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余韵与暗礁(1/2)
“织金婚”的成功,如同在西安文旅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远超一场活动本身,不仅带来了直接的效益,更引来了不同层面的关注与新的挑战。
声誉的叠加效应
纪录短片《织梦》在网络的持续发酵,为“归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咨询和预订电话再次迎来高峰,其中不乏专门指定要体验“匠心合伙人”作品、甚至希望定制类似主题活动的客人。“归处”不再仅仅是一个住宿选择,更成为了一个高品质文化体验的目的地。
更让团队欣喜的是,之前因供应链断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被迅速抵消,甚至反向赋能。老陈的“月白釉”系列器皿、周雯的定制剪纸、小军的主题泥塑,都成为了客人争相询问和购买的“爆款”。这种将供应链转化为品牌内容乃至直接营收的模式,证明了苏青瓷“匠心合伙人”生态战略的前瞻性。
唐乐知趁热打铁,在“归处”的平台上线了“匠心好物”专栏,限量发售合作匠人的作品,并附上详细的创作故事和匠人访谈。此举不仅增加了收入,更进一步强化了“归处”作为文化平台的形象。
“云隐”的转向与人才的暗战
“归处”独特的破局方式,显然出乎了“云隐”及其背后徐盛的预料。金十三传来的消息显示,徐盛在内部会议上对“归处”这种“下沉整合”的模式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欣赏,但更多的是警惕。他意识到,用资本碾压简单供应链的方式已经失效,真正的竞争开始上升到更虚无缥缈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定义权”和“人才创造力”层面。
“云隐”的策略随之调整。他们不再仅仅针对“归处”的实物供应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价值的“人才资源”。一方面,他们加大力度在西安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搜寻与“归处”理念相似、具备创新能力的独立设计师、手工艺人,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进行“精准抄底”或“源头截胡”。另一方面,对“归处”内部核心人才的挖角变得更加隐蔽和具有针对性。
压力再次传导到唐乐知身上。她手下一位极具潜力的内容策划,也是“织金婚”项目的重要执行者,被“云隐”以“内容总监”的职位和翻倍的薪酬挖走。这一次的离职,比上一次更让唐乐知感到无力,因为对方带走的不仅是能力,还有对“归处”内容运作模式的深入了解。
“乐知,这不完全是你的问题。”贾长安在安抚有些沮丧的唐乐知时说道,“当对手用数倍于我们能提供的资源来挖人时,忠诚度本身就会受到极限考验。我们要做的,不是苛责离开的人,而是如何让留下的人觉得更有希望,以及如何构建一套即使个别人离开也不会伤筋动骨的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
这番话点醒了唐乐知,也促使管理层加速推进“归处学堂”的体系化建设,并开始设计更完善的内部知识库和项目复盘机制。
官方的橄榄枝与新的枷锁
“织金婚”的影响力也传到了官方耳中。之前对“归处”在“长安之夜”项目中“阳奉阴违”略有微词的李晟副导演,这次主动打来了电话,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情和诚恳。
“贾总,苏经理!上次那个‘曲江夜宴’的环节,你们那个‘b方案’……哦不,是你们那个更有文化内涵的方案,领导后来了解了,非常认可!认为这才是我们西安文化创新应该有的样子!”李晟在电话那头笑着说,“现在市里有一个新的任务,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希望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文化空间作为试点。我觉得‘归处’非常合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参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