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到奸臣少年时 > 取舍之难(七)

取舍之难(七)(1/2)

目录

取舍之难(七)

他有些不懂了起来, 明明太傅的眼中也能瞧见颠沛流离的百姓,可为何到了抉择时,百姓却成了他第一个舍弃的。谢浔隐在袖间的手止不住颤抖, 他好似要抓住什么, 连忙问出声。

“太傅, 弟子曾与您一道救过桢州水患, 定州雪患,寒冬腊月的天里您不顾安危疾行于雪中, 只为让小儿免遭挨饿之难, 这些您都忘了吗?”

他太急切了, 眸子里的光亮在这一刻变得热切。

周太傅沉稳无波的眸子好似能容下所有的疑惑, 他擡步走至谢浔对立面, 宽厚的脊背早已不能承载住谢浔的希冀。

长久的静默后, 周太傅微微摇头, 喑哑的嗓音好似干涸了已久,却苦于谢浔执着要一个答案,便慢慢开口道:“若家国无恙, 百姓的安危定是让我牵挂的,然而你所言是什么, 是让堂堂靖国的帝王抛去身份,家国的荣辱向卑弥贼人投降!”

“为师数年教导皆在今日功亏一篑。”他擡眼, 眸中的失望铺天盖地袭来。

好似一齐涌来的潮水, 缄默又无声地朝着谢浔奔袭,他张唇欲说些什么,却发现话到了嘴边竟然成了无力的叹息。

如果说旁人的指摘他无动于衷, 那么周太傅的话语则成了最为隐密的刀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如那刻骨之刑, 虽不见鲜血溢出,但能瞧见自额间沁出的汗珠。

这刀子当真是痛!

谢浔避开了周太傅审视的目光,他三两步走至最前,扬首看着高台之人,一字一句道:“殿下,除了此法外下官再想不出能保住百姓的良策。”

“再者,保住百姓才是万全之策,纵使国不成国,可只要还有靖国百姓在世上一日,便会有东山再起的那天!”

他早就做好了无人理解的准备,只是真走到这一步时,心还是会隐隐泛疼。

寂静的大庆殿内,无一人敢言语,甚至以往那在谢浔身后冷嘲热讽的程、裴二人都屏住了呼吸。

坐于高位上的靖广帝长眸微垂,面上的神情好似在斟酌谢浔这句话有几分可信。然而只有他自己知晓,压在奏折下头的卑弥密函上究竟写了哪些条件。

他乃靖国皇室,自是做不出归降之举。

一来于靖国百姓及牵连的数座城池不妥,二来则是为了他百年后骂名缠身。载于丹青上头的字句皆是史实,所以这归降之时简直无稽之谈。

他怒目瞪向谢浔,一身凛然正气,威严的声音自高处传来,格外清晰地传进每个人耳中。

“不必归降,靖国还不到这等局面。”

只一句话,谢浔就听出了其中的深意,靖广帝是执意要继续朝卑弥纳贡了。只是……谢浔心存疑惑,正欲开口时,就瞧见那高位之上的天子,一手撑起额角,双眸紧闭,好似疲惫不堪。

下一刻就听见宦官掐着嗓子高喊“有事参奏,无事退朝。”不过须臾,低头不语的文武百官丝毫不带停留地朝着门外走去。

谢浔想要问的话被堵在胸口,他长抒一口气,遂提步跟了出去。

眼下是白玉似的阶梯依次而下,他向远处眺望,瞧着薄光洒在其间,却难以开怀。还不等他下了长阶,就见一人擡步走近唤住了他。

谢浔微微一怔,遂转身瞧着来人,平静的眉眼中划过一抹诧异。

来人是楚望安。

如同以往的数次会面般,谢浔沉默了片刻,遂擡手行了一礼,倒是楚望安不甚在意,挺拔的身姿和兰台学堂时无甚两样。

两人并肩走了许久,临近分别,楚望安突然开口道了一句“若你有空,便去看看鹤夫子吧。他于旧岁冬,生了一场重病早就不良于行了。”

这话陡然落在耳边,陈旧的记忆也从缝隙中钻了出来。

谢浔眉眼染上了些许笑意,却闭口不言,反而将话转了个由头继续道:“朝堂之事并非玩笑话,你身为四大氏族一言一行定是向着自家,但我与你不同。”

“嗯,若得了空闲,便去看上一眼,也算是宽宥他了。”

无论谢浔将话题怎么引,那楚望安都不为所动,他好像打定了主意,是要将谢浔往兰台学堂引。

“想来时间有些久远,有些细节定记得不甚清楚,这么多年夫子无一日活在痛苦之中。如今他人病入膏肓,终日记挂此事,望你能纾解他心中苦痛,好让他心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