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方家庄一日游(1/2)
又被那边那对和乐的小夫妻刺激了一回的何明家的,动作格外的麻溜,回去就和大牛媳妇说了,次日早饭后,在何金山的一连保证下,拉上被“放出关”的李恬,强扯上英子,叫上今儿正巧没活的银山,一道往方家庄去了。
虽然知道下汤镇下河村这一带,就是群山半环的平地,但是原主和李恬本人都没往方家庄那边去过,先前听何明家的说,家有二十亩的良田,又和十方村只隔一个村子,还以为也和下河村,甚至西边的王家庄一样,是平缓地界呢。
哪成想,两者虽然只隔一个村子,却相隔有差不多小十里地,而且中间还有一段不太好走的山路,何金山生恐李恬有个闪失,赶车赶得满头大汗,直说早知道就不带她来了,没得回去又要叫宋大海追着满场子打等等。
好在这段山路并不长,车子穿行过去之后,就又是平缓的道路。
方家庄的地势也算平缓,但这个村子,却是三面环山的平缓。比起下河村来,多了一份离世的宁静,却又比四面环山的塌坑村开阔得多,少了山居的窄狭崎岖。
何明家的早和那媒婆子打听清楚这户人家的住处,就在一进村的最西头。
和蔡家一样,也是一座极为显眼的青砖大院落,只不过,这户人家的院子明显要破旧得多,却也干净。院子里正房东西屋各三间,也是青砖墙,只不过,只有西屋略新些,余下的屋子看起来也有些年头了。
不过,这在何明家的看来,也正说明这户人家的勤谨肯干,这些家业,都是人家沥沥啦啦,慢慢攒着干着置办起来的。
屋子虽不多,院子却宽大。比李恬家的院子还要宽敞些,院子里有几棵农家里常见的榆树槐树,还有两棵不知道长了多少年头的低低矮矮,枝叶浓密,火红的花开了满头的老石榴树。靠着西院墙边角处,还有一棵同样不知道多少年头的木槿树。
眼下正五月的天气,木槿树上满头的新绿,又有粉白的花点缀其间,把这座清扫得干干净净的大院子,衬得格外幽静。
李恬的头一个感觉是,这院子让人舒心,而这户人家看样子,好似有些底蕴。
而在一心替闺女寻个好夫家的何明家的看来,这又是人家上一辈人肯干支事的明证——这村子地势并不比下河村宽敞,连下河村都难找出这样宽大的院子。他们家却有。这不就是上一辈的老人家,心里有盘算,为儿为孙,早早占了这么一个大院子,才有了眼下的光景么?
从这个出发点看,她是越看越满意。
这座院子门前一条土路,土路之南也是一片平整干净的地坪,地坪边上种着几棵香樟树。这会儿新绿的叶子长了满树,树下正有几个老者坐在那里说闲话。
这里头就有方家老爷子。
见何明家的几个在自家院门口停定,不住往里探头,似乎在找人,方家老爷子站起身子背着双手朝几人走来,边走边问,“你们有事儿?”
何明家的忙转身笑道,“事儿倒是没多大事儿,就是我们这侄女家里,不是做灰包蛋咸蛋的买卖么,正四处买鲜蛋,我们闲着也是闲着,就抽个空子到处转转,看看能不能替她揽些生意,结果一看到这大院子,就走了神儿!”
何明家的说着指了指李恬,又回头指着身后的大院子笑问,“老爷子,这是您家啊?”
这也是大家来的路上就商量好的,何明家的是真满意这个方家后生的硬性条件,成不成就在今儿这一趟,所以也不想绕圈子敲边鼓的找他家的街坊打听。要去,就直接去他家!
即要去人家家里,就得多搭话。
方家老爷子个头和老李头差不多,也是差不多的年岁,就是大概日子过得舒心,老人家慈眉善目,满面红光,看起来颇是健朗。听何明家的夸他家,脸上就又添了一层自豪光彩,笑微微地点了点头,又看着几人笑,“这么说,你们是下河村的?跑得可不近呐!”
何明家的一听人家知道自家的村子,就更得接话了,“老爷子,你知道我们村儿?”
方老爷子笑道,“那咋能不知道呢,你们村尽出能人!”
