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30章 民心凝思想,薪火续华章

第130章 民心凝思想,薪火续华章(1/2)

目录

均平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汝吉村的秋阳把整个村子晒得暖洋洋的。青稞地旁的粮囤堆得像小山,金黄的麦秸被村民们扎成整齐的草垛,立在田埂边;百姓公社的大棚里,香蕉树还挂着零星的绿果,番茄苗移栽后长得郁郁葱葱;村口的水泥路上,偶尔有喀则府来的商贩骑着三轮车经过,车斗里装着布料和盐,准备去菜市场换土豆和奶酪——整个村子都浸在丰收后的踏实与热闹里。

我和静雯并肩走在水泥路上,她手里攥着一个深棕色的牛皮本,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印着“民心札记”,边角处还沾着点新鲜的泥土——那是昨天她帮多吉大叔翻种冬小麦时蹭上的。她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正在给奶牛挤奶的朱高炽,声音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姑母,您看,三个月前咱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条雪道,村民们买袋盐都得靠马拉雪橇走两天;现在水泥路通了,奶牛能产奶了,孩子们能在亮堂的教室里读书了,连三文鱼都能在村里的池子里长大——这些不是靠律法逼出来的,不是靠军队守出来的,是靠咱们蹲在地里种土豆、扛着木头搭葡萄架、跟着工人搬石头修桥干出来的。”

她把“民心札记”递给我,翻开第一页,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还夹着不少“证据”:有丹增拍的短视频截图,画面里村民们围着刚通车的水泥路欢呼,多吉大叔抱着一袋土豆笑得合不拢嘴;有卓玛大姐手写的食堂食谱,旁边用红笔批注着“十月五日:孩子们说番茄炒蛋不够吃,下周多备二十斤番茄”;有次仁村长记的粮仓账本,上面用蓝笔标着“青稞亩产800斤(去年600斤),土豆5000斤,玉米3000斤”;还有一张孩子们在村小学堂里读书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九月一日,学堂装了玻璃,孩子们不用再冻手了”。

其中一页用红笔写着三行大字,

“1. 治国不是靠武力压,是靠民心攒——你把百姓的‘难’当自己的‘难’,百姓才把你当自己人;

2. 治民不是靠条文管,是靠实事办——你帮百姓种出土豆、修通路、热好饭,百姓才信你的理;

3. 真理不是靠书本念,是靠实践验——你蹲在地里听多吉大叔讲‘深栽暖养’,比读十本奏折都有用。”

静雯在我身边蹲下,捡起一颗落在路边的青稞粒,轻轻吹掉上面的土,放进手心:“姑母,以前在京北的朝堂上,大臣们总跟我说‘陛下,治国当以律法为纲,以军队为盾’,我也以为‘民心’是书本里的两个字,‘实践’是奏折里的套话。可来汝吉村这三个月,我才真正懂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看着卓玛大姐因为通了电网,不用再点煤油灯而笑出眼泪;就是你跟着王铁山修桥时,次仁村长说‘这样的桥能抗十年洪水’;就是你看到第一辆卡车开进村里时,孩子们围着卡车跑,喊着‘以后能去京北看火车了’。这些不是空话,是能摸得着、看得见、尝得到的真理。”

她翻开札记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段未完成的话:“我想把这些感悟整理成思想,它不是皇帝的教条,是百姓的心里话;不是锁在书房里的文书,是能跟着官们到基层、跟着百姓过日子的办法。它的核心只有八个字: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合上札记,指尖划过封面上的“民心”二字,心里一阵暖流——那个十年前在御花园里问我“姑母,百姓为什么要种青稞”的小姑娘,如今已经从泥土里悟透了治国的根本。我想起母后马秀英的笔记,翻到夹着干茶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基层的百姓是大明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静雯,你说得对。这思想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汝吉村百姓的,是大明所有基层百姓的。咱们这就召集全国议事会,让代表们从各地的实践里来议,从百姓的需求里来定,给它起个名字,让它能跟着大明的日子一起走。”

十月五日,全国议事会在汝吉村新建成的火车站站台召开。此时的站台已经铺好了铁轨,站房的外墙刷着温暖的橘红色,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站台旁的空地上,村民们摆了二十多张木桌,上面放着刚烤好的青稞饼、煮好的奶茶,还有从养殖场捞的新鲜三文鱼——整个会场没有朝堂的威严,却有百姓家的热闹。

