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雪村拓新田,通途连四方(2/2)
百姓牧场建在村西的草场上,朱高炽(百姓公社社员)主动请缨负责管理。他从草原省调来了二十头牦牛和五十只羊,还在牧场旁搭了个挤奶棚:“朱议事长,咱们每天能挤三十斤牛奶,除了给孩子们当早餐,还能做奶酪,冬天大家就能吃上年货了。”我跟着他去巡牧场,看着牦牛在草地上吃草,朱高炽笑着说:“以前在京北,我只见过圈养的牛,现在才知道,放养家的牛长得壮,奶也香。”
百姓公社菜市场则建在村中心的空地上,王铁山帮忙搭了二十个水泥台子,供村民们摆摊卖货。八月中旬,菜市场正式开业,村民们把家里的青稞、土豆、奶酪都摆出来,还有喀则府来的商贩,带着盐、糖、布料来交易。次仁村长站在菜市场门口,给大家发交易记录本:“咱们记账,月底一起算钱,公平公正,不欺负谁。”
我和静雯也来帮忙,她帮着卓玛大姐卖奶酪,我则帮着多吉大叔称土豆。有个喀则府的商贩看着土豆新鲜,一下子买了五十斤:“这土豆比城里的好,又面又甜,我下次多带点布料来换!”多吉大叔笑得眼睛都眯了:“下次我给你留最好的,保证你满意!”
菜市场热闹起来的时候,通路工程也开始了。之前汝吉村只有一条雪道,卡车、大巴车根本进不来,村民们卖青稞、买物资都得靠马拉雪橇,来回要走两天。八月初,王铁山带着五十个工人来修路,他把图纸铺在村议事会的桌上,指着上面的红线:“咱们修一条五米宽的水泥路,从村东接喀则府的主路,路上修三座小桥,解决雪水漫路的问题,二十天就能通车!”
开工那天,村民们都来帮忙。我和静雯跟着工人搬石头,石头冻得手疼,却越搬越有劲。赵麦围负责指挥交通,不让雪橇挡住施工队:“以前在京北看修路,觉得挺轻松,现在才知道,每一块石头都得靠手搬,每一寸路都得靠脚量!”
修路的第十天,遇到了个难题——村西的小河涨水,冲垮了刚搭好的桥墩。王铁山蹲在河边,眉头皱得紧紧的,次仁村长突然说:“我有办法!咱们去山里拉石头,把桥墩砌得宽点,再用钢筋加固,肯定能挡住水!”说着就带着村民们去山里拉石头,我和静雯也跟着去,石头太重,我们就两个人抬一块,肩膀被压得发红,却没人喊累。
八月底,水泥路终于通车了。第一辆卡车开进村里时,村民们都围了过来,卡车里装着从京北运来的面粉、布料,还有孩子们的课本。司机师傅跳下车,笑着说:“以前来汝吉村得走两天,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真方便!”多吉大叔拉着司机的手,非要请他去食堂吃青稞饼:“以后你常来,咱们村的土豆、奶酪都给你留着!”
通路的同时,汝吉村的火车站也开始建设。王铁山选了村东的平坦地当站址,他拿着图纸跟我说:“这火车站建一个站台,能停四节车厢,明年春天就能通火车,到时候村民们去京北,一天就能到!”我跟着他去看施工,工人正在铺铁轨,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光,次仁村长看着铁轨,激动得手都抖了:“我活了六十岁,还没见过火车,明年一定要坐一次,去京北看看!”
九月初,抗寒高铁的实验也提上了日程。大明铁道局的专家带着实验列车来,在村里的铁轨上测试耐寒性能。实验那天,村民们都来围观,列车鸣着笛从远处驶来,速度越来越快,却稳得很。专家笑着说:“这抗寒高铁能在零下三十度运行,以后汝吉村到京北,四个小时就能到,村民们出行、运货都方便!”静雯拉着卓嘎的手,指着列车说:“明年咱们坐高铁去京北,把你的小说带给京北的出版社,让更多人知道汝吉村的故事!”
与此同时,王铁山的植物大棚和三文鱼养殖场也有了进展。两座植物大棚里,水稻已经长到了半米高,玉米结了穗,连香蕉都挂了果。王铁山带着我们去看香蕉,黄色的香蕉挂在枝头,散发着清香:“这是从南洋自治省调的耐寒香蕉苗,在暖棚里长得正好,下个月就能摘了,让村民们尝尝鲜!”卓玛大姐笑着说:“我要做香蕉派,给孩子们当点心!”
三文鱼养殖场则建在村北的盐碱地旁,王铁山利用盐碱地的水资源,建了十个水池,还从北冰洋省调来了三文鱼苗:“咱们用循环水养殖,水质能保持干净,三文鱼长得快,三个月就能收获,到时候内陆的百姓也能吃上海鲜了!”我跟着他去看鱼苗,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王铁山笑着说:“以前觉得内陆养不了三文鱼,现在才知道,只要肯想办法,没什么做不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人能改造自然’啊!”
九月中旬,香蕉熟了,三文鱼也长大了。卓玛大姐做了香蕉派和三文鱼汤,邀请村民们来食堂吃饭。大家围坐在桌旁,吃着香蕉派,喝着三文鱼汤,脸上满是笑容。丹增拿着手机拍视频,发在抖快上,配文:“汝吉村的香蕉熟了,三文鱼也长大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没一会儿,视频就有了几万播放量,评论里有人说“想去汝吉村看看,吃香蕉、喝三文鱼汤”,还有人说“大明的基层真好,官员和百姓一起干,日子越来越甜”。
当天晚上,全国议事会在植物大棚里召开——没有土坯房,没有长桌,大家坐在香蕉树下,手里拿着香蕉,聊着村里的变化。陈阳从京北发来视频,身后是火车站的人流:“姑母,东关村的老人现在坐火车去京北看病,方便多了!王奶奶还让我给您带句话,说谢谢您让她坐了高铁,又快又稳!”叶美香从北冰洋省发来视频,身后是满船的三文鱼:“朱议事长,咱们的三文鱼养殖场成功了,北冰洋省的渔民都来学习,以后更多内陆百姓能吃上海鲜了!”
我看着视频里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村民——多吉大叔在剥香蕉,卓玛大姐在收拾碗筷,卓嘎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王铁山在跟专家讨论扩大大棚规模。远处,高铁鸣着笛从铁轨上驶过,灯光照亮了夜空;大棚里,香蕉的清香飘得很远,水稻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
我想起母后马秀英的笔记,翻到夹着干茶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基层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百姓的话,再土也是真话”。是啊,汝吉村的变化,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种土豆、搭葡萄架、修路、建大棚干出来的;大明的好日子,不是靠等出来的,是靠官员和百姓一起,用双手一点点创造出来的。
篝火在大棚旁跳动,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村通上水泥路、火车、高铁,会有更多的大棚种出香蕉、水稻,会有更多的养殖场养出三文鱼,会有更多的百姓过上“有粮吃、有鲜尝、有车坐”的好日子。而我们,会一直跟着百姓的脚步,在实践里找真理,在实干中办实事,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像汝吉村的香蕉一样,甜在百姓的嘴里,暖在百姓的心里,扎根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