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三合一(2/2)
夫妻本是同林鸟,哪怕未来又许许多多的波折,苏轼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好好的保护王弗尽一个丈夫的责任,但他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他失意沉沦的时候王弗应该在什么地方。
哪怕天幕不曾提起过她,苏轼的潜意识里也总是觉得,或许因为王弗没有参与大宋朝政,所以才不会被提及。
但现在,她的这个问题打乱了苏轼的全部思绪。
他又一次对未来产生了好奇。
王弗突如其来的礼貌和客气,更像是一种类似于盔甲的伪装,是对不可测的未来的一种畏惧。
在面对未来之事的时刻,她总是显得比苏轼要胆小谨慎许多。
苏轼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是实打实的难受。
比他知道王安石变法,比他知道乌台诗案之后的贬谪,还要难受很多倍。
他没有再问王弗为什么不自己去问天幕,连忙照她的意思,打开了独属于自己的,与天幕对话的对话框。
然后无比郑重一般的,默默打来,输入了那一行字:【在苏轼失意之际,王弗在什么地方?】
随后两个人无比神圣的看向天幕,等待着一纸判书,或是一个结局。
......
叶小枝的那个世界里,天空还是蔚蓝色的。
鸟儿成群结队的从隔音窗前飞过,只看得出活泼,听不见声音。
楼下赶早八的车子,一辆有一辆的急驰而过,彰显着现代社会的秩序以及生机与活力。
叶小枝站在窗户边,透过对面的楼房,看向远处的云和t远处的山,顺便嚼了两块昨天买的吐司面包。
准备工作的时候,苏轼的问句从电脑的顶端弹了出来。
有置顶,所以提示音十分明显。
显然这个问题在叶小枝的预料之外,但在看见这个问题的同时,她的脑子里瞬间就只出现了一句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是古往今来,一首十分著名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
叶小枝不是第一次读这首词了。
但在过去的无论那种时刻,唏嘘也好,感叹也罢,都没有今天这一刻来的那么的难以置信。
苏轼居然问他在自己众多失意的时刻,王弗在什么地方,这要她如何回答才好?
显然,她之前的预料没有错,在天幕里与她对话的苏轼还很年轻,并不知晓自己未来会经历些什么,更不知道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在不久之后就会离他而去。
甚至不知道,在他经历那些磨难之时,王弗早就已经和他阴阳两隔了。
可是自己也应该怎么回答呢?是直接告诉他,你老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死掉,未来你的失意时刻她不会陪在你身边,还是委婉一些,用更能接受的方式告知苏轼?
其实再怎么委婉,也无法委婉。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一定会经历的事情,无法避免,却也是最无法接受的。
叶小枝的手在键盘上停留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用最委婉的方式告诉他。
实际上,也并不是说叶小枝是个多么多么善良或者多么多么善解人意的人。
只不过,她没有办法将生死这样的大事,在放在嘴边脱口而出。
尤其是这种关乎别人的事,
她的回答方式别扭到了一种很愚蠢的地步,但她还是做了这个选择。
键盘噼里啪啦的一阵动作,鼠标轻轻一点,回复便已经发送到了苏轼那边的时空。
叶小枝回答的不算快,但无奈苏轼与王弗都很想知道答案,所以即便天色已晚,两人还是一起默默的等待着。
直到白色的光屏再一次显示出字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你自己写的诗,也是你与王弗最终的结局。】
天幕说的十分清楚了,苏轼和王弗站在原地久久不敢相信。
这首词明显是一首悼亡词,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乙卯年六十年轮一次,离下一个乙卯年还有十六年。
但是诗句之中却写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意思是这首词作于王弗死后的第十年,那岂不是就意味着,王弗一共只剩下六年的时间了。
这个回答对天幕
王弗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天幕一句都没有提到她,因为在苏轼未来的人生之中,半点都不会留下她的痕迹。
她早在乌台诗案开始之前,早在苏轼的悲惨时光到来之前,就已经死了。
等到苏轼失意的时候,何止是不能陪伴他,恐怕坟头草都长了两尺高了。
但比起不能与苏轼相伴这件事情,显然死亡更令人感到恐惧和害怕。
六年,王弗今年二十一岁,也就是等到她二十七岁的时候,就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任谁得知了这个消息都不能平静的面的吧。
然而苏轼却好像很平静,不知道是平静还是悲哀,又或者是不敢相信。
他关闭了天幕里的个人页面,仿佛很乐观又很开怀的说:“看吧,我早就说了这个天幕都是胡说八道,你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说不在了就不在了,如果我能活到六十六岁,你至少得活到七十岁吧!”
