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雪村拓新田,通途连四方(1/2)
均平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汝吉村的晨雾还没散,青稞地旁的空地上就已经聚满了人。前一天的村议事会上,次仁村长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指着青稞地西侧的荒坡说:“这地闲置好几年了,土是沙质的,适合种土豆、花生;村西的向阳坡能搭葡萄架,咱们要是种上这些,冬天就不用只吃青稞了。”这话一出口,村民们立刻举双手同意,连卓玛大姐都笑着说:“要是能种出番茄,我给大家做番茄炖牛肉,让孩子们尝尝鲜!”
我和静雯早早地就到了空地,张磊(都察院院长)已经带着几个村民翻好了半亩地,雪化后的泥土湿润松软,还带着股清新的土腥味。他手里攥着一把裹着湿泥的土豆种,递到我们面前:“朱议事长,朱主事,这是从北湖省调的‘抗寒土豆种’,农技员说耐冻,亩产能到三千斤,咱们今天先种两亩,等出苗了再扩种到五亩。”
静雯接过土豆种,指尖蹭到种芽上的细绒毛,眼睛亮得像晨露:“张院长,这土豆种要怎么种?我在京北的菜园里种过,但觉康冬天冷,是不是得不一样?”旁边的多吉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手上的老茧比锄头把还厚:“朱主事,您问对了!觉康种土豆得‘深栽暖养’——先把种块放在暖棚里催三天芽,下种时要挖三十厘米深的坑,埋上羊粪当底肥,再盖层干草防冻,不然芽儿冻坏了就出不了苗。”
说着,多吉大叔弯腰拿起锄头,在地上划出一道深沟,又用手把沟底扒平,将土豆种芽朝上放进坑里:“您看,芽儿要对着太阳,这样长出来的苗才壮。羊粪不能挨着种块,不然会烧芽,得隔五厘米撒一把。”静雯学着他的样子,也挖了个坑,可锄头没控制好力度,一下挖到了旁边的石头,火星子溅起来。多吉大叔赶紧扶住她的手,调整锄头角度:“别急,手腕要往下压,遇到石头就绕开,咱们种地不能跟石头较劲,得顺着土性来。”
我蹲在旁边帮着铺干草,这些干草是前几天从百姓牧场运过来的,带着牦牛的绒毛,铺在坑上能挡住夜里的寒气。赵麦围(副皇帝)扛着一麻袋羊粪走过来,粗布麻袋把他的肩膀压得微微下沉,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小水珠:“这羊粪袋真沉!不过想想秋天能吃上新土豆,再沉也值了!”他把羊粪倒在竹筐里,蹲下来跟多吉大叔学撒肥:“大叔,这羊粪撒多少合适?撒多了会不会烧苗?”
“一小把就行,跟种块隔远点。”多吉大叔边说边示范,手指捏着羊粪均匀撒在坑边,“咱们农民种地靠的是经验,觉康的土偏沙,保肥性差,得多撒点,但不能贪多——去年我邻居撒多了羊粪,土豆苗长得倒旺,就是不结薯,白忙活一场。”
太阳升到半山腰时,两亩土豆终于种完了。村民们坐在田埂上喝酥油茶,卓玛大姐从竹篮里拿出青稞饼,分给大家:“歇会儿再干!下午咱们去村西搭葡萄架,周尚书说西域自治省的耐寒葡萄苗今天就到喀则府了,咱们得赶紧搭好架子等苗来。”
下午的风比早上大些,吹得坡上的经幡哗啦啦响。周明远(吏部尚书)已经带着工人运来了木头杆子,这些杆子是黄蓉(工部尚书)昨天刚从山里砍的,削得笔直,还刷了防蛀的桐油。“这葡萄架得搭两米高,间距两米五,这样葡萄藤能顺着架子爬,还不挡阳光。”周明远拿着绳子在地上量,“朱议事长,您看这边的杆子埋多深?半米够不够?”
我走过去踩了踩坡上的土,土很结实:“半米够了,再用石头把根部垫住,不然风吹容易倒。静雯,你带着妇女们把绳子绑在杆子上,注意拉平,别歪了。”静雯立刻应下来,拿着绳子跟卓玛大姐、王秀英(妇女代表)一起忙活,她们踮着脚把绳子绑在杆顶,手冻得发红却没停下,王秀英笑着说:“等葡萄结果了,咱们就在架下摆桌子,吃葡萄、喝奶茶,多舒坦!”
七月底,葡萄苗终于运到了村里。西域自治省来的农技员跟着车来,手里拿着《耐寒葡萄种植手册》,蹲在坡上教大家种:“这苗得带土移栽,挖四十厘米见方的坑,施足底肥,浇定根水时要浇温水,不能浇雪水,不然根会冻着。”我和静雯跟着学,小心地把葡萄苗放进坑里,农技员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根须要理顺,别打结,不然长不好。”
种完葡萄,我们又开始种玉米、花生和番茄。玉米种是从京北调的“早熟玉米”,生长期只有九十天,正好能赶在初雪前收获。丹增(农民代表)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地里拉绳子,每隔半米做个记号:“朱议事长,种玉米要行距均匀,不然通风不好,容易得锈病。”他拿起玉米种,往每个记号处丢两粒:“丢两粒是怕一粒不发芽,等出苗了再拔掉弱的,留一棵壮的。”
静雯跟着他丢种子,却总把种子丢歪,丹增笑着说:“您别盯着绳子看,盯着坑就行,多丢几次就准了。咱们种地没什么巧劲,就是熟能生巧——我刚学种地时,连种子和石头都分不清,我阿爸骂了我好几天呢!”
种花生时,夏美酱(户部文旅司司郎)带来了她整理的“花生种植手册”,上面记着从农技员那学来的知识,还用红笔标了重点:“花生喜欢沙土地,要先深耕三十厘米,再施腐熟的羊粪,播种后要盖层薄土,不能盖太厚,不然芽顶不出来。”她蹲在地里,用手把土耙细,动作比刚来的时候熟练多了——这两个月在村里种青稞,她的手上已经磨出了薄茧,连指甲缝里都沾着泥。
番茄则要先在暖棚里育苗。王铁山(皇家建设集团董事长)特意让人赶建了两座暖棚,用的是透光性好的塑料布,里面还装了电网通的暖灯,温度能保持在十五度左右。卓嘎(雪村笔杆子)每天都来暖棚里记录温度和苗情,笔记本上画满了曲线图:“朱议事长,您看,这番茄苗昨天长了一厘米,今天又长了半厘米,暖灯开着就是不一样!之前没通电网时,育苗得靠烧牛粪取暖,温度忽高忽低,苗总生病。”
看着新田里的作物一天天长大,村里的百姓公社也提上了日程。八月初,村议事会决定在村议事会旁边建百姓公社,包含集体食堂、百姓牧场和百姓公社菜市场,解决村民“吃饭难、卖货难”的问题。
集体食堂的选址定在村东的空地上,王铁山带着工人两天就搭好了简易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上开了两扇大窗户,采光正好。卓玛大姐被村民们选为食堂主厨,她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定了食谱:早上是青稞饼、酥油茶,中午是青稞饭、土豆炖肉,晚上是面片汤,还特意为孩子们加了煮玉米和烤红薯。
开业那天,食堂里挤满了村民,多吉大叔端着碗面片汤,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家里就我和老伴,做饭总剩下,热了又不好吃,现在来食堂吃,热乎还省钱,真好!”卓玛大姐系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额头上满是汗:“大叔您放心,以后每天的菜都不重样,保证大家吃得饱、吃得好!下周番茄苗就能移栽了,到时候给大家做番茄炒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