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道心(1/2)
秦望舒的抉择,像一块投入“归处”心湖的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超一次普通的人事变动。她的去留,关乎的不仅是一位核心成员的得失,更关乎这个团队所秉持的文化理想能否在更高的学术殿堂得到认可与延续。
静室独思
秦望舒请了几天假,将自己关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手边放着京师大学精致的聘书和一本翻旧了的《唐代士林与隐逸文化》。她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却发现自己的处境与书中记载的古人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是选择“庙堂之高”,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学术抱负;还是坚守“江湖之远”,在亲手参与构建的“归处”里继续知行合一的探索?
京师大学的平台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更好的科研条件,更优秀的生源,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这些都能让她的研究走得更远、更深。但她也清晰地意识到,一旦进入那个体系,她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课题申请、论文发表、职称评定的循环中,与“归处”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实践场域可能会渐行渐远。
而在“归处”,她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锁在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能真切地融入生活、影响他人、甚至重塑一个行业生态的力量。从“长安十二时辰”到“织金婚”,她的每一个考据,每一次审阅,都化为了可感知、可触摸的美好体验。这种“学以致用”带来的满足感,是单纯的论文发表无法替代的。
她想起苏青瓷温暖的拥抱,想起贾长安郑重的承诺,想起唐乐知依赖的眼神,想起小军、周雯那些匠人朋友因为她提供的学术支持而焕发出的创作活力……这里,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她学术生命得以扎根和绽放的土壤。
“归处学堂”的蓝图
就在秦望舒内心激烈斗争之时,贾长安和苏青瓷并没有坐等她的决定。他们连夜商讨,拿出了一份更加具体、也更具雄心的“归处学堂”升级方案。
贾长安带着这份还带着墨香的方案,再次敲响了秦望舒的房门。他没有催促,只是将方案放在她面前。
“望舒,这是我们的一些新想法。无论你最终如何选择,我们都希望‘归处学堂’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方案的核心,是将“归处学堂”从一个内部培训平台,升级为一个面向行业和社会开放的“新传统文化传习与创新平台”。它规划了清晰的三大板块:
1. 传习部: 系统梳理和传授唐文化通识、传统生活美学、非遗技艺基础,面向公众和行业从业者。
2. 研创部: 由秦望舒主导,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专注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唐文化)的当代转化研究,为“归处”乃至整个行业提供学术支持和创新方法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