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许留镇之行(2/2)
宋大海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伏身去逗儿子。
过后几天,气温稳步回升,一天一天的热了起来,那些被明显冻伤的麦子油菜眼见的蔫了。而冻伤不明显的,大太阳一照,也逐渐黄枯,好些人家这才大慌了神儿,可是这会儿镇上的粮价儿已比何明几个的买的那会儿,高出两成左右。和平常年景差不多持平了,再拿钱去买就显得更不合算了。
所以尽管心动的人多,行动的人却少。只是见天见了面就忧愁着往前的收成。
而已经明知道一定会减产的李恬,到了这会儿反倒平静了。反正以目前的境况来看,今年一年收成不好,对李宋两家和她关切的人家,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哪怕是两年,也至多让日子倒退些,也伤不了性命根本。最怕的就是往极端方向发展,一下子旱涝蝗来个遍儿,那才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呢。
不过,这也得且走且看,光是瞎忧心也没什么用。
于是到了二月二十九过了何嬷嬷的七七,夫妻俩在家又歇息收拾了两天,就由宋大海和宋大河哥俩赶着车,带上顾大嫂和李静、李悦儿、李长亮三个,往许留镇而去。
至于家里,李家就让老李头住过来坐镇,宋家则托给何金山两口子帮着照应。
梦生和长安这俩小子,今年自翻过年学业就紧了,听他们先生的话头,最快让他们俩明年就下场试试,慢则后年。
这一回就干脆不带他们了。
小毛头……呃,不对,就在何嬷嬷七七的前两天,戚老爷子翻书求典的,终于给宋家小毛头起了个自觉满意——宋乐天。
宋乐天小毛头自打出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儿,看什么都新鲜,除了四脚朝天摊着小肚皮呼呼大睡,就是睁着溜圆乌黑的大眼睛,左顾右瞄的,有时候,就摊手摊脚地躺在车厢里,瞪大眼睛看着头顶一掠而过的鲜嫩枝叶,一看能看小半个时辰,都一声不吭的。
李恬有时候和顾大嫂畅聊得了入了神儿,再回头看他时,他已随着车厢有节奏的颠簸睡着了。
惹得李恬直点他的小额头,“乐天乐天,这名字起得可真没错,你还真是个心大的乐天派!”
顾大嫂看着李恬怀里乖巧地任他娘逗弄的小婴儿,笑,“要说,我自己养过的,和帮带过的,见过的娃子也有那么十几二十个了,就没见过这么乖巧安生的娃儿!”
吃饱了就睡,睡饱了就吃,等到眼睛能看见东西的时候,就安静地躺着,看着帐顶玩。也只有饿急了的时候才嚎两声,东西一塞进嘴里,立马就又不哭了。
夜里不惊不啼的,除了吃奶,就没闹过。
李恬听她这么说,突地想到李好说过的话,便问,“你家里的老幺……”
顾大嫂忙忙地道,“不碍不碍,她生来也是吃相好,三个多月上就喂馍饭,眼下吃得顺溜着呢,也没掉膘,白胖得很!”
她在宋家的时间也不短了,夫妻俩的谈话,隐隐能听到一点儿。原本好年景,家里的日子就艰难得跟什么似的,一遇着赖年景,宋家再不用她,一月一下子少了七八百文的收入,家里的日子可怎么过?
李恬也看出她的不安,想了想就笑道,“眼下我这里还得用人,要是你家里的娃子能离得开你,你就再衬我一段时间。”
顾大嫂忙忙地道,“离得开离得开,和她嬷嬷亲着呢!”
