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1章 科创织就通衢网 民生载道暖城乡

第161章 科创织就通衢网 民生载道暖城乡(2/2)

目录

五月十五日,第一台“城乡快速公交车”终于下线。车身是淡蓝色的,侧面印着“大明国营交通”和金黄的麦穗图案,车门加宽到1.2米,踏板上的菱形纹路清晰可见,车厢后半段的可拆卸货舱里,装着可折叠的粮袋固定架,车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光,续航显示355公里,比设计目标还多了5公里。陈院长让人把200斤红薯、10袋小麦搬进货舱,又请了张大妈、方叔等10位社员坐进车厢,笑着说:“陛下、议事长,咱们今天就去测东海县公社到县城高铁站的路线,让社员们当‘考官’,好不好?”

卡车开在前面引路,快速公交车跟在后面。张大妈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抱着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黄瓜,绿莹莹的黄瓜还带着水珠。她扒着车窗往外看,土路两旁的麦田飞快后退,车厢里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她感慨道:“这车真稳!上次坐现有的公交车去县城,黄瓜颠坏了一半,这次你看,一根都没裂,到了城里还能卖个好价钱!”方叔爬到货舱,摸着固定架上的小麦袋,麦袋被牢牢固定着,一点都不晃:“这架子好!以前用卡车运粮,袋口没扎紧,麦粒撒一路,这次你看,袋口干干净净的,到了高铁站直接推下去,省力气!”

原本需要2小时的路程,快速公交车只用了45分钟就到了。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早已等着,站台边的传送梯已经架好,方叔和社员们推着小麦袋,顺着传送梯直接送进高铁货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扛上扛下。方叔看着手表,又打开粮袋数了数麦粒,笑得合不拢嘴:“议事长,您看!以前这200斤麦运到高铁站,得损耗16斤,这次才损耗3斤,按明币结算价算,能多赚20多块!这钱够俺家买半袋面粉了!”

同日,京北地铁1号线“民生线”也开始测试。地铁列车是银灰色的,车身上印着“京北—黄村”的路线图,车厢里贴着“公社便民指南”,上面写着每个站点的便民服务——买粮本、缴水电费、农产品代收,甚至还有农具简单维修的服务时间。站台的便民窗口前,早就围满了市民和社员,黄村的刘大伯拿着粮本,在窗口买了10斤面粉,他掂了掂面粉袋,笑着说:“以前买粮得去3公里外的国营粮店,现在出地铁就能买,还不用排队,真方便!”小学生妞妞背着书包,跟着妈妈坐地铁去城里上学,她晃着手里的画,画里是银灰色的地铁和淡蓝色的快速公交车:“妈妈,以前坐公交车要1小时,现在20分钟就到学校,我能多睡会儿啦!”

我和静雯站在地铁站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扛着农具去公社的社员,农具被稳稳地靠在车厢角落的挂钩上;有提着粮袋回家的市民,粮袋放在座位底下的储物格里;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妻,婴儿车旁边的USb口正给手机充电。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意,没有了以往赶车时的匆忙和焦虑。陈院长走过来,递上测试报告,纸张上的字迹工工整整:“快速公交车通过率100%,运输损耗率1.8%;地铁平均时速98公里,噪音49分贝,市民满意度95%,社员满意度98%!”

静雯接过报告,指尖轻轻划过“满意度”那行数字,轻声说:“姑母,这就是科创的意义——不是做多先进的东西,是做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的东西。社员的麦少损耗一斤,市民上学少花半小时,孩子能多睡会儿觉,这些比任何冰冷的数据都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开始推进配套建设。在全国城乡建了1200个光伏充电站,每个站都配了2个维修位,由国营交通公司派技术员驻村值守——东海县的充电站就设在中心公社旁边,技术员小周每天都会在充电站门口摆个小摊,免费帮社员修农具,有时还会教他们怎么给公交车充电,社员们都说:“有小周在,俺们用这车更放心了!”地铁站旁建了500个“公社服务点”,服务点里不仅能办粮本、缴水电费,还能代收公社的农产品,比如黄村的黄瓜、西红门的番茄,社员早上把菜送到服务点,通过地铁运到市区,中午就能摆上市民的餐桌,新鲜得像刚摘的一样。快速公交车的明币定价也最终定了下来,0.28元\/公里,比最初的计划还低了0.02元,社员凭粮本能享8折优惠,农忙时货舱免费使用——方叔算了笔账,农忙时他运5吨小麦去县城,以前要花75明元,现在只要28明元,还能顺便拉着其他社员一起去,大家分摊下来更划算。