何明家的叫他说乐了,忙指了指李恬笑,“诺,那个能人就在这儿呢。那个灰包蛋,就是她自己捣鼓出来的!”
甭看乡庄人家,有些人一年到头都不出村,其实消息口口相传的,也快着呢。
方家庄离下河村虽远,但总有交叉往来的亲戚,李宋两家的日子不止近处的村子知道,再往远处的村落,也多有耳闻。
方家老爷子自是听说了。
他原本就是个勤谨肯干的老人家,最欣赏的就是那种勤勤谨谨过日子的,听何明家这么一说,目光不由得转向李恬,看到她梳了个妇人的发式,恍然大悟地微哦了一声,和李恬笑,“丫头,听人说,你人有本事,嫁得也好,好福气啊。”
何明家的就忙笑道,“她可不是好福气,哎哟喂,眼里娘家是不用说了,那是她亲手带起来的,婆家也是……”
说着,似是控制不住一般,拉里拉杂地说了宋大河做生意,宋大江怎么能耐。
当然,这种闲话也不能说太多了,很快她就打住话头笑道,“老爷子闲话也不多扯了,我们今儿来就是往镇上去,顺道来问咱们村喂鸡的人家可多不?你们家日子过得有章有法,又红火,指定也喂有不少**?我这侄女的俩弟弟,做生意最是公道,外头人来收什么价儿,他们也给什么价儿,再不会亏着乡亲街坊。”
几人说话间,从方家堂屋出来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太。这老太太和这老爷子一般,也是半白的头发,红润润的脸蛋,混身上下收拾得爽爽利利的,眼角的笑纹深深,瞧上去就是一团和气。
和李陈氏那个见天阴毒着脸,没一丝笑模样,一看就让人不敢不想亲近的,可是天差地别。
何明家的心里自是又舒了一口气。
那老太太走近,笑问何明家的,“鸡蛋是有,你们要收多少?”
何明家的忙笑道,“我们今儿是来替人趟路的,收蛋那是我家二小子和我侄女那俩弟弟的事儿。不过您放心,您这头只要人卖,明儿就有人过来收!”
何明家的这可不是信口胡说。实是自打家里的大事了了之后,宋大河和李长亮这俩小子,就跟冲出五指山的孙猴子似的,见天忙叨叨的,忙着做货,又忙着往外找买主。单是这俩月就在县城又找了好几个大酒楼,又有好几个杂货铺子。
宋大江走时还打了包票要替他俩贩货。俩小子也记着呢,这会儿正卯足劲儿做货,专等着往前麦收之后,有了空子,就去许留镇找宋大江,若是他不在,就在那边现找买主。
鸡蛋是有多少收多少。
方家老太太了然点了点头,眼睛往人群里溜了一圈子,没再说话。
眼看就要冷场,李恬想了想,微微往前凑了几步,小声道,“老人家,我肚子有点不舒服,您家……”说着,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往疑似茅厕的角落处瞄了一眼。
方家老太太立时笑指着东边的夹道,“就在那儿呢,你自去吧。”
有李恬舍身打开一个口子,何明家的等人,自是顺理成章地进了方家的院子。进了院子,自然而然就要扯些家常闲话。
扯了没一会子,话头就又顺着鸡蛋,落在李恬做的皮蛋上头。又从皮蛋扯到宋家的生意上头。
方家老爷子笑道,“要说咱们这地界,可有好些年没有出过这么顺风顺水,在外头能打能拼的人家了。听人说,这个宋家老二的生意做得极好?”
何明家的知道他这是上了心,毕竟家里有一个也想往外头闯**的二孙子呢。
就把宋大江在外头做生意的事儿,挑能说的,简简说了一遍儿。
方家老爷子听她说,宋大江如今已能往大南边跑腾,还带着乡邻一起赚钱,不免感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话再没错。有他带着,你们那一村的街坊可有盼头喽了。”
话音方落,就见方家西屋里走出来一个年约十七八岁,中等个头,清清瘦瘦,面皮细嫩白净的少年。
穿着一件蓝色短打衣衫,头上戴着青布头巾,脚下一双黑布鞋,粗眉大眼的,整个人看上去,即有些读书人的气韵,也有着普通少年人的爽朗。
看上去颇是养眼。
大牛媳妇一眼瞧见就笑,“哟,老爷子,这是你家的孙娃儿啊?好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