李恬就朝她笑了下,结束了这个话题,低头去看儿子。
像李恬这种,已经适应了发达交通工具的人,对坐着牛车走百里的路,其实是没概念的。而且她自穿到此间,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而且那会儿光大净人的,和宋大海说说笑笑的,二十几里的路,没怎么走就走到了,并不觉得有多远。
直到这会儿才发现,拖家带口地坐着老慢的驴子车走远路,实在不是一件让人特别愉悦的事儿。好在,眼下春光正好,到处都是绿树浓荫,绿油油的田野,偶尔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和哪家门前还种着的盛开如火的红杜鹃,让人眼前一亮,略微添了乐趣。
因为带着小毛头,一路上大家也没快行,就这么不急不缓地,直赶了两天的路,在次日的傍晚时分赶到了许留镇。
许留镇这个在宋大江口中即繁华又热闹,又是遍地银子商机的地方,给李恬的第一感觉,就是乱。
入镇的大道两边,排布着大大小小高矮不等,甚至材质也不等的屋子。有砖墙,有草泥房,有的干脆是窝棚。
房子一间挨着一间,乱遭遭熙攘攘的。
第二个感觉是闹,或者叫嘈杂。
甭看这会儿日头快落山了,镇郊外的土路两边的摊位上仍是热闹非凡,还有许多挑担的小贩子,怀抱着布匹,或者干货,一路走一路吆喝的行商模样的人。叫卖声揽客气还价声,声声交织在一处,简直堪比前世火车站边上的批发市场。
第三个感觉就是活力。
甭管是那些揽客的伙计,还是叫卖的行商,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下河村百姓身上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恬然,截然不同。
这份朝气活力,让只是坐着牛车在其中穿行,并没有加入的李恬,也受到了不小的感染,朝着宋大海的背影笑,“怪不得老二死巴着这个地方不挪窝,单是这份人来人往的活力劲儿,甭说咱们村咱们镇没有了,就是县城也没有。”
宋大海扭头一笑,“这还没进镇呢,进了镇更热闹。要是靠近码头那边儿啊,咱这车就甭想走了。”
说着他跳下车,也招呼宋大河下来,哥俩牵着驴子车,缓缓慢行。
果然,进了镇,街道上愈发的热闹,不过这种热闹,较之才刚那种纯商业气氛的热闹,略略带了些烟火气息。
街道两边各色酒楼客栈里的小伙计,个个肩上搭着白布巾子,一见人来,远远就甩着巾子,热情洋溢地揽客。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商人模样的人,随着小伙计的招揽结伴投店。还有不少平头百姓打扮的妇人们,结伴挎着篮子说说笑笑的回家。
不管是投店的商人,还是揽客的伙计,亦或者是归家的妇人,也是个个身上都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朝气。远处还有不知哪里传来的清脆的牙板和铜锣声……
这与傍晚时分格外安详宁静下河村截然不同的场景,看得李恬忍不住微笑起来。
宋大海见小媳妇自打进了镇,脸上的笑意就没断过,显然并不排斥这个地方,心下倒微微松了一口气儿。一边指着街道两边,给李恬解说着,当年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哪个地方还是当年的老样子,哪个地方,已变得连他都快认不出来等等,一路往宋大江租赁的小院儿而去。
这会儿,宋大江才刚和那些李恬见过的抱着布匹、草药乃至各色山货,叫卖揽客的行商一样,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坐在树荫下头,和二牛闲扯话儿。
突听月牙在外头欢快地叫门儿,宋大江喜得呼地一下站起身子,“哎哟喂,总算来了!”飞奔过去,开了院门一瞧,外头乌压压地站着一群人,更是喜笑颜开,忙不迭把院门大开,请人进来,一边请一边笑说,“这地方窄狭,一会儿我就去前头定上两间上房。”
又笑问李恬路上累不累,小娃子闹不闹腾等等。
看着热情洋溢的宋大江,李恬更坚定了要得个空子劝劝宋明月的想法,不为旁的,投桃报李呗。
笑着简答了几句,就把睡了半路,一入镇就被惊醒,这会儿正好奇地转着眼珠子四处乱看的宋乐天小毛头,递向他,又笑说了戚老爷子给取的名儿。
宋大江乐得一把接过来,往小家伙脸上,狠狠亲了一口,笑,“乐天,乐天,这名字好。一听就知道跟你爹是一挂的,是咱老宋家的长孙该有的范儿。”
李恬就有些小不乐意了,“咋着,你大哥给你们填还不够?”还没怎么着呢,就想让她儿子也给一大家子填!
宋大江赶紧摆手摇头,“不是不是,我是说,咱老宋家的长孙、将来的当家人,就得有这么个气度!”
其实李恬对儿孙将来什么的,一来是没经验,二来她自己是个懒人,早决定了不强求。只要行得正坐得端,脚踏实地,不作恶不作妖地过日子,怎么着都可。
就笑他,“光名字有气度有啥用?还得看人!”
然后举目打量宋大江租赁的这座小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