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有时候日子也没那么好(1/2)
王媒婆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第二天就去方家回了信儿,过后又中间连跑了两趟,方何两家正式把小定的日子敲定在六月二十八。事没过两天,李月莲生产了,是个七斤重的大胖小子。消息一传到下河村,李陈氏当即在屋里哭了一回她三闺女的命。
李恬心说,你三闺女命不好还不是她自己找的?再有,李陈氏这会儿只所以这么偏心,其实也不完全是看看不得二闺女好,主要是因为蔡家虽然对李月莲缓和了颜色,但是对她回娘家,乃到帮衬老李家这边,是一丝不吐口,直接就当没李家这个亲家,李陈氏因为沾不上光,才格外替她三闺女不平。
李恬表示,这个也是你自找的。要是当初你们对李月莲稍好一些,在解决李月蓉的事儿上,态度再积极一些,蔡家也不至于做得这么绝!
李月莲和李好是前后脚诊出有身子,中间只隔一个多月,她这边的娃子做了满月之后,七月二十,李好也生产了,是个命重六斤九钱的白胖丫头!高大壮和高婆婆母女俩都很乐呵,唯独李好有些发愁。
愁的就是没生之前,丈夫说过的那句话:和她二姨一样有啥不好?
她真怕这闺女应了她爹的话,跟着她二姨学。
小家伙才刚落地,就在心里盘算着,往后要怎么煞她的性子!
见几乎家家都有喜,肖想柳春花肖想了许久的大牛老娘,终于按奈不住,在李好的闺女做满月的时候,径直和高婆婆母女俩提起了亲事。
三牛和大牛个头一样高,也一样的壮实,性情也差不离,人嘛,长得也是周周正正的,不算出挑,却也不算丑。家里嘛,有大牛夫妻俩在前头顶着,二牛的前程也算有着落了,他们兄弟几个又和李宋两家要好,便是眼下一般,将来估摸着也能借些光,吃饱穿暖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柳春花呢,自小叫她嬷嬷骂着嫌弃着,长成了个喏喏的性子。虽说眼下家里开着馆子,家境比从前强不少,可她性子早养成了,便是面上比早先开朗些,根底里却不太好改过来。
高婆婆要在镇上给她寻人家,怕她自己立不起来,适应不了。若是其他村的人家呢,跟前又没知底知底的人帮衬。所以尽管看不上大牛老娘的为人,但是有大牛媳妇何明家的还有李恬几个在跟前儿,高婆婆还真有些意动。
先含混打发了大牛的老娘之后,就私下问李恬的意见。
李恬能说啥?只能把这门亲的好处和不好处,一五一十的摆出来,让高婆婆自己个决断。
高婆婆母女俩,商量来商量去,把那些好处和不好处,翻来覆去地考量又考量,到底还是冲着大牛媳妇何明家的和李恬这几个能在跟前帮衬的人,把这门亲事给应下了。大牛的老娘自是欣喜不已。就连一直暗中挂心小叔子亲事的大牛媳妇也跟着松了口气儿。
今年,自年初以来,和李恬沾边不沾边的亲事喜事算是接连不断,而且今年这年景,别说和她担忧的一样有旱涝蝗灾了,连雨水都比往年调顺。
当真是该下下,该晴晴,盛夏的时候,还接连下了几场雷雨,以至于今年的秋庄稼,几乎家家都比往年要长得好,据何明估量,今年从谷子到苞谷再到高梁乃至番薯,估摸着都能比去年多收那么一两成。
接连的喜事再加上超乎预想的收成,这明明是让人心情舒畅的大好事儿,可李恬对灾害的担忧,总是挥之不去。
这也不能怪她过于忧心,毕竟自家除了宋大江,能来钱的,基本都和天气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田地和果树是没法子,咋着都避不开。可那些能避开的,李恬还是倾向于落袋为安,先避一避。
再者说,眼下宋大河和李长亮俩小子沿街串村的收了一年多鸡蛋,周边的村子都知道养鸡能赚钱,蛋也不愁卖。各个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比从前多养了不少鸡鸭。要做皮蛋和腌咸蛋,单从外头买来的,也足够他们使了。
于是李恬就以家里的活太多,事太多,忙不过来,李静又将要说亲为由,劝说李长亮和宋大河,借着中秋的时机,把家里的鸡鸭一股脑全卖了。反正这些鸡鸭下蛋也有两年了,往前产蛋量也有所降低,再养下去,其实成本是不断上升的。
至于其它三家,李恬则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卖还是留。
