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七十四章 三合一(1/2)
第74章 第七十四章 三合一
天幕果然开始提及李白。t
一阵轻飘飘的音乐响起, 所听见的人,几乎没有哪个不觉得自己就要羽化登仙了。
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在想,这到底是哪里找的乐曲, 有一种飘飘欲仙,又不半死不活的美。
天幕开始说话, 还是从前那个轻快明亮的声音:
【在离开长安的那段时日里,李白也是带着失意在生活的。】
【但是人生历程之中的一点点失意,不足以让李白一蹶不振, 他又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漫游,从被赐金放还到安史之乱爆发,整整十二年的时间。】
【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带有奇幻色彩以及浪漫色彩的诗文,求仙问道,怡然自乐, 只不过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入仕的理想。】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投入永王的麾下, 最后永王兵败, 李白被判流放,直到关中大旱, 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才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
【而重获自由的李白,又开始了自己的游历。】
【老实说, 李白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游子,人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游历之中度过, 走过来无数大好河山,看过了无数的风景,他的见识、阅历、胸襟, 都让他不至于在一颗树上吊死,所以即便是在仕途受挫,李白也绝不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很快就能重新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快乐方式。】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才能写出那么多天马行空的诗句,为后世的我们留下那么多传世之作。】
【李白的诗和杜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风格。】
【曾经有人说过,李白的诗,不是你努力或者勤奋就能够学来的,那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可遇不可求。】
【虽然同样经历了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诗风。】
【李白诗里没有杜甫的悲天悯人,只有属于他自己的超凡脱俗。】
【杜甫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诗、他的经历,总是能引起无数人的共情,但是李白,确实那个让人羡慕的人,而他所让人羡慕的,从来就不仅仅只有他的文采。】
【早在唐朝,贺知章就称李白为“谪仙人”,杜甫也在自己的《饮中八仙歌》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一点也不奇怪。】
【脱离了凡尘的精神世界,可以称之为“仙”,而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者,则称之为“圣”,这就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区别。】
【无所谓谁更厉害,谁不厉害,各人都各人的风格,个人也有各人的傲骨,诗仙和诗圣在中国文学史上缺一不可。】
【说道这里,本期的视频就要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的支持。】
......
江风依旧。
李白淋了雨,站在风中,终于感受到了有一丝丝的凉意。
李白想,或许天幕确实重点想说杜甫吧,虽不知为何将自己牵扯进来,但关于自己的篇幅,确实是有些过于少了。
他到不在乎这些东西,之所以关注天幕,也只不过是想要知道自己在后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毕竟这一生想要做的好多事情,他都没有亲自完成,按照道理来说,做人他是极其不合格的。
但是看起来做诗人,他倒是做的很合格。
身旁的船老板听天幕听得快困了,好不容易等到结束,他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收获,而他想借此提升一下文化水平,同时也让陶冶一番自己的情操的想法,好像也就此告吹了。
但是李白听得很认真,认真到,就连身上的凉意,都几乎没有了什么感觉。
但他还想的起天幕开始之前,一旁的船老板,要求他给他讲解一下天幕中的内容。
这件事情倒是让李白犯了难。
怎么和他说好呢?
李白不是个擅长传授的人,更不是个擅长学习的人,相反,对他来说,他一直认为,有的东西,是你生来就有,没有就没有的。
比如对诗文的化学反应。
很明显眼前这个船老板没有。
虽然刚才李白的心思一直放在天幕上,但也听见了船老板打盹儿的呼声,如若要把自己听到的内容给他讲解一遍,倒是一件麻烦事。
毕竟这里面关于时的部分不多,关于他的经历的事情倒是不少。
李白估计,天幕或许是想用自己的事情与杜甫的遭遇做一个对比,同时来解释一下关于诗仙与诗圣这两个称号的由来。
如果要把天幕说的全部内容都告诉船老板有点浪费时间,只说那几句诗呢,又有点自夸的嫌疑。
虽然要让他说出自己的诗有哪些缺点,他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
不是李白自傲,纵观整个大唐,乃至上下数千年历史,有几个人写的诗能达到他这个水平的?
