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英子亲事(1/2)
可是很快她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自打镇上回来,好似她身体里之前某个被堵塞的关窍一下子打通了般,恶心呕吐胸闷腰酸背疼馋口,各种之前被“阻隔”的不适一股脑涌上来。于是李恬终于过上了,一边馋口一边吐得天昏地暗的悲催孕期生活。
看着媳妇没几天就消瘦下来的脸颊,宋大海自是心疼又束手无策,不期然就想到李恬之前说过的话,我还是个娃子呢,你倒下得去手,心里就更愧疚了。
只是他在饭食上实在不通,李静做的也不过是寻常饭食,无奈之下只好求助精通此道的连襟。高大壮这馆子能这么快红火起来,那是沾了李恬大大的光,自不会推辞。
每天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甜咸酸辣,轮换着花样来。而给李恬取饭送饭的光荣任务,就落在天天要往下汤镇上去转悠和宋大河李长亮和银山这三个小子头上。但是高大壮做的饭食,李恬一个人再吃不完。于是乎这就等于高大壮把宋家人的饭食给包圆了!
如此“兴师动众”地过了一个来月,李恬那种什么都想吃,闻到又恶心,硬吃下又要吐,却又不能不吃的悲催处境,终于略微有了些好转,而热火朝天的麦收季节也完全过去了。
再次“出关”的李恬,望着家门前白花花的日头下那大片空****的田野,和葱翠的南山,再度有一种恍然隔世之感。
她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冲着院中那两棵绿荫如盖的老槐树,长长地吐了气儿,回头和宋大海打了声招呼,抬脚往何家去。
这些日子她过得就跟上刑似的,但何明家的那边却格外顺畅。
自上回从方家庄回来之后,何明家的略略探了探英子的意思,就拿了准主意。但是只凭一面之缘就张嘴说亲,她也觉得有些草率,正好李长亮和宋大河这俩小子,也确实需要再扩大地盘继续收鲜蛋,何明家的就叫银山和李恬那位没能跟着宋大江到外头闯**的小堂叔李东宝揽了这么个差事。借着往方家庄收鲜蛋的时机,一点一点地打听着这家的为人。麦收不紧的那几天,她还打着怕娃子们办不好事的名头,也跟着去了两趟。
也见着了头一回没见着的方家二子方君瑞的爹娘。他爹和方家老太太是一挂的,也是细眉温眼的,观之可亲。他娘却是和大牛媳妇还有李恬的娘刘氏是一挂的,看着风风火火,爽爽利利的,虽说有些性子吧,可何明家的和大牛媳妇还有刘氏要好了那么些年,倒是明白,只要人讲理,有性子倒不怕。
还因为之前大家也算打过交道,往方家讨了两回水喝。关系算是又熟识了一层,那这位方君瑞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基于这些,也基于再没什么合适的人家,何明家的就决定不再挑了!先把事情挑明,若成呢,自然皆大欢喜,若是不是成,则再继续发愁。
听说昨儿家里一闲下来,她就找了媒婆子来,把这事儿正式和她说了。媒婆子立时答应了,说往方家去。
那么,这门亲,成或不成,最快今儿就有消息了。
李恬一边想着,一边缓缓进了何家的院子。
何明家的正在厨房门口槐树荫下的大蒲草席子上,逗弄小孙子。这小家伙生下来就不轻,她娘奶水虽然不足,但他嬷嬷上心得很,他自己胃口也好,三个月就开始添些米汤米油之类的,到了半岁上,几家山头上结的零零星星的果子,家里前两年都没怎么结果,今年却来了个大爆发的葡萄什么的,也开始给他添。
如今八个月大的小家伙,吃的那叫一个白胖。胳膊小腿,都是肉敦敦的,比新出水的莲藕还要白胖鲜嫩。
这会儿他穿着红肚兜露着小小雀,正撅着屁股在席子上爬得欢。看见李恬进来,身子一转,白胖胖的大屁股就地一蹲,直起腰身,朝着李恬呀呀有语,晶莹的口语顺着嘴角往下流,露着四颗白生生的乳牙。
李恬乐了,几步走过去,轻捏了他的小脸蛋,“今儿我出来的急慌,没带吃的可怎么办呢?”前些日子何明家的抱着他去李恬那里,每回李恬都要塞给他一些饼干点心之类的。点心松软好克化,用来填肚子,饼干略硬些,正好用来磨牙。
何明家的也气笑了,倾身拍了下他的小屁屁,“学谁不成,非得学你爹!就长了个吃心!”
吃过饭收拾好,正想去南山转转,看看果子树的何金山,一脚踏出屋门,顿时无奈了,“娘,你能不能老看不惯我?”
他啥时候光长着个吃心了?
何明家的头也不扭地冲着他摆手,“你甭跟我挑三挑四的,我心里烦着呢。”
何金山气乐了,合着您老人家心烦,就得找个人怼怼是吧?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因为老娘这会儿是真的心焦。认命地叹口气,和李恬打了个招呼,扛着锄头晃着身子,就出了院门儿。
李恬被他这百般无奈的样子,逗笑了,目送他出了院门儿,这才接过何明家的递来的凳子,在她身边坐了,笑道,“婶子,你也甭太在意这个事儿!亲事能成最好,要不能成呢,咱也不用非得在他这棵树上吊死。”
英子挑帘出来接话道,“谁说不是呢。”又朝小侄子伸手,“来让姑姑抱抱。”
小家伙已略微能听懂些人话,一见他姑姑伸手,胖胳膊胖腿儿一齐用力,咯咯笑着朝他姑姑爬去。
英子双手叉着他的腋下,一把把他抄起来,抱着在怀里颠了颠,和何明家的道,“娘,我带他到溪边树荫下坐坐,凉快凉快。”
何明家的忧心忡忡地朝她摆了摆手,英子无语地耸了耸肩,和李恬打了个招呼,抱着小侄子往老李家西侧的溪边空地上玩去了。
这边李恬见何明家的一直挂着心,干脆就扯起了闲话,“咋不见我何叔和我何嬷嬷,这大热的天,往哪儿去了?”
提到这个,何明家的就叹气,“说是庞固村我那老姨母昨儿夜里没了,这不,一大早的娘俩就走了!”
庞固村就是下河村北边的那个村子。李恬是知道何家在那边有一门老亲,是何嬷嬷的两姨表妹。
闻言惊了一下子,“不是说比我何嬷嬷年岁还小些呢吗?”
何明家的就叹道,“人的寿数哪个定数?”犹豫了一下,又叹,“你何嬷嬷先前收麦子,也不知道是太提气了,还是怎么样,这些日子精神头也不大好。”
要没这位老姨母下世,何明家的也想不到这上头。可是有个例证在眼前,再有,人到老了,总爱胡思乱想,大约是“物伤其类”的意思吧。眼下比她年纪小的表妹都没了,何明家的还真怕何嬷嬷想到自己头上,再沉了心。
“不让她去吧,又是非去不可的事儿。”她说着,又一声叹。
这么多年的婆媳,不说没一点矛盾,但是那些小矛盾根本抵不了这些年在一起生活的情份。
何明家的是真不舍她这位年轻时没少吃苦,年老也没享多少福的好婆婆。
李恬听得心里颇不是滋味儿,不由得笑劝道,“你也甭想太多了。”顿了下,又忍不住感叹,“我爷爷好似比何嬷嬷还略大一些呢,不过他今年的精神头看着也还好。”
何明家的哼道,“何止你爷爷比她大些,你那头那个便宜嬷嬷也比她大两岁呢,她天天闹腾作恶,不照样精神头好?也不怪大家骂,老天爷这眼有时候就是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