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1章 科创织就通衢网 民生载道暖城乡

第161章 科创织就通衢网 民生载道暖城乡(1/2)

目录

均平三十年四月末,东海县的春风里已带着麦熟的清香,百姓公社的粮囤旁堆着待运的新麦,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着光。社员们围着刚停稳的国营卡车清点数量,方叔手里的账本记得密密麻麻,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的鸡鸣,格外有生活气。“议事长,您看这账——京北方向,小麦五千斤,明币结算价每斤2.3元,运输损耗7%。”他抬头擦了擦额角的汗,指节因常年握笔而泛着厚茧,“这卡车是比马车快,可从公社到县城高铁站还得走四十里土路,前儿下雨,车陷在泥里,耽误了半天,损耗又多了1%,要是能有更快、更稳的车就好了。”

我接过账本,指尖划过“7%损耗”那行字,墨痕被手指蹭得微微发毛。想起前几日京北议事会收到的民生报表,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还在眼前:“全国城乡通勤平均耗时1.8小时,农产品短途运输损耗率平均6.5%,城市核心区早晚高峰拥堵时长超1小时”。静雯站在旁边,看着社员们费力地把麦袋搬上卡车,麦袋上的麻绳勒得他们手背发红,轻声说:“姑母,交通是民生的‘血管’,现有公交车、卡车虽能通,但‘通而不畅’——公社要运粮,社员要赶集,学生要上学,哪一样都耽误不得。得升级交通工具,既要扛住城乡土路的颠簸,又要跟上城市和公社的联动需求,大明科学院该能帮上忙。”

四月二十八日辰时,京北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在大明科学院的“科创为民”匾额上,鎏金的字迹晃得人眼亮。陈景明院长带着研发团队早在门口等候,他穿着灰蓝色工装,胸前别着的铜质徽章磨得发亮——那是十年前研发第一台国营拖拉机时得的奖,手里攥着一卷图纸,边角都被翻得发毛。身后的展示区摆着各式交通模型,有熟悉的重型卡车、高铁列车,还有几台贴着“待优化”标签的公交车模型,车轮上还沾着测试时的泥土。“议事长、陛下,您二位来得正好!我们刚完成现有交通的效能分析,正想向您汇报升级方向,好多想法还盼着您给把把关呢!”

跟着陈院长走进研发大厅,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的淡香和纸张的油墨味,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实时数据,绿色的数字跳得让人心里发紧:“现有公交车续航200公里,载重1.5吨,城乡土路通过率65%;地铁列车最高时速80公里,轨道噪音68分贝;高铁与城乡公交衔接缺口率30%”。年轻工程师小李正蹲在地上,围着一台公交车模型调试可拆卸货舱,螺丝刀在他手里转得飞快,看到我们进来,立刻直起身,手里还沾着点胶水,慌忙递上图纸:“议事长、陛下,这是我们设计的‘城乡快速公交车’初稿,想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动力和货舱,解决公社‘人货混运’的需求——您看,这货舱能拆,就是还没定具体尺寸。”

静雯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模型的货舱隔板,指甲缝里还留着前几日在公社翻粮时沾的麦灰:“小李,公社社员赶早集常带农具、种子,有的还得捎着家里的鸡笼,货舱能不能设计成可调节的?比如平时装30人,农忙时拆一半座位,能装2吨粮,还得耐颠簸。前儿我去东海县的东风村,那段土路有不少坑洼,现有公交车过去,车玻璃都震得响,粮袋里的麦粒撒了一路。”

“陛下说得正是我们的痛点!”陈院长接过话,快步走到展板前,展开另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部件,“动力系统我们选了升级款磷酸铁锂电池,比现有电池容量大75%,续航从200公里提到350公里,还能兼容公社的光伏充电站——现在不少公社都装了光伏板,白天充电不花钱,社员用着也实惠。车身用的是轻质铝合金,比现有公交车轻30%,过坑洼时车身晃动幅度能减到5度以内,运输损耗保守估计能从6.5%降到2%以下。”他指着图纸上加粗的防滑踏板,眼睛亮了起来,“您看,这踏板加了菱形纹路,社员扛着百十来斤的麦袋上下,鞋底不会打滑;车门也加宽到1.2米,推独轮车、拉平板车都方便,不用再费劲扛上车。”

我看着图纸上用红笔标注的“京北—东海县通勤路线”,想起方叔念叨的高铁站衔接问题,手指点在路线中间的空白处:“陈院长,快速公交车得能精准对接高铁和公社粮囤,不能让社员再跑冤枉路。比如从东海县中心公社到县城高铁站,中间得设三个停靠点——东风村、西杨庄、粮库站,既能拉社员,又能顺路运粮食。还有明币定价,得惠民,社员能接受才是真好用,不能因为升级就涨价。”

“定价我们早算过好几遍了!”研发团队的会计小张抱着个厚厚的测算本跑过来,本子上贴满了便签,“按续航350公里、载重2吨算,每公里运营成本0.8明元,我们计划对社员收0.3明元\/公里,差额由国营交通集团补贴,比现有卡车运费低40%,比马车快3倍!就拿东海县公社到高铁站来说,现有卡车要2小时,运费15明元,快速公交车45分钟就到,只要8明元,还能顺便拉上社员的农具,多方便!”

