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道心(2/2)
3. 实践部: 与“匠心合伙人”深度结合,设立“创新工坊”,为研究成果提供实践和孵化基地,并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现代生活美学师”。
方案甚至初步构想了与高校合作,尝试申请成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或联合培养点,并计划在未来条件成熟时,推出具有行业认可度的认证体系。
这份方案,不仅为秦望舒描绘了一个足以施展其学术抱负的、充满想象力的平台,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归处”愿意,并且正在努力,为她这样的学者创造一个不同于传统高校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实现路径。
尘埃落定
捧着这份沉甸甸的方案,秦望舒心中翻涌的波澜渐渐平息。她看到了贾长安和苏青瓷的诚意与远见,也看到了“归处”未来更广阔的可能性。这里,或许不是世俗意义上最高的学术殿堂,但却是最能让她感受到研究“活着”的地方。
几天后,秦望舒在“归处”的茶室里,当着所有核心成员的面,平静而坚定地宣布了她的决定。
“我决定留下。”她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众人,“京师大学的机会很好,但那里不缺一个按部就班的秦望舒。而‘归处’,需要我,我也需要‘归处’。在这里,我的研究能‘活’过来,能参与到一场有意思的、重塑当代生活美学的实践中。这比多发表几篇论文,更让我心动。”
她顿了顿,看向贾长安和苏青瓷,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而且,我对你们画的那个‘学堂’大饼,很感兴趣。我想亲手把它做出来。”
茶室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唐乐知更是冲过去抱住了秦望舒,眼圈发红。苏青瓷和贾长安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喜悦和更坚定的责任。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秦望舒的留下,其意义远超一个人才的保留。它象征着“归处”所探索的“文化+商业”模式,其所蕴含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实践价值,已经具备了与传统顶尖学术平台争夺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这对整个团队的士气是一次巨大的提振,也坚定了大家走下去的信心。
“道心”已定。对秦望舒而言,她的“道”在于让学术扎根现实,赋能生活;对“归处”而言,它的“道”在于构建一个商业成功与文化价值相得益彰的良性生态。
随着秦望舒的留下和“归处学堂”蓝图的清晰,“归处”这艘航船仿佛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内部升级,装备了更强劲的“文化引擎”。它将更有底气,去迎接来自官方的橄榄枝,去应对“云隐”更加激烈的竞争,去探索那条独一无二的、通往“雁塔题名”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