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16章 谨守臣节,静待风起

第416章 谨守臣节,静待风起(2/2)

目录

李玄业答道:“回父王,馆址(城西旧官署)已选定,图纸正在修改。首批师资名单儿臣已初步拟定,包括郡中两位通晓匈奴、月氏语的老吏,一位曾多次往返西域的归义胡商,以及军中一位退休的司马,皆已初步接触,彼等皆愿效力。生员选拔章程也已草拟,计划从郡学、军中子弟及寒门中择优录取,预计三月中可开始选拔。只是经费方面……”

“初期所需,先从王府府库支应。”李凌果断道,“此事关乎未来数十年西进人才之基,不必吝啬投入。”

“儿臣明白。”

会议结束后,李凌独留李玄业。

“业儿,新帝登基,朝局未稳,我北地身处漩涡之缘,你近日处事,愈发沉稳干练,为父甚慰。”李凌看着日益成熟的儿子,语重心长,“尤其此次应对国丧,你所献之策,切中要害。日后,与长安往来文移、边情分析、乃至部分郡务,你可多担待些,遇有不决,再与为父及周世伯、公孙先生商议。”

李玄业心中一动,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能力的进一步认可和培养,肃然躬身:“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为父王分忧,绝不敢有负期望!”

李凌点点头,挥挥手让他退下。书房内重归寂静,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尚未融尽的积雪,心中思绪万千。新朝的序幕已经拉开,但剧情如何发展,无人知晓。他只能谨守臣节,静观其变,同时不断夯实北地的根基。他再次下意识地抚向胸口,那枚祖龙魂佩依旧冰冷沉寂,但在处理这些关乎北地存亡的重大决策时,他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丝极其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应,仿佛在提醒他,脚下的道路,并非常人眼中的藩王之路那么简单。

正月末,朝廷以新帝名义颁下的第一道实质性政令抵达北地,内容是要求各郡国上报去岁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数目,并申明本年度上计制度将更为严格。这显然是新朝意图摸清家底、加强中央控制的信号。李凌下令郡府各曹署严格按照要求,如实(但在允许范围内略作修饰)准备上计材料,务必做到账目清晰,经得起核查。

二月初,天气渐暖,河湟谷地的冰雪加速消融,春意悄然萌动。尽管仍处在国丧期,但田间地头已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一年的希望在此孕育。北地边关,紧张的对峙仍在继续,匈奴的骚扰并未因汉朝国丧而停止,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二月初十,朔方都尉赵破奴报,一支约三百人的匈奴骑兵试图趁夜越过边墙,被巡哨发现,经过一番激战,被击退,遗尸二十余具。赵破奴判断,这只是更大规模进攻的前奏。李凌下令重赏有功将士,并再次告诫赵破奴,稳守反击,不得轻易出塞追击。

二月十五,玉门关王猛亦有密报至。称关外匈奴活动频繁,车师国在匈奴压力下,态度似有反复,此前通过乌孙死士建立的联络渠道变得不稳定。王猛建议,是否可考虑派一支精干的小型商队,以贸易为名,携带少量珍贵礼物,秘密前往车师,再次尝试接触其王庭,稳固关系。李凌与李玄业、公孙阙商议后,认为此计可行,但风险极大,需精心挑选人员,拟定周密计划,令王猛细化方案后再议。

与此同时,“潜渊”从长安传来更多碎片化信息:新帝似乎对晁错颇为倚重,但其“削藩”之议在朝中阻力不小,尤其是一些功勋老臣持保留态度。太皇太后薄氏身体状况不佳,已很少露面。皇太后窦氏影响力日增,其弟窦广国等开始活跃。关于诸侯王,朝廷已派出使者前往各藩国宣慰,但效果如何,尚难预料。

二月的狄道,在哀悼、戒备、春耕与错综复杂的信息交织中度过。靖王府如同风暴眼中相对平静的区域,李凌坐镇中枢,李玄业协助处理日益繁重的政务军务,周勃总揽内政民生,公孙阙掌控情报网络。北地郡这台机器,在李凌的驾驭下,顶着新朝初立的巨大不确定性,艰难而坚定地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它谨守着臣子的本分,警惕着外部的威胁,巩固着内部的根基,同时,一双眼睛始终密切注视着长安的方向,等待着那可能改变一切的风起之时。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元年)春正月,诏曰:‘……’”

*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春,北地谨守臣节,举哀理事不辍。凌公外示恭顺,内修政理,边备森严,农事有序。世子玄业协理政务,愈见精干。是时,朝局未稳,诸侯窥伺,胡患频仍,而北地独能镇静自持,根基益固。”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谨守臣节,上帝处变不惊;静待风起,圣域稳如磐石;圣嗣襄赞政务,已具宰辅之器。”

* 北地秘录·新朝初年:“景帝立,北地安然度变,李凌以‘恭、备、察、固’为策,内外井井有条。世子玄业参赞枢机,见识器量日增,人皆称其有乃父之风。”

(第四百一十六章 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