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议校庆典定民生 兴教育才固邦本(1/2)
均平三十年五月初,京北的晨光漫过全国议事会主会议厅的穹顶,透过彩绘玻璃洒在长桌上,将“民为邦本”的鎏金匾额映得愈发鲜亮。会议厅内早已坐满参会人员,官员代表赵文昌身着深灰色制服,胸前别着“京北市议事会专员”的徽章,独自坐在左侧第一排;工人代表们穿着藏蓝色工装,袖口还沾着国营机械厂的机油,簇拥着来自江南省国营机械厂的老王坐在中间;农民代表带着草帽,帽檐下是晒得黝黑的脸庞——方叔也在其中,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东海县公社的粮本和新麦样本,要在会上汇报粮食丰收情况;教育界代表则捧着厚厚的教材,眼镜片反射着晨光。
我坐在主位上,案头摊着三份文件:《全国民生改善进度报告》《城乡交通升级后续方案》《教育资源供需调研表》。电子屏滚动着实时数据,绿色的数字跳得让人心里有底:“全国国营粮食库存充足率98%,城乡快速公交车推广覆盖率65%,中小学政论课开设率82%,高等教育人才缺口率35%”。我敲了敲木槌,会议厅瞬间安静下来,清了清嗓子说:“今日议事会,主要议两件事:一是‘均平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方案,二是全国教育资源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家有想法尽管说,咱们以民生为根本,以实效为标准,不搞虚的。”
话音刚落,赵文昌就率先举起手,他起身时西装袖口的纽扣泛着光,语气带着几分兴奋:“议事长,各位代表,‘均平’纪年自启用至今已三十年。这三十年里,咱们从粮食短缺到库存充足,从马车代步到公交、地铁通城乡,民生改善有目共睹。如此重要的节点,该搞一场隆重的阅兵仪式!去年是大明成立60周年阅兵,今年均平三十周年再办一次,既能展示明军新列装的装甲装备——比如陆军第三师刚到的新型坦克,又能提振民心,让百姓看到咱们的实力,还能震慑那些还没揪出来的腐败分子,让他们不敢再动国营粮食、明币的歪心思!”
他话音刚落,会议厅里泛起小声议论,工人代表们大多皱着眉,农民代表们也交头接耳——方叔悄悄跟旁边的黄村社员刘大伯说:“俺们更想让孩子有学上,阅兵看一次新鲜,不如多培养几个懂技术的大学生实在。”
我看向老王,他正低头跟身边的工人代表嘀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装袖口——去年60周年阅兵,他作为国营机械厂的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装备维修,对阅兵的人力物力消耗再清楚不过。见我目光投来,老王立刻站起身,声音洪亮得盖过议论声:“赵代表,俺反对搞阅兵!”
这句话让会议厅瞬间安静,赵文昌愣了愣,下意识地问:“王代表,为啥反对?这可是纪念均平三十年的大事。”
“大事得办在百姓心坎上!”老王往前迈了一步,从工装口袋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去年刚搞过60周年阅兵,光是装备运输、场地布置就调了不少人力,公社里的壮劳力去当志愿者,耽误了半个月的农活;国营工厂停工三天,赶制阅兵用的彩旗、标语,影响了农机生产。今年再搞,一是重复浪费,二是没摸到百姓的需求——俺们厂的工人跟俺说,现在最愁的是没人懂新技术,新到的锂电池生产线,因为缺懂编程的技术员,开了半个月才达到满产;东海县的方叔也跟俺抱怨,快速公交车的光伏充电站坏了,得从京北派技术员过去,来回折腾三天,社员们运粮都得绕远路。”
老王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拍,语气更坚定:“这说明啥?说明咱大明缺人才,缺受过高等教育、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与其花力气搞阅兵,不如新立礼部,牵头举办‘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教育学府招生考试’,再搞个‘高等自学考试’,让想读书的人都有机会,让公社、工厂都能有可用的人才——这才是纪念均平三十年最好的方式,比看十次坦克都让百姓踏实!”
