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惊涛初起,砥柱中流(1/2)
公元前183年 汉景帝前元元年 农历三月下至四月
三月的北地,春光渐盛。和煦的春风彻底驱散了残冬的寒意,原野上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湟水奔流,水量丰沛。田间地头,大规模的春耕播种已近尾声,新播的种子在温暖的土壤中孕育生机,农人们正忙于引水灌溉、田间管理,一派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狄道城中,随着国丧期的结束,市井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虽然朝廷削藩、关东叛乱的消息如同无形的阴云,给这份活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虑,但寻常百姓的生活终究要继续。
然而,在靖王府内,气氛却与这明媚的春光格格不入,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压。七国之乱爆发的惊天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帝国,也彻底改变了北地郡所处的外部环境。天下大势,已从新朝初立时的暗流涌动,演变为公开的刀兵相向。北地郡这座位于帝国西陲的重镇,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是忠于朝廷,出兵平叛?是坐观成败,保存实力?抑或是……有其他的可能?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将北地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靖王李凌在得知叛乱消息的瞬间,便深知北地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他必须做出最审慎、最果断的决策。
三月二十,七国之乱消息确认后的第二天清晨。靖王府议事厅,门窗紧闭,戒备森严。仅有李凌、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赵破奴(已从朔方疾驰赶回)五人在场。这是北地郡最高决策核心的密议,将决定北地未来的方向。
李凌端坐主位,面色沉肃,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人,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吴楚等七国,公然反叛,檄文已传遍天下,声称‘清君侧,诛晁错’。烽火燃于关东,天下震动。我北地,地处西陲,然亦为汉室藩屏。当此巨变,何去何从,关乎我北地数十万军民之生死存亡,关乎李氏一族之兴衰荣辱。今日之议,需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定我北地应对之基本国策。”
厅内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凝固。片刻后,都尉赵破奴率先开口,声若洪钟,带着军人的直率:“王爷!这有何可议?吴楚等藩,世受国恩,竟敢举兵反叛,实乃大逆不道!我北地将士,食汉禄,守汉土,自当效忠朝廷,发兵东向,平叛讨逆!末将愿亲提朔方锐卒,为先锋,直捣叛贼巢穴!” 他的态度鲜明,主张立即武力介入,支持中央。
长史周勃沉吟良久,方谨慎言道:“破奴将军忠勇可嘉。然……老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叛军势大,号称五十万,且皆富庶强藩,兵精粮足。朝廷仓促应战,胜负难料。我北地兵不过数万,且需分兵防御匈奴,若贸然东进,千里远征,粮草不继,恐难有作为,反而可能致使本土空虚,为匈奴所乘。且……朝廷内部,态度究竟如何?晁错之策,是否乃激变之由?若我助朝廷平叛,事后……鸟尽弓藏之事,史不绝书。老臣愚见,或可……暂守中立,静观其变,加强边备,保境安民,待局势明朗,再作打算。” 周勃老成持重,倾向于保守观望,避免引火烧身。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周世伯所虑,不无道理。然,‘潜渊’密报,叛军檄文直指晁错,却未否定今上。此乃‘清君侧’之名,非‘反皇帝’之实。朝廷若处置得当(如……舍晁错以平众怒),叛乱或可缓解。我北地若公然‘中立’,恐被朝廷视为骑墙,甚至疑我暗通叛军,日后纵使叛乱平息,亦难逃罪责。然若立即出兵,确如周世伯言,风险巨大。两难之境也。”
三人意见,或进或守,各有利弊,难以决断。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尚未发言的世子李玄业。李凌也看向儿子:“业儿,你意下如何?”
李玄业目光沉静,显然已深思熟虑。他站起身,向父亲及诸位世伯躬身一礼,从容道:“父王,诸位世伯。适才赵世叔、周世伯、公孙先生之言,皆有理据。然,业儿以为,当此非常之时,我北地之策,不可简单以‘进’或‘守’概之,而当秉持原则,厘清利害,谋定后动。”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舆图,分析道:“首先,需明辨大势。 七国之乱,看似汹汹,然其有三不可恃:一、名不正,以‘清君侧’为名,实为割据之私,难获天下民心。二、心不齐,七王各怀鬼胎,利合则聚,利尽则散,难以持久。三、地不利,关东虽富,然距长安遥远,中间有关山阻隔,朝廷据有关中形胜之地,资源雄厚,更有周亚夫等名将,只要应对得法,叛军胜算实则不高。”
“其次,需审视自身。”李玄业继续道,“我北地之根本利益何在?一在保境,二在安民,三在家族之延续与发展。盲目出兵,若胜,或得封赏,然损兵折将,削弱自身,且必与关东诸侯结下深仇;若败,则玉石俱焚。而固守中立,看似稳妥,实则风险更大:朝廷若胜,必究我观望之罪;叛军若胜(可能性虽小),亦容不下我此等强大藩国。且无论何方胜败,我北地皆可能成为他人觊觎之目标。”
“故,儿臣以为,我北地当采取‘’字之策!**”李玄业斩钉截铁道。
“何为‘**’字策?”李凌目光锐利。
“明示忠诚,固守根本,谨慎策应,以待其时。”李玄业一字一顿道。
“一、明示忠诚。 立即上表朝廷,措辞严厉地声讨七国叛乱之行径,表明北地坚决拥护皇帝、维护统一的立场。奏章中,要大书特书匈奴乘我内乱、加剧犯边之危,强调北地肩负守土重责,若轻离防区,则胡虏必乘虚而入,社稷危矣!此举,意在占稳政治与道德制高点,向朝廷表明我心向中央,然力有未逮之苦衷,使其无法以‘不从征调’之罪加害。”
“二、固守根本。 北地、朔方、玉门,乃我之根基,绝不可有失! 需立即进入全面战时状态。赵世叔返回朔方,采取‘以守代攻,以拖待变’之策,利用城塞地利,坚壁清野,疲惫匈奴,绝不浪战。玉门关亦然,命王猛校尉死守关隘。同时,郡内加紧整军备武,囤积粮草,巡查奸细,确保内部稳定。唯有自身强大,方能于乱世中屹立不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