正说着,小李拉着我们往地下走,说是要带我们看地铁轻轨的研发区。电梯门一开,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地下展厅里,一段100米长的银色轨道延伸向深处,轨道旁的屏幕实时显示着“新型静音钢轨”的测试数据:“噪音从68分贝降到50分贝,相当于家里说话的声音,适合城市地下和近郊居住区;最高时速提到100公里,比现有地铁快25%,紧急制动距离缩短到30米以内”。陈院长弯腰踩了踩轨道旁的蓝色减震垫,垫子被踩出个浅坑,松开脚又立刻弹了回来:“陛下、议事长,这减震垫用的是新型橡胶材料,里面加了钢丝网,又软又结实。铺在京北地下,不会影响地面的国营粮店和公社服务点——前儿我们在地面放了碗水,地铁开过去,水面都没怎么晃。站台设计也考虑了民生,每个地铁站配2个便民窗口,能买粮本、缴公社水电费,还能代收农产品订单,社员不用再跑老远的路。”

静雯弯腰摸了摸冰凉的钢轨,突然想起什么,直起身时眼里带着笑意:“陈院长,京北郊区有五个公社,西红门、黄村那几个,黄村的刘大伯前儿还托人带话,说他们种的黄瓜、番茄要运到城里卖,早上摘了菜,坐现有的公交车去市区,堵在路上,菜都蔫了,能不能让轻轨延伸过去?比如从京北西站到西红门公社,中间设个‘粮囤站’,社员早上把粮食运到站台,直接通过轻轨转高铁,省得再用卡车倒运,既省时间,损耗还能再降。”

“我们早有这个想法!”陈院长一听,立刻从包里掏出城郊轻轨规划图,图纸上用虚线标着路线,“您看,这条‘京北—西红门—黄村’线,一共设6个站,其中4个站直接对接公社粮囤,站台边建可拆卸的传送梯,麦袋、菜筐从粮囤推到传送梯上,直接就能运上轻轨车厢,20分钟就能到高铁站,比现在用卡车快1小时,损耗能控制在1%以内!前儿黄村的刘大伯还托人问过,说要是轻轨通了,他就能多睡半小时,不用凌晨三点就起来赶车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和静雯几乎每天都泡在科学院,有时跟着研发团队去东海县测路况,有时留在实验室和工程师们一起改图纸。记得去东海县测路况那天,偏偏赶上雨天,土路被浇得泥泞不堪,我们坐着现有公交车去东风村,车刚走到半路就陷进了泥里,车轮空转着溅起满车泥点。社员们看到是我们,纷纷扛着锄头跑过来帮忙,张大妈还拿来了家里的草绳,垫在车轮下:“陛下、议事长,这路一下雨就这样,俺们平时赶集都得提前半天走,要是新公交车能过这泥路,俺们就不用遭这罪了!”看着社员们浑身是泥却笑得灿烂的脸,我心里更坚定了——这快速公交车,必须得让社员们用着顺心、省心。

回到科学院,小李和研发团队连夜修改设计,给快速公交车加了可升降的高底盘,从原来的15厘米提到25厘米,还配了可拆卸的防滑链,雨天能装,晴天能卸,既不影响速度,又能防陷。静雯还提议,在车身侧面加个小工具箱,放着铁锹、草绳,万一遇到小陷车,社员自己就能处理,不用再等救援。我们还特意邀请了十几位社员来科学院提意见,会议室里摆着茶水和刚蒸好的青稞馒头,气氛热闹得像赶集。张大妈坐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个菜筐:“俺卖菜常带这筐,新公交车能不能加几个小挂钩?把筐挂起来,省得占地方,还不会压坏菜。”卖山货的刘婶接着说:“俺们卖核桃、栗子,得带秤和零钱,能不能有个小储物格?放这些零碎东西,省得丢三落四。”年轻社员小王是个大学生,刚回公社创业,他挠挠头说:“议事长、陛下,能不能加个USb充电口?俺们用手机联系买家,路上手机没电就麻烦了。”研发团队的人拿着本子,把这些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当晚就改进了图纸——挂钩加在车窗边,储物格设在座位底下,USb口装在扶手处,连位置都选在了方便社员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