代表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工人代表陈阳穿着蓝色配送服,裤脚还沾着京北东关村的露水,手里拿着配送站的月度报表,上面写着“十月超时率8%(去年30%)”;农民代表丹增背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刚收的核桃和花生,见人就递,笑着说“尝尝汝吉村的味道”;妇女代表王秀英攥着厚厚的民生清单,上面记着“觉康省村民需要更多农技员”“北冰洋巷渔民想要冷藏船”“京北城西居民想要社区养老食堂”;连番茄集团的董事长建番薯都来了,他穿着粗布工装,手里拿着抖快平台的新规则草案,说是“来向村民们请教,怎么让规则更接地气”。

会场的临时主席台上,摆着四份已经装订成册的思想汇编:

- 《韵澜思想》:封面是京北民生市场的照片,扉页写着“民生为天,民心为秤”,记录的是早年我在基层推动“村村通民生市场”的实践;

- 《秀英思想》:封面是北湖省的水渠,扉页写着“基层为本,务实为要”,是母后马秀英当年在北湖修水渠、稳粮食的经验总结;

- 《常静徽思想》:封面是大明西南边疆的界碑,扉页写着“守土为民,通达四方”,是常静徽(静雯母后)早年在西南边疆推动“茶马互市”、化解民族矛盾的政策梳理;

- 《大明民主主义》:封面是全国议事会代表举手表决的照片,扉页写着“人民当家,实践为基”,是这些年大明推行“议事会制度”的理论总结。

静雯站在这些汇编旁,手里拿着她的“民心札记”,没有穿皇帝的龙袍,只穿了一件浅蓝色的常服,袖口还沾着点青稞粉。她看着台下的代表们,声音清亮却带着一丝哽咽:“各位代表,今天我不是以大明皇帝的身份站在这里,是以汝吉村‘种土豆的朱静雯’站在这里。这三个月,我跟着多吉大叔学种土豆,知道了‘深栽暖养’不仅是种土豆的技巧,更是跟百姓打交道的道理——你得把根扎进地里,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我跟着卓玛大姐建食堂,知道了‘热饭热菜’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暖民心的温度——你得把百姓的饭当自己的饭,百姓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我跟着王铁山修水泥路,知道了‘路通民心通’不仅是通车的便利,更是连民心的纽带——你得把百姓的路当自己的路,百姓才会跟你一起走。”

她举起“民心札记”,翻到写着“核心八字”的那一页:“我想把这些感悟整理成思想,它里面没有‘君权神授’,没有‘官贵民贱’,只有‘怎么帮村民种好土豆’‘怎么让路通到村里’‘怎么让孩子有热饭吃’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给它起个名字,让它能跟着官们到基层去,跟着百姓的日子过下去,而不是锁在京北的书房里。”

话音刚落,工人代表陈阳立刻站起来,手里举着配送站的报表,声音洪亮:“朱主事,我支持您!去年京北东关村外卖超时率30%,我去当外卖员才知道,不是配送员懒,是老街区路窄、门牌乱。后来我们按您说的‘跟百姓一起干’,改了路线、装了可视化门牌,超时率降到8%,王奶奶说‘现在订药不用等半天了’。这思想是您带头干出来的,该叫《朱静雯思想》,让所有官都知道,官该怎么当,事该怎么干!”

陈阳的话刚落,农民代表次仁村长就摇了摇头,手里攥着一把青稞穗,语气诚恳:“陈代表,我觉得不妥。这思想的核心是‘百姓’,不是‘皇帝’。您看,朱主事写的‘种土豆要听多吉大叔的’‘建食堂要问卓玛大姐的’,每一句都离不开百姓。我活了六十年,见过不少官,有的官说‘我为百姓好’,却连青稞和牧草都分不清;朱主事不一样,她跟我们一起种地、一起修路,知道我们要什么。这思想该叫《百姓理论》,简单明了,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大明的思想,就是为百姓的思想!”

“次仁村长说得对,但也得加上朱主事的名字!”丹增突然站起来,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之前拍的“雪村亮灯”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十五万,“大家看,这视频里,朱主事跟我们一起装路灯,手冻得发红还在笑。评论里有个西域的百姓说‘我们也想有这样的官,也想有这样的灯’。这思想是朱主事在汝吉村干出来的,是她让‘百姓的事’变成‘能成的事’,叫《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既记着百姓的根,也记着干实事的人,多好!”

妇女代表王秀英也跟着点头,翻开民生清单,指着上面的条目:“我支持丹增!这思想里多次提‘百姓的需求’,比如‘孩子要读书’‘老人要治病’‘妇女要工作’,但这些需求不是靠说的,是靠朱主事带着我们干的——帮村小学堂装玻璃,对接喀则府卫生院送药材,给妇女们在食堂找工作。叫《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既突出‘百姓’这个核心,也提醒所有官:思想不是用来念的,是用来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