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砥柱中流,静观世变(1/2)
公元前183年 汉景帝前元元年 农历四月下至五月
四月的北地,春光最是明媚动人。天空湛蓝如洗,阳光和煦,照得人浑身暖洋洋的。原野上,芳草萋萋,绿意盎然,去罗河谷地新播的粟黍已长出寸许高的嫩苗,绿油油地铺满了大地,长势喜人。湟水奔流,水量充沛,灌溉着万顷良田。狄道城外,杨柳依依,鸟语花香,若非城头林立的旌旗和兵士肃穆的神情,几乎让人忘却了外界正席卷天下的战火与纷争。春耕大忙已过,农事转入相对舒缓的田间管理阶段,农夫们忙于除草、灌溉,脸上带着对秋收的期盼。狄道城中,市面在严格的战时管制下维持着基本的运转,物价虽略有波动,但粮食物资供应尚算充足,民心在官府的强力安抚与有效管理下,渐趋稳定。
然而,在这片看似宁静祥和的春光背后,是北地郡高度紧张的神经。七国之乱的消息已传遍郡内,尽管官府竭力安抚,宣称叛乱必遭天谴,朝廷大军指日可定,但战争的阴云依然不可避免地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边关传来的警讯更是时刻提醒着人们,来自北方的威胁并未因帝国的内乱而有丝毫减弱。靖王府作为北地的神经中枢,更是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在确立了“明示忠诚,固守根本,谨慎策应,以待其时”的应对国策后,靖王李凌坐镇狄道,总揽全局;世子李玄业在父亲的授意与支持下,实际承担了越来越多日常军政要务的处理与协调工作,其沉稳干练、思虑周详的作风,使得北地这台庞大的机器在面对内外巨大压力时,依然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
四月廿五,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核心僚属举行旬度会商,汇总各方情势,调整部署。
长史周勃首先禀报内政民生:“王爷,春耕已圆满结束,苗情普遍良好,若无特大天灾,夏收可期。郡内粮仓储备充足,足支一年有余。战时管制下,各县秩序尚可,物价已派市掾严加平抑,奸商囤积居奇者已惩处数人,以儆效尤。去罗河谷地新渠通水顺利,灌溉面积扩增两成。今岁赋税征收,已行文各县,可酌情商贾,对因战乱影响生计之小民,略示宽延,以安民心。”
“勃兄处置得当。”李凌赞许道,“民为邦本,食为政首。越是非常时期,越需体恤民力,安定人心。然,戒备不可松懈,巡查需持续加强,严防细作散布谣言,或有不法之徒趁乱生事。”
“老臣明白,已加派游徼,昼夜巡查。”周勃领命。
郡丞公孙阙随即呈上最新的军情与谍报,面色一如既往的凝重:“王爷,各方消息纷繁,局势依旧混沌。”
“边境方面:”公孙阙道,“朔方赵破奴将军报,采纳‘以守代攻’之策后,成效显着。我军依托城塞,以强弩劲弓御敌,匈奴数次试探性进攻皆被击退,伤亡颇重。其大队人马似因春荒缺粮,攻势暂缓,然小股游骑骚扰不绝。赵将军判断,匈奴或在等待秋高马肥,或欲观关东战局变化,再定行止。玉门关王猛校尉急报,关外匈奴围而不攻,却不断增兵,并驱赶俘获的乌孙、车师民众修筑工事,摆出长期围困姿态。关内粮草箭矢尚足,然新鲜蔬果匮乏,将士多有患疾者,已加紧诊治。王校尉再次请求朝廷速发援军。”
“关东战局:”公孙阙压低声音,“‘潜渊’密报,战事异常激烈。吴楚联军猛攻梁国,梁王刘武(景帝弟)据城死守,伤亡惨重。太尉周亚夫率军出蓝田,采纳‘避其锋锐,击其惰归’之策,不直接救援梁国,而是疾行南下,截断叛军粮道,战略极为高明。然叛军势大,一时难分胜负。朝廷内部,巨变在即!为平息诸侯怒火,陛下已下诏, 腰斩御史大夫晁错于东市!并派使持其首级赴吴楚军中议和。”
“什么?晁错被诛?”周勃闻言,失声惊呼。李凌眼中亦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李玄业则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然,”公孙阙继续道,“吴王刘濞拒见汉使,言‘吾已为东帝,尚何拜!’,议和破裂。看来,叛军志不在‘清君侧’,而在夺取天下!”
晁错被诛,和议破裂,意味着七国之乱已彻底演变为一场关乎汉室存亡的生死之战。朝廷再无退路,唯有死战。
“朝廷对我北地之态度:”公孙阙最后道,“陛下诛晁错后,已另派使者,持节至各边郡宣慰,重申‘专事匈奴’之令,并加赐金帛,勉励边臣恪尽职守。使者不日将抵狄道。”
消息一个接一个,令人应接不暇。边境压力稍缓但未解除,关东大战进入白热化,朝廷中枢发生剧烈人事变动,并对边镇再次明确政策。
厅内一片沉寂。晁错之死,无疑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
“业儿,”李凌看向儿子,目光深邃,“晁错伏诛,和议不成,局势已然明朗。你如何看待?”
李玄业从沉思中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冷静:“父王,诸位世伯。晁错之死,虽显朝廷妥协退让,然吴王拒和,恰好暴露其篡逆之心,使朝廷平叛之战更具正义性。此后战事,已无转圜余地,必是不死不休之局。朝廷遣使宣慰边镇,意在稳定后方,避免四面受敌。此乃我北地‘固守根本’策略之胜利!朝廷承认我‘专事匈奴’之责,我便有了不直接卷入关东战事的正当理由。”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然,福兮祸所伏。朝廷愈是倚重我稳守西陲,我之责任愈重,压力亦愈大。匈奴虽暂缓攻势,然其狼子野心,绝不会因内乱而消弭,秋后必有大举。且,若朝廷平叛顺利,日后论功行赏,我北地无显赫战功,恐赏赐不厚;若朝廷平叛失利……后果不堪设想。故,眼下我北地,仍需坚持既定之策,然需更积极作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