散了,铁石山却比战时更忙碌了。赵罗提出的四条措施里,“扩大钢铁生产”被摆在了最前头——所有人都清楚,精钢是他们能守住山寨的根本,要造兵器、筑城墙、练农具,哪一样都离不了铁。

之前那座丈半高的高炉,成了最好的“试验田”。赵罗带着赵三叔公、赵五叔公等老匠人,围着高炉蹲了两天,把连日来的熔炼数据一一记在羊皮上:多少矿石配多少燃料,风口开多大,出铁水时的温度如何判断,炉渣的颜色代表什么……

“之前的高炉还是小了,炉腔窄,装的矿石少,烧一次只能炼出两三百斤铁水。”赵罗指着羊皮上的记录,“要建就建大的,炉高两丈五,炉腔直径三尺,这样一次能装两倍的矿石,出铁量至少翻一番。”

“这么高?炉壁能撑住吗?”赵五叔公有些担心,“之前那座炉壁就裂过缝,全靠耐火粘土糊得厚。”

“这次用‘双层壁’。”赵罗早有想法,“内层用最纯的耐火粘土,掺上碎铁屑——铁屑能增强韧性,耐高温;外层用石块砌,中间填一层沙土隔热,这样炉壁既结实又不容易散热。”

老匠人们虽觉得新鲜,却也信了赵罗的判断。选址就在老高炉旁边——这里离水源近,又有现成的矿石堆,方便搬运。青壮们扛着石块、挑着耐火粘土,老匠人则负责砌炉壁,赵罗拿着木尺,时不时量量直径、测测垂直度,连一点偏差都不肯放过。

三日后,两座新高炉拔地而起。比老高炉更高、更敦实,双层炉壁透着厚重感,三个风口比之前大了一圈,正对着新造的风箱——这次的风箱,不再是脚踏,而是赵罗琢磨的“水力风箱”。

铁石山的山泉往下流时,在山坳里形成了一处小落差。赵罗让人在这里筑了个小水坝,引水流冲击一个木制的水轮,水轮转动时,通过连杆带动风箱的活塞——水流不停,风箱就“呼嗒呼嗒”地持续鼓风,力道比脚踏的大了三倍,还不用人费力。

“小罗,你这脑子是真装着宝贝!”赵虎看着水轮转得欢快,风箱鼓出的风把地上的草屑吹得漫天飞,忍不住拍手,“以后再也不用踩得脚脖子疼了!”

水力风箱解决了鼓风问题,燃料的革新更关键。之前用木炭,虽好用却耗木材——铁石山的树本就不多,总砍下去迟早要秃。赵罗盯上了山后找到的煤。

“煤火烈,杂质多,直接烧容易把铁水弄脏。”赵三叔公之前试过用煤,炼出的铁总带着黑渣,“但你说的‘焦炭’,真能行?”

“能。”赵罗肯定道,“把煤放在密封的窑里烧,不让它着明火,就能把杂质逼出来,变成焦炭——跟木炭一样干净,火力却比木炭旺得多。”

造干馏窑比建高炉简单。用泥土糊个圆窑,留个进料口和出气孔,把煤块堆进去,封严窑口,从外面烧——煤在窑里受热,水分和杂质变成烟气跑出去,剩下的就是黑乎乎、沉甸甸的焦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