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第170集:河西风动启新程(2/2)
随安似懂非懂,却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想起在虢州立的“渡心碑”,百姓说那碑上刻的不是名字,是“活着”的道理。或许先生说的“无所住”,就是让每个走过的地方,都留下点让生命更安稳的东西。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甘州城门便缓缓打开了。守城的兵卒见了双经渡师徒和那商人,本想阻拦,可一听说是从虢州来的医者,又看到那陶瓶里的青蒿,脸色顿时变了,赶紧放行:“快请进!太守正愁没好法子治这温疟呢!”
进城后,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萧条。街道上行人寥寥,不少店铺关着门,偶尔能听到民居里传来咳嗽声。商人领着他们往太守府去,一路上,不断有人探出头来张望,看到双经渡的僧衣和药箱,眼里都露出几分希冀。
“先生,您看,他们好像都在等您。”随安轻声道。
双经渡点头,脚步不停:“所以我们不能停。”
走到太守府前,正遇上一群医者从里面出来,个个面带愁容。为首的老医者看到双经渡,愣了一下,忽然想起什么,上前拱手:“您可是虢州来的双经渡先生?在下是甘州医官,听闻您用‘湿热辨证’法治好了温疟,还请先生救救甘州百姓!”
双经渡还礼:“医官客气了。治病救人,是分内之事。可否先带我去看看病患?”
老医者喜出望外,连忙领着他们往府内的临时医棚走去。随安跟在后面,看着先生的背影,忽然觉得,虢州的“渡心碑”虽留在了原地,但先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在刻着新的碑。
医棚里,病患躺满了草席,不少人发着高烧,说着胡话。双经渡走到一个孩童床边,伸手按了按他的额头,又翻开眼睑看了看,然后搭脉,片刻后对老医者道:“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是湿热蕴结之症,与虢州的温疟同属一类。可用青蒿配黄芩、知母,再佐以滑石利湿。”
老医者连忙记下,又问:“可我们这儿药材也缺,尤其是青蒿……”
“我这里有。”双经渡示意随安取出那陶瓶,“这是虢州回春堂周掌柜送来的,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老医者接过陶瓶,打开一看,激动得老泪纵横:“够了!这些至少能撑上几日!先生真是天降的救星!”
双经渡摇头:“救星不是我,是这药材,是能辨症的医理,更是百姓求生的心意。”他转向随安,“随安,取我的医案来,把虢州的治法抄给医官们。”
随安应声从行囊里取出医案,笔墨早已备好。他低头抄写时,听着先生和医官们讨论病情,听着病患家属感激的哭泣,忽然明白,先生带他西行,不是为了看风景,是为了让这“双经相济”的道理,能跟着脚步,走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夕阳再次落下时,甘州医棚里飘起了青蒿的药香。双经渡站在棚外,望着河西走廊深处,那里的夜色正慢慢铺开,像一幅等待落笔的画卷。
随安走到他身边,轻声问:“先生,接下来我们要去哪里?”
双经渡望向远方,声音里带着风的清冽:“路在脚下,心在前方。总有需要我们去的地方。”
虢州的故事落幕了,但双经渡的脚步,才刚刚踏上河西走廊的新程。那些藏在风沙里的苦难,那些等着被点亮的希望,都将在接下来的路上,一一展开。
欲知双经渡师徒在甘州将遭遇怎样的挑战,又会如何用“双经”之力化解危机?且看第三卷,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