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布新除弊,紫气东来(1/2)
公元前149年 汉景帝中元七年 农历正月至三月
寒冬渐渐退去,春意悄然重返北地高原。虽然早晚依旧寒冷,但正午的阳光已带上了暖意,积雪消融,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渴的土地。湟水解冻,冰凌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水量日渐丰沛。原野上,枯黄的草根下冒出点点新绿,杨柳枝条变得柔软,吐出嫩黄的芽苞。狄道城中,元日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街市上人流渐多,虽仍可见国丧的素白痕迹,但生活的活力已然回归。去罗河谷地的农田里,农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勤劳作,整地、送粪、准备籽种,期盼着风调雨顺。这个春天,对于北地郡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新任靖王李玄业全面执掌权柄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北地李氏家族在没有开创者李凌引领下,独自面对未来的开端。内外危机虽暂告平息,但巩固权力、稳定人心、振兴百业的挑战,丝毫不比应对一场战争轻松。
正月里的靖王府,依旧笼罩在肃穆之中。除岁的庆典依制从简,但一系列彰显新王权威、革故布新的举措,已悄然展开。李玄业深知,父亲留下的基业虽厚,然守成更比创业难。尤其在新旧交替之际,唯有迅速确立自己的施政风格,革除积弊,提振民心,方能真正坐稳这靖王之位,不负父亲重托。他几乎是夙夜在公,勤勉理政,其沉稳干练、明察秋毫的作风,很快赢得了郡府上下更深的敬畏与信服。
正月十五,上元节。依礼制小幅度的弛禁后,李玄业在王府“紫宸殿”再次大朝会。此次朝会,气氛与去年冬日的凝重已大不相同,更多了几分新朝伊始的锐气。
李玄业端坐王位,虽仍着素服,但眉宇间已尽是王者威仪。他目光扫过殿下文武,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去岁冬,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百姓协力,我北地得以挫败胡虏趁丧来犯之阴谋,保境安民,新朝得稳。然,胜而易骄,安而忘危,乃取祸之道。今岁,当时时以先王‘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之训为念,外修武备,内抚民生,励精图治,方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北地军民期望。”
他略微停顿,宣布了数项重要决策,展现出清晰的施政思路:
“一、 褒奖功臣,抚恤伤亡。去岁朔方、玉门两线作战有功将士,着长史府、郡尉府会同核验战功,从优叙赏,钱帛田宅,绝不吝啬!阵亡将士,优加抚恤,其子弟可优先入郡学或补吏;伤残者,官府赡养其生。此事,由周勃总责,务求公允迅速,以慰忠魂,激励来者!”
老长史周勃出列,肃然领命:“老臣遵旨!必使有功者赏,伤亡者恤,人心归附!”
“二、 整顿吏治,清明政治。”李玄业语气转为严肃,“吏治乃国之根本。今岁,由御史曹牵头,公孙阙协理,对郡府及各县官吏进行考绩!优者擢升,劣者黜退,贪腐渎职者,严惩不贷!尤需严查趁战乱、国丧之际,盘剥百姓、贪墨军资之胥吏,一经查实,无论官职高低,决不姑息!另,设‘言路箱’于郡府门前,许军民密告奸邪,直达天听!”
郡丞公孙阙目光锐利,躬身道:“臣领旨!定当雷厉风行,肃清吏治,还北地一个朗朗乾坤!”
“三、 劝课农桑,振兴百工。”李玄业继续道,“民以食为天,工以器为利。今岁减免部分赋税,尤其对去罗河谷地新垦民田,免赋三年!鼓励百姓开荒,官府贷给籽种、农具。工曹需广募工匠,改进农具、军械制作之法,对有所创新者,重赏!市掾需疏通商路,平抑物价,尤其要保障盐铁布帛之供应。此事,由各曹署分责,周勃总揽协调。”
“臣等遵命!”相关曹署掾史齐声应诺。
“四、 巩固边防,育才选士。”李玄业最后道,“朔方、玉门防务,不可因一时之胜而松懈。着赵破奴、王猛加紧修缮城防,汰弱留强,操练兵马,以备胡虏秋后复来!‘西域馆’ 筹建事宜加速,李玄业(自称其名,以示重视)亲自主抓,今岁务必招收首批生徒,延聘名师,开馆授业,为将来经营西域储备人才!郡学亦需扩大规模,选拔俊才,文武并重,为国育才!”
“末将(臣)遵命!”赵破奴(已返朔方,由副将代禀)、王猛(已在玉门,由信使代禀)及负责学政的官员领命。
这一系列政令,涉及军政民生的方方面面,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恩威并施,既彰显了新王抚慰功臣、关爱百姓的仁德,又表明了整顿吏治、锐意进取的决心。众臣凛然受命,皆知新王非庸碌守成之主,北地即将迎来一番新气象。
朝会之后,北地郡府高效运转起来。考绩、赏功、抚恤、劝农、兴工等事务全面铺开。李玄业更是事必躬亲,常常召见低级官吏乃至乡老,询问民间疾苦,考察政策得失。他尤其重视吏治,对几起被揭发出来的胥吏贪墨案,亲自过问,处置果断,毫不留情,一时之间,郡县风气为之一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