何明家有山头占着手,往前英子要嫁,银山又跟着宋大河李长亮跑小生意,三巧也快到年岁了,重要的是,从前虽然不怎么下地,却把家里差不多算是一把拿下的何嬷嬷,身子骨眼见的弱了,何金山媳妇有儿子占手,又年轻,想来很快就有第二个。家里劳力不足,这鸡鸭是不怎么顾得上来,就决定和李恬一样,全部出清。
大牛家和李守成家,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也想靠着这个鸡鸭赚些钱,可是他们两家都没有特别大的地方,李恬这里要清底儿,她们也不能再继续麻烦人家。
俩人商量了一下,两家各留了二十来只母鸡,余下的也和李恬一道卖了。
商定好这件事,李恬就和宋大海去了镇上一趟,一来是和高婆婆和高大壮说这件事,二来,让蔡掌柜给牵个线,往卤味老店里出清一部分,余下的再趁着过节零散着卖。
高婆婆和高大壮是不说了,两家开着馆子,鸡鸭是每天都要采买的,自是满口答应。蔡掌柜这一年多来,生意做得也顺,点心饼干什么的,早不稀得在下汤镇上摆摊售卖了,都拉到许留镇,或者出兑给周边镇子上的点心铺子。他这也算承了李恬的人情,李恬头一回和他张口,自然也是满口应下。
听了夫妻俩的来意,当即就把俩人领到镇上的卤味老店去。到了中秋,卤味老店的烧鸡卤鸭极是畅销,单是这一家,一天就能消化个三四十只。
就这么着几方使着劲儿,也就用了小十天的时间,李恬这里的鸡鸭全部出清完毕。出清完毕的当天,李恬就趁着田里没大忙,请何明大牛李守成何金山几个,把红柳条子编成的鸡鸭圈舍给一股恼的清理出去。
老李头看着泛眼间就清爽起来的枣子园,回头和李恬笑,“二丫头,我总觉着你又在打什么新主意。”
李恬摇头笑,“没有。”
她是真没什么发家的新主意,非要说有的话,就是防守。
这些日子她又暗想了,即然是防守,那么,早先盘算的事儿,不管是盖宅子也好,还是那购买那大片的荒滩地也罢,都得缓一缓。
不是等这个想像中的灾过去,而是要把自家的底子夯实一些,再说往前奔的事儿。没得地基不劳靠,一旦遇个什么事儿,把早先好不容易赚来的家业,一下子都给砸进去。
基于这个想法,除了出清这些一旦有灾就是累赘的鸡鸭,秋收过后,李恬还拦着宋大海,秋粮一粒不准卖,理由当然不是有可能有灾,而是今年是个丰年,粮价太贱!
这个不用李恬说,大家也感觉到了。正常年景的粮价三石苞谷卖一吊钱,今年三石半、三石六七斗才卖一吊钱。乡庄人家过日子,甭管家境再好的人家,都少有不算计的。
一见李恬这里不卖,何明家的大牛李守成家,干脆也不卖了。李静那里本来粮就强强够吃,当然更卖不成。
不但秋粮不卖,李恬还暗挫挫的嘱咐宋大河和李长亮俩小子,趁着往镇上去的功夫,多买些细粮回来。理由嘛,当然也是粮价贱,现在买合算!
除此之外,李恬还撺掇着宋大海去找一帮子会挖井的工匠,在李宋两家各打两口深井。下河村这边常年吃溪水,根本没有打井的人家,李恬这会儿也找不着合适的说法了,干脆就找了个矫情的借口:井水好吃!
于是乎李宋两家打井那一段时间,满村都是关于她怎么能折腾怎么会享受,怎么还没有俩钱呢,就学人家穷讲究的言论,还有人扯起二月间宋明月的作派,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等等。
李恬可不管那么多,她的底线就是,一旦发什么不可预测的灾害,家业什么的,丢也就丢了,但是命不能丢!
而且就算没灾,挖口井的钱,她还是出得起的。这个出得起,是今年生意依旧无比顺当的宋大江给她的底气。
自三月初他离家之后,每隔三个月就要回来一趟,每一趟都要交上百十两的“养家钱”。
中秋那会儿回来,足交了小二百两。
再加上她嫁到宋家带过去的和宋大河李长亮这大半年赚来的,她可是有千两银子的身家了!虽然只是暂管着,但十两银子一口井的价钱还是出得起的!
忙完打井的事儿,已到了十月底,还没过两天,一场鹅毛大雪如期而至,李恬不由得长舒了口气,总算赶在冻土之前,把她想办的事儿给办利落了,只是紧接着就又微微皱了眉,想了想,偏头问坐在门口给她磨簪子的宋大海,“你说,上回老二回来说的府城的钱庄,到底靠谱不靠谱?”
宋大海无奈地笑了下,放下手中打磨了一半儿的簪子,笑她,“你到底在怕啥呢?”之前,他问过几回,她都说没有。
可是没有的话,她能有的没的想这么多?
听出他话里的好笑,李恬忍不住微微翘了翘嘴角,这会儿就正用到“无知无畏”这个词儿了。因为不知道没经历过,所以根本不知道害怕!
待要不理他,又觉得千两的银子放在家里,不安全。万一有灾有乱,叫人家给哄抢了呢?
想了想还是把她的担忧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