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一更(1/2)
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一更
往日的天幕在正式播放之前总是喜欢播放一段乐曲引入, 不然就是某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再或者是一段戏曲舞蹈。
但今天不同。
今天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航拍图景。
因为本期视频的主人公是苏轼, 所以叶小枝在进行城市选择的时候,自然首选苏轼的家乡眉山。
眉山在现在的中国, 甚至四川省都算不上一个很大的城市,但是航拍呈现的图景,车水马龙, 便利的交通,以及整齐的街道,林立的商场,对于古代人,哪怕是一两百年前的清朝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那些高楼大厦, 那些奇装异服, 让古代许许多多的人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们无法理解, 那些在马路中间急驰而过的是什么东西, 那些比山还高的阁楼是怎么建成的,里面人的大半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也相差太远。
更不理解其中男女同行, 在大街上拉拉扯扯街上说说笑笑的行为,他们觉得就算是夫妻也应该守礼一些。
......
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结束,随之而来的则是正式的盘点内容。
【刚刚的一段视频, 我想熟悉这座城市的人,应该已经猜到这是哪里了吧。】
【没错, 这里就是四川眉山。】
【我国有许多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更有许多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而为什么在本次视频盘点之前我会先让大家看一看眉山这座城市呢?】
【因为这是宋代文人苏轼的故乡。】
天幕里的画面一转, 车水马龙的繁花街道忽然变成了一个古朴的宅院,镜头拉近,“三苏祠”三个字,映入人们的眼中。
【现在的屏幕上大家看见的,就是苏轼的故居,此处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轼和苏辙小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地方学习,然后考上了进士,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地方呢,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必备的打卡之地。】
【三苏祠是元代的时候从“宅”改为“祠”的,明代时候毁于战火,清朝时,又在原址重建,所以说这个地方,也不完全能够算是苏轼故居,但至少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有时候,按照从前那些文人的脚步,将他们走过的路重走一遍,其实会别有一番滋味。】
【就算不能成为苏轼,也能够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文化的氛围。】
【说到苏轼,大家应该很不陌生吧,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又什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的名篇,已经成为了广大学子心中的烙印,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一时之间根本就说不过来,也永远都不可能忘记。】
【当然了,三苏祠之所以是三苏祠,那就说明了苏轼家里有名的,可不止他一个,他弟弟苏辙以及父亲苏洵,被并成为“三苏”,后人评选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一家人就占了三个。】
【所以本次盘点,我们着重要讲的,不仅是苏轼,还有他和他弟弟之间,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
苏轼倒不关心他和弟弟之间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
对于那个不知道谁评判的唐宋八大家呢,也只能说有一点感兴趣,但是不多。
他比较在意的是,天幕里头放映的那个地方真的是他的家乡眉州吗?
确实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如果现在把苏轼丢在天幕里的那个世界里去,他估计连自己家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找得到。
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直到短暂的城市俯瞰结束,苏轼都还没有从“那竟然是眉州”这句话中走出来,更何况天幕之中的那个人还说全国有很多比眉州更大的都市。
比起现在的眉州,未来的那个眉山,不仅各处焕然一新,道路重新规划,就连城市的占地面积也大了不少。
可惜没有丈量的数据,否则真的可以看了看,是不是比现在的京城还要大了。
时代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这一点,任何人都知道。
比如他们所生活的宋朝,t和商朝相比,肯定也是相差很大的,但不至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吧。
比如商朝贵族出门也是做马车、牛车,他们宋朝也一样,几千年的变迁,都没有改变的交通方式,到那个天幕之中的后世人所生活的年代就这么变了?
母亲的丧期还没有过,所以苏轼还要在老家待一段时间。
有点闲,所以这时候观看天幕最为合适。
二十一岁的苏轼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盘点的,他更希望天幕的视频里可以多放几次他们那个时代的东西。
一个小小的眉州尚且能够这般繁华,那东京城得是什么样啊。
苏轼想象不出来。
院子里的鸟儿忽然窸窸窣窣的振动翅膀往外飞去。
苏轼侧过头一看,原来是苏辙端着棋盘来找他了。
苏辙在从自己的房间出来时,大概也没有料想到天幕会提起自己。
但是提起苏轼他还是一点都不意外的。
他们两个年龄相差的不多,仅仅两岁,从小到大的学习,也几乎是同步而行,苏辙一直都觉得他哥很厉害,各种意义上的厉害。
但是,当看到唐宋八大家那几个字,并且盘点之人把名字全部念出来之后,苏辙傻了。
怎么,他和他哥还有他爹一下子就齐名了呢?
