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2/2)
大盛朝除了科举出仕,亦有公举入仕,其一便是集贤院,因身怀才华被推荐进去后等候帝召,如当初葛太医就想让林幼蝉走这路子,如姜朔就是被崔氏引荐进集贤院后,再由太子操作召进东宫,其二便是三品以上的官吏公卿,对于贤良才子,直接做保举荐其到相应的官吏之位,如尤令史跟黄大勇,便是直接举荐升官。
“是想届时让江大人举荐一二!”崔景明恢复笑容,“奕之打算在京中择一书院进学,考取乡贡资格,两三年后再考常科,至于在这之前,却是想要先提前积累名声。”
毕竟,崔奕之在京中还籍籍无名,想要在常科试时有所建树,自然得先让京城中的百姓,官吏以及皇族,先闻崔家郎君之名。
先投卷,让京中诸位大臣权侯初步闻知崔氏九公子之名,再慢慢经营,让崔氏返回京城这一事深入民心,崔九公子推至幕前的时候,自然而然名声远扬。
所以这行卷,也不仅是投给他一人的。
江叔珩明白过来,这纯粹是崔奕之打算趁这个时候,在诸位官吏跟大能跟前混个眼熟,便更不予理会了。
“听闻,如今蝉大夫为太医署当官了?”崔景明察觉到江叔珩对崔氏之事兴趣缺缺,又问,“江大人倒是有个好闺女。”
虽然林幼蝉认回了姜朔,但因为同意了让林幼蝉继续成为侯府大娘子,所以对外并没有大肆昭告此事,加上姜朔身份敏感,又是偷偷进京的,并未跟崔氏父子联系,故而崔景明父子并不知晓林幼蝉并非江叔珩亲女之事。
至于眼下,为忙十里米粮店的事,在过完元宵后,姜朔便已经离开了京城。
“那是自然。”听崔景明称赞自家闺女,江叔珩面色总算好了一些。
后宫的女官跟朝上的女官自然是不大一样的,自家蝉娘如今是独一份,自然了不起。
“可惜了,既是医官了,日后若是想请蝉大夫替我看病,怕是不容易吧?”
“她如今每日要到太医署上值,自然不容易。”江叔珩矜持道,瞥了崔景明一眼,“我看你也没甚重病,不需用蝉娘亲自看治,京城如此多医馆,里头的大夫亦不少,医术也不差,你们大可自行去求医。”
“自然,蝉大夫既然不方便,那我们也只能退而求次之了。”崔景明无奈点头,主动告辞,与崔奕之离开了安国侯府。
这崔景明,老狐貍就是老狐貍!
之前忌惮韩甚还不敢如此大张旗鼓,如今眼见着新帝登基了,自然心头大石落地,可以不用提心吊胆了。
不避嫌地如此张扬登门拜访,为的便是做与外人知晓,经过赵铭一案后,江家跟崔家已修旧好,接着他安国侯府,给崔氏长脸呢!
感觉被利用的江叔珩脸色一黑,心情极差,却没料到,能让他心情更差的,还在后头。
两日后,江叔珩休沐,恰林幼蝉亦在太医署轮值七日后休沐在家,于是林幼蝉也好奇地跟在阿爹身边去瞅那些考生们投过来的文章诗赋。
两父女正看着呢,江大管事便来报,外头有学子登门,意欲拜访江大人。
听闻是苏州才子,来到京城后,短短几个月便名气大涨,还敢来安国侯府亲自拜访江大人,怕是位有真才学的。
江叔珩于是便自去招待这位苏州的郑家郎君。
郑起年已二十二,人长得仪表堂堂,与江叔珩于国策上的一番请教,亦有理有据,胸有沟壑,当下江叔珩颇为欣赏,再听闻郑二郎亦是苏州常州府人士,来了兴趣:“郑起你是自常州府来?”
“侯爷说得不错,晚辈正是常州府原籍。”
那便是是跟蝉娘年幼时共居一地,为同乡了。
“不知郑起可听闻过常州府林家?”
“林家?可是那位青州府林别驾的林家?”
江叔珩点头。
蝉娘曾经是林家所养之女,初初与蝉娘相认时,就派人去苏州查过这林氏。
林家是常州府的大族,其族中有不少郎君亦有出仕,但在朝中,最高品级之人不过是位工部的员外郎,至于地方官,则为这位青州府林别驾,故而在京中名声不显。
“侯爷是,与这林家有故?”郑起小心翼翼地问。
“我相熟的一位友人,便出自林家。”江叔珩这般解释。
也是没错,蝉娘认了他做阿爹,可不就是相熟么?
“巧了不是,我们郑家,与这林家却是姻亲,我大哥便是娶了这林家的大娘子为妻。”
林家大娘子?
岂不是蝉娘的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