王弗微微蹙了蹙眉,想不到自己该说点什么,又实在笑不出来应付苏轼的安慰。
苏轼便接着说:“说不定她先前讲的什么变法、诗案都是假的,明年开年,我们就回东京去了,你信不信到时候这些事情一件都不会发生......”
王弗仍旧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于是苏轼笃定又坚持的握着她放在身侧,无比冰凉的手,然后用最诚挚的眼神看着她说:“你相信我,刚刚天幕说的话绝不是真的,那首诗也不是我写的,你......你一直都好好的。”
苏轼的话,令王弗感到很悲哀,明明关于他的预言也不比她好到哪里去,但他就是能够立马从关于自己的痛苦中走出了,转而安慰起别人来。
也许这样的性格,就是苏轼一路被贬,奔向儋州,还能保持一颗良好心态的制胜法宝。
但是王弗没有他的坚定,更没有他的心境,她很想相信苏轼说的话,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手上的冰凉预示着她在害怕,既害怕苏轼所要面临的未来,又害怕自己所要面对的死期。
又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要不再问清楚一点吧。”
她本以为苏轼是要拒绝的,宁愿两个人被一时蒙蔽,也不愿意就此宣告未来的死亡。
可又一次,苏轼的反应出乎了她的意料,他答应了,甚至显得比王弗还要急切。
所以说,不管刚才的安慰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就是苏轼明明十分的信任这个天幕。
所谓的不信,不过是没有得到满意答案之后的恼羞成怒,选择性信任与不信。
“要问什么?”苏轼说。
王弗想了想,说道:“就问她,王弗是因何而死。”
苏轼听见了他的话,默默的写下了这一行字。
二十七岁,显然不是正常的寿终正寝,那时候苏轼还没有遇到人生的转折,显然也不是因为劳苦奔波。
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意外还是疾病,总要有一个原因吧。
问题发出之后的等待无疑是最漫长的,仿佛他们等待的不是答案,而是天幕的审判。
两个人各有各的心事,默默的站在原地。
王弗显然更加的焦虑,虽然一言不发,神色清明,但内心却是极其慌张的。
苏轼不一样。
如果说,他之前对未来之路的坦坦荡荡,可以说是无惧人生,无惧坎坷,但现在却没有之前那么的无所畏惧了。
纵然他可以不顾一切,却不能不顾王弗的生死,如果她的生死真的和未来发生的那些事有关的话。
甚至于关于之前记挂的,那成百上千被苏轼救下的杭州灾民。
在无法预知的灾难以及灾民面前,在已经可以得知的王弗的安危面前,如果非要选择其一,苏轼发现自己竟然难以抉择。
虽然这更像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痛苦,因为没有人让苏轼必须在这两者之间选其一。
王弗的去世,或许和他入仕没有半点关系。
答案来的比上一个问题更快。
【过分操劳、积劳成疾、体弱多病】
如果说上一个回答是在两人脑中炸开的一道惊雷,那这个回答就是劈中苏轼的一道闪电,让他恨不得原地抽自己两巴掌。
其实要让千百年以后的人告诉他们王弗究竟因何而死,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时隔年代十分久远,无从考证,更无法追究。
但是天幕中显现出来的这三个词,无疑让苏轼身为丈夫失职的一面完全展现了出来。
他竟然让王弗积劳成疾而亡,简直不是一般的过分。
王弗也没想到自己是这个死法,一时之间,两个人伤心的同时都有一点不知道怎么面对对方。
操持家务这些事情,是妻子的分内之事,王弗做的也算得心应手,他怎么也没想到能把自己累死,而至于苏轼,则表现的追悔莫及。
他想王弗虽然很能干,但以后也不能再让她做那么多事了,积劳成疾,这得累成什么样了,一定是她逞强,难受也不说出来,才酿成这样的祸事的。
最终还是苏轼率先说话,他道:“对不起,没想到都是我的错。”
王弗不觉得全是他的错,只能说,有时候命该如此,谁也没有办法。