方叔立刻站起来附和,手里举起粮本,粮本上还夹着新麦的样本:“王师傅说得太对了!俺们东海县公社,粮囤管理缺人——新上的智能测湿仪,说明书全是专业术语,没人看得懂,只能靠老经验摸,前儿差点把潮麦混进干粮囤,损失了两百斤;农机维护也缺人,播种机的齿轮坏了,公社里没人会修,得从县城请师傅,花了五十明元不说,还耽误了三天播种。要是能有大学生来公社,教俺们用测湿仪、修农机,比啥纪念活动都管用!”
刘大伯也跟着点头,他从草帽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黄村社员的联名诉求:“俺们村种的黄瓜、番茄,想通过地铁运到城里卖,可没人懂保鲜技术,运过去一半都蔫了;想搞个小型加工厂,磨面粉、做红薯干,没人懂生产流程,只能眼睁睁看着好东西卖不上价。要是高等教育能教这些,俺们就算凑钱,也得让孩子去考!”
赵文昌站在原地,眉头皱得紧紧的,手里的钢笔转了好几圈,最后叹了口气:“王代表、方代表说的人才缺口,确实是实情。可均平三十年这么重要的节点,总不能一点纪念活动都没有吧?传出去,百姓还以为咱们不重视这个纪年。”
“搞教育就是最好的纪念!”老王眼睛一亮,从笔记本里翻出张用铅笔写的草稿,上面画着不少涂改的痕迹,“俺们厂的工人跟教育界的老师聊过,琢磨出两套考试方案,您听听合不合适。第一套是‘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教育学府招生考试’,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定在六月举行——六月正好是麦收结束,学生们考完试,还能帮家里干几天活。考试科目分三类:一类是政论课,教咱大明的思想;一类是基础课,语文、算数不能少,还得加考地方语言;一类是专业课,根据报考的专业考对应的内容。”
“政论课具体考啥?”我追问,电子屏切换到“教育方案”页面,准备记录细节。老王的建议说到了我心坎里——教育不仅要教技能,更要传信念,让年轻人知道大明的根基是“百姓为本”,不能只学技术,忘了初心。
老王清了清嗓子,掰着手指一条条说:“政论课必须考《大明民主主义》,这是咱大明的根本思想,得让学生知道咱为啥要搞国营粮食、为啥要反对贪腐;然后是《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这几位的思想,全是围绕百姓来的,比如《朱静雯的百姓思想》里说‘皇帝不是坐在皇宫里的符号,是社员的守护者’,学生得把这话记在心里,将来去公社工作,才不会摆架子、忘本;还有《大明国宪典》《刑典》,得让学生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比如挪用国营粮食是啥罪名、伪造明币要判几年,守住律法底线比啥都重要。”
来自京北师范学院的陈教授立刻站起身,她推了推眼镜,手里捧着《中小学政论课教材调研报-告》:“王代表的建议太及时了!我们调研了全国200所中小学,发现82%的学校虽然开了政论课,但教材不统一——有的只教《大明国宪典》,有的没讲《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还有的把地方语言课给停了,改成了算数课。建议借这次招生考试,统一全国中小学的政论课教材,把《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这些核心思想纳入必修课,每周至少两节课,期末单独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地方语言课也得恢复,比如江南省教吴语、东海县教江淮官话、蒙古自治省教蒙古语,这样学生毕业后去各地公社工作,能跟社员顺畅沟通,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耽误事。”
静雯坐在我身边,一直认真听着,这时轻轻点头补充:“陈教授说得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去年我去东海县公社,看到孩子们背诵《公社三字经》,‘守粮食,护民生’背得滚瓜烂熟,可问他们为啥要守粮食,不少孩子说‘因为老师让背’——这说明咱们的政论课还没讲透。比如《韵澜思想》里说‘民生不是口号,是每一粒粮食、每一张明币、每一次安全的出行’,得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守粮食是为了不让社员饿肚子,反贪腐是为了不让明币变脏,修地铁是为了让社员赶集更方便。只有把思想和民生绑在一起,学生才会真正认同,将来才会真心为百姓做事。”
赵文昌这时也松了口气,笑着说:“王代表、陈教授的方案确实比阅兵实在。那‘均平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就以教育为主题,比如考试那天,在各考场挂‘均平三十载,教育兴邦本’的标语,既热闹又有意义。不过,除了应届毕业生,公社里的社员、工厂里的工人,想读书咋办?总不能让他们再回高中复读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