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惊涛初起,砥柱中流(2/2)
“三、谨慎策应。 我虽不直接出兵关东,然绝非坐视。可做三事策应朝廷:一、 上奏朝廷,请求允许我北地军集中精力,全力打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之策,策应朝廷东线平叛,使朝廷无西顾之忧。二、 可秘密遣一支精干小部队(如千人之内),携我北地旗帜及奏章,迂回至长安附近,听候朝廷调遣,象征性地表示参战,实则以表忠心、打探消息为主。三、 严密监控河西走廊及羌胡动静,严防匈奴与叛军勾结,或趁乱寇边。”
“四、以待其时。 乱局之中,危机并存。我北地当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内部,锤炼兵马,积累实力。同时,密切关注战局发展。若朝廷战事不利,我可视情况增大策应力度(如增派小股部队、提供粮饷);若朝廷胜局已定,我则立即上表庆贺,并可将之前策应之功稍加渲染。总之,一切行动,需以保全壮大北地为最终目的,灵活应对,绝不轻易押上全部赌注。”
李玄业的策略,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有灵活的实际措施,既避免了直接卷入大战的风险,又为北地争取了最大的行动自由和发展空间,可谓老谋深算,考虑周详。
赵破奴听后,虽觉不够痛快,但也承认此策稳妥;周勃、公孙阙则深表赞同,认为此乃眼下最明智的选择。
李凌凝视儿子良久,眼中闪过激赏、欣慰,更有一种重任得托的轻松。他深吸一口气,决然道:“业儿此策,高瞻远瞩,深得乱世存身进取之三昧!便以此为北地应对七国之乱的基本国策!勃兄,即刻草拟奏章,依世子所言,明志诉苦,飞报长安!破奴,你速返朔方,贯彻‘以守代攻’之策,朔方安危,系于你身!子通,传令王猛,玉门关务必坚守!同时,加派‘潜渊’精锐,密切关注关东战局、朝廷动向及匈奴反应!业儿,郡内战时管制、整军备武之事,由你总责,周世伯协理,务必确保内部铁板一块!”
“臣等(末将)(老臣)(儿臣)领命!”四人肃然应诺,深知从此北地正式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新阶段。
“系统提示:天下大乱,宿主面临重大战略抉择… 继承人提出极具政治智慧与现实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成功引导势力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宿主状态:在重大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政权稳定性与独立性得到加强,继承人战略价值飙升…”
决策既定,北地郡这台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措辞恳切而又立场坚定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发往长安。赵破奴当日即率亲卫返回朔方前线部署防御。郡内发布戒严令,军队取消休假,加强训练,城防加固,粮草物资实行配给管制,对外通道严加盘查,一副外松内紧、如临大敌的态势。李玄业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与周勃配合默契,将战时管制措施推行得井井有条,民心虽惶惑,但未生大乱。
四月伊始,关东战火纷飞的消息不断传来。吴楚联军进展迅速,兵锋直指梁国。朝廷仓促间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北地郡则严格按照既定策略行事,对关东战事不发一言,所有精力集中于边境防御与内部整顿。朔方方向,赵破奴依托城塞体系,成功挫败了匈奴几次试探性进攻,稳住了战线。玉门关外,匈奴大军云集,却因关险粮乏,迟迟未能发动总攻,战事陷入胶着。
四月十五,朝廷使者抵达狄道,带来景帝诏书,嘉奖靖王李凌忠君爱国之心,体谅其边镇重任,准其“专心备胡,以固西陲”之请,未要求北地出兵平叛。这无疑是对北地策略的初步认可!使者同时透露,朝廷已考虑采纳诛晁错以息藩怨之议。消息传来,北地高层稍安。
然而,李凌父子深知,危机远未过去。真正的考验,或许还在后头。他们必须像砥柱一般,在这惊涛骇浪中,牢牢稳住北地这艘航船。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玄业的地位与威望,因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卓越才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北地李氏家族的命运,正与这场席卷天下的巨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三年春……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
*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春,七国之乱爆发,天下震荡。凌公纳世子玄业‘明忠、固本、慎应、待时’之策,北地得以在乱局中稳守根本,左右逢源。世子临危定策,显社稷之才。”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惊涛初起,上帝明辨大势;砥柱中流,圣域独善其身;圣嗣献良谋,已具帝王之资。”
* 北地秘录·乱世定策:“七国反,天下乱,李凌从世子策,北地得保周全,根基益固。玄业之名,由是显扬。”
(第四百一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