六月一日,京北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城乡快速公交车也在东海县、江南省、闽省等10个省份推广。那天,我和静雯去京北西站送第一班“公社便民专列”——列车上载着30位社员、5吨小麦、2吨茶叶,要开往闽省的茶乡公社。闽省的陈阿婆是茶农,这次她要去茶乡公社学习新的制茶技术,还带了自家炒的茶叶,想送给那边的社员尝尝。她拉着我的手,笑得眼角都皱了:“议事长,谢谢您!以前俺去茶乡公社,得换3次车,走2天,茶叶都潮了,现在坐专列,2天就到,茶叶还干干爽爽的,能卖个好价钱!”方叔也站在列车门口,手里拿着账本,账本上记着这半个月用快速公交车运粮的记录:“议事长,您看!这半个月俺运了20吨麦,损耗才360斤,比以前少损耗了1040斤,多赚了2392明元,够俺家买台新的播种机了!”

傍晚,我们坐在科学院的研发大厅,看着墙上的全国交通规划图——红色的高铁线、蓝色的快速公交线、银色的地铁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城市和公社、粮囤和市场、家和学校连在一起。陈院长指着图上的空白处,眼里满是期待:“下一步,我们想把快速公交车改成‘越野款’,适配蒙古自治省的草原和西北的戈壁,让那里的牧民也能快速运牛羊肉;地铁要修到京北周边的10个公社,让社员进城跟串门一样方便!”

静雯拿起笔,在图上的“草原公社”旁画了个小太阳,太阳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冷链车厢:“还要加个‘冷链车厢’,牧民的牛羊肉运到城里,还是新鲜的;地铁站要配个‘牧民服务站’,他们来城里买东西,能寄存马和行李,不用再牵着马挤地铁。”

我看着她笔下的太阳,又看了看窗外的晚霞——京北的街道上,淡蓝色的快速公交车载着晚归的人驶向城郊,车厢里亮着暖黄色的灯,像一个个移动的小太阳;地铁口的便民窗口还亮着灯,工作人员正帮最后一位社员缴水电费;国营粮店的店员正整理着新到的小麦,麦粒在灯光下闪着金黄的光。想起东海县社员的笑脸、京北市民的轻松、闽省茶农的期待、草原牧民的向往,突然明白:所谓“通衢”,从来不是冰冷的轨道和钢铁,是让社员的粮少损耗一斤,让孩子上学少走一里,让牧民的牛羊肉新鲜进城,让市民的餐桌摆上最新鲜的菜——这才是“民为邦本”最实在的模样。

夜色渐深,研发大厅的灯还亮着,小李和同事们在修改越野款公交车的图纸,键盘敲击声和讨论声混在一起;陈院长在测算冷链车厢的成本,计算器按得飞快;静雯在写“公社交通便民手册”,手册里详细写着怎么用快速公交车运粮、怎么在地铁站办粮本,甚至还有雨天乘车的注意事项;我在整理社员的反馈意见,每一条意见都被我用红笔圈出来,准备明天跟研发团队讨论——张大妈说“希望公交车上能多装个小桌板,方便带孩子的社员放奶瓶”,方叔说“光伏充电站能不能加个遮雨棚,雨天充电不用淋着”,这些细碎的需求,都是我们接下来要改进的方向。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图纸上、手册上、反馈表上,像一层温柔的纱,裹着每个人的忙碌和期待。我知道,这张交通网还会继续织下去,从东海县的麦田间,到京北的地铁站,再到草原的牛羊旁、闽省的茶山里,每一根线都连着民心,每一个站点都载着民生。而我们,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让科创的光,照亮每一个百姓的生活,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安稳和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