哦,不止他们,还有之前去京城参加科考时,对他们兄弟俩颇为青睐的主考官欧阳修。
苏辙不得不怀疑这个唐宋八大家,其实是个野榜,不然为什么一共八个人,加上他在内的四个都在他身边出现过。
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吗?
苏辙并不清楚。
他只知道他在这里站了很久了,今天过来的目的,是要和哥哥一起下棋。
绕过苏轼趴着的那扇窗子,苏辙端着棋盘走了进入,他默默的坐在凳子上,然后把前几天没有下完的残局摆了出来。
苏轼没说什么,坐下之后很快的进入了思考模式。
该走哪步棋呢?
右手握着棋子,思绪未定,不知不觉的,他又想起来刚才那个给人带来震撼的天幕。
之前在盘点谢道韫以及杜甫李白时,她总是用不紧不慢的几句轻快的话语,匆匆带过别人的一声。
那么苏轼,他也能从这个天幕里,看到他与苏辙的一生吗?
苏轼看向苏辙,不知在想些什么。
按照最好的情况发展,他的一生应该就是顺利入仕,步步高升,文学造诣颇高,成为大宋的良臣,然后实现自己的理想,至于苏辙。
他应该也是那样的。
他们寒窗苦读十多年,就是为的这一天。
入朝为官,走科举仕途,是每一个宋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苏轼一字未落,苏辙看出来他的心绪不宁。
他轻声问:“怎么了?”
苏轼不说话,看着棋局,又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开口。
“你觉得,这个天幕会说我们以后的事情吗?”
苏辙猜到他大概在为天幕里说的那些话而走神。
但苏辙却觉得没什么好烦恼的,天幕无论再说些什么,该过的日子还是得一天又一天的过下去,什么都不会改变。
他确实是个很务实的人,所在乎的更多是当下的日子。
甚至觉得,如果提前知道太多未来的事情,反倒会受很多影响。
苏辙不知道天幕究竟会在那些朝代播放,更没办法了解,那些无意间知道了自己的未来的人,应该如何面对。
他和苏轼都还太年轻了。
一个十九岁,一个二十一岁。
即便把一个真实的未来摆在他们的面前,或是富贵或是凄凉,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既没办法一下子去到人生的转折之处,又没有可能坐视不理,只不过徒增烦恼罢了。
“我不知道。”
所以,苏辙也只用了一个最圆滑的回答方式。
他说不知道,不是会也不是不会,巧妙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苏轼当然不会逼问他,但是他更加的期待天幕之后的盘点,他和苏辙不一样,他挺想知道未来的事情的。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顺便看一看未来的世界,那就更好了。
毕竟那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或者见证过的世界,真的太吸引人了,它的诱惑力,已经大到了,苏轼甚至忍不住想,如果他能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该有多好。
但是梦想终究只是梦想。
什么才最重要?
对苏轼而言,今天最重要的,是摆在面前的这个残局,胜过苏辙比较重要。
......
天幕提到欧阳修的名字时,他不是特别的在意。
他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和梅尧臣的赌约,他好像输了,但还没完全输,第二点是苏轼一家,原来在后世也这么的牛吗。
苏家很厉害也很出名,欧阳修一直都知道。
之前苏轼和苏辙两人,同榜而中,早就在天下出了名的。
宋朝文人地位颇高,文官自然惹人羡慕,他一家两个儿子都这么有出息,很容易就能出名了。
欧阳修是爱才之人,苏轼和苏辙的才华,他也都看在眼里,但是如同之前他与梅尧臣说的话,苏轼还尚且年轻。
现在确实看不出来以后有什么造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