她还是一言不发,即便是敷衍一句苏轼的道歉也很难做到,这就是人在面对死亡之时的绝望,哪怕她是真心的爱他。
王弗不说话,苏轼便一句接着一句:“你以后莫要在操劳了,家里的一切万事有我,离......离那个时候,还有整整六年,把身体养好,一切都来得及的。”
“真的来得及吗?”王弗试探的问。
这试探里,似t乎还有些不敢相信。
苏轼给的回复却十分的笃定,他说:“一定来的及的。”
于是王弗的目光,也逐渐坚定了起来。
所以说,重要的事情总是在不断的转化之中的。
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苏轼担心的头等大事,就从自己坎坷的未来,变成了王弗的生死。
两者相较而言,即便自己的未来生活的再过坎坷,终究,自己还是好好活了下来的,磕磕跘跘,但寿终正寝。
然而王弗不一样。
她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七岁这一年,这让苏轼十分的难以接受。
所以,他的歉疚、安慰、以及悔恨,即使没办法立刻转化成为言语告知王弗,该做的事情,却一件也不能少。
时至如今,苏轼和王弗都没有别的问题想问了,相互依靠着走进了房中,等着天亮的来到,同时也等着天幕的后续。
虽然不知道还有没有后续,或者这个后续跟他们的关系还大不大。
......
另一边院子里的苏辙,却不像他的兄嫂那样,心情经历了一番来去匆匆的跌宕起伏。
对于这个天幕说一半留一半的性格,苏辙已经摸得十分清楚了。
今天她一次性的将有关苏轼一生的转折全部说了出来,其实对于苏辙而言,他还是比较惊讶的。
一是惊讶苏轼的人生如此精彩,而是惊讶这个天幕竟然愿意一次性说这么多话。
然而她仍然没有说道自己想听的地方,比如说,苏辙在苏轼的数次被贬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诚然,他知道本次天幕盘点的众多是在他哥那里,但也不至于作为配角的自己只有短短的几句带过吧。
并不是苏辙有多希望听到自己的未来。
实在是关于苏轼的事情太惊心动魄了。
虽然天幕赋予了苏辙拯救苏轼的责任,但他仍旧觉得,自己不做好准备的话,很难能够拯救到苏轼,哪怕只是帮他在陛
很有可能就如同天幕说的,在“乌台诗案”里,苏辙求情的结果一样,不但没用,反倒跟着被贬,那有什么意思呢?
苏辙连做笔记的纸笔都找好了,就等着天幕把自己的作用说出来然后他默默的记下来,等着苏轼遇到危险的时候,再一个一个的用。
苏辙一直都知道,他哥哥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报复的。
几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很难受到外界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思维,所以只要苏轼还在朝堂一天,只要王安石还要再进行自己的变法,只要两人观点不合,那么苏轼依旧还是那个我行我素的苏轼。
他不会为了附和主流或者新党去说一些违心的话。
那些不满的诗句,满腹的闹骚,总是要通过某个地方排解出来。
没有乌台诗案,就一定还有其他诗案。
并非是苏辙不往好的方面去想苏轼,实在是他真的太了解他了,了解到,恐怕这个世界上,最相信天幕说的话的人,就是苏辙。
因为那些事情一看就是苏轼做的出来的。
所以,他一定要打起百倍精神来,帮苏轼解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的后续问题。
苏轼是文坛领袖、一代文豪,他有他的风骨,他有他的傲气,那么身为弟弟的苏辙,就在身后帮他处理后顾之忧就好了。
反正想要劝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那么他至少要做到在苏轼面对危险的时候及时把他救出来。
就像天幕说的那样,即便苏辙才是年纪更小的那个,但他仍然可以承担照顾兄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