之前天幕在盘点甄宓时,顺嘴提了一句曹子建。
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
李白觉得,如果曹子建生活在大唐的话,或许谢灵运生活在大唐,那他这八斗高低少几斗。
话说回来,船老板也是个奇葩。
他身上仿佛带着什么雷达似的,天幕刚好关闭,音乐放完,就正好从睡梦之中醒来了。
李白看见他的模样,忍不住笑了一下。
船老板见他笑,有些不明所以,随即问他:“官人,你在笑什么?”
李白只是淡笑但不说话。
人家刚才才来给自己送了伞,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他,他这笑里带了几分嘲笑的意思,那太不礼貌了。
只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李白所相交的人,没有船老板这样的白丁,即便有,他也不会和他讨论诗文,想起船老板刚才的请求,李白觉得压力很大。
但是从这里到渝州,还有好长的一段路程,如果就这样拒绝的话,显得更不礼貌。
所以,李白只好默默的站在甲板上,一句话也不说。
船老板不知道是睡迷糊了,还是忘记了自己刚才说过的话。
他揉了揉眼,看向漆黑的江面,随后问道:“看你的样子,应该是个读书人,你认识李白吗?”
“咳咳!”李白被他的话惊到,干咳两声,掩盖自己的尴尬与无措。
为什么会尴尬,有点奇怪。
这个时候,按照常理来说,李白应该大方的承认自己的身份,然后接受船老大的崇拜与敬仰啊。
就像杜甫多年以来对自己的情感。
他一直都是一个被人追捧和崇敬的角色。
但不知道是这路途之中的天气太差了,还是李白去往益州这个决定做的过于仓促,让他感到迷茫。
总而言之,他并没有在船老板的面前承认自己,就是天幕之中那个赞不绝口的诗仙李白。
其实对于大唐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不读诗,不知道李白杜甫,也不入仕,只不过跟着国家的命运随波逐流。
所以,诗仙之名,对他们而言,也算不上什么。
李白莫名其妙的咳嗽让船老板更加关心他的身体,他说:“要不你还是进船舱内休息一会儿吧,把衣服烘干。”
李白点头,转身就往船舱里走。
走了两步,有仿佛想到了什么似的,回头说道:“你不是想让我讲诗给你听了吗?又不用了?”
“嗨。”船老板仿佛比李白更不在意自己刚才说过了什么话。
他道:“本来我是想学一点这些东西的,只不过刚才睡了一觉,有有了不同的想法。这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我是个大老粗,没文化,但我将自己的船打理好也就行了,你别看李白杜甫那么出名,让他俩来跑船他们不也一样不行吗。”
船老板其实是发现了自己确实一点也学不下去,给自己找到的绝妙理由。
另外,结合两个天幕,他发现读书人也未必过的有多好,那李白与杜甫,两个都是郁郁不得志,只不过因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反映出来的表象也不同罢了。
但船老板觉得,他未必又那两人那么经得住世事的考验,还是做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为了和一个教书先生赌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很不值得。
李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只不过震惊于一个小小的船老板竟然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他想了想说道:“杜甫会不会跑船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李白一定不行。”
“真的啊?”船老板喜出望外:“那看来,我还是有些地方要比诗仙强一些的。”
顿了顿,他又问:“你认识李白吗?”
“熟的不能再熟了。”
李白说完这句话,他从船老板的眼中,看到了一闪而t过的惊羡。
李白在心里暗暗得意,看吧,即便他什么也不说,他还是能在这个船老板稍微的装一下的。
回到船舱,刚刚烘干衣服。
船老板让人又给他拿了一床褥子过来。
其实李白一点也不冷,但他说读书人身子骨弱,应该多保暖些。
李白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是哪个地方露出了应该属于读书人的弱,想当年他年轻的时候,不说有多么的健壮,至少也是个能文能武之人。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很少让人这般照顾。
虽然船老板看上去不是特别的慈祥,但李白还是有那么一点他乡遇知己的感受。
把褥子盖上,李白又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
他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自己就这么贸然前去,连一封信都不曾写过,能够找到杜甫吗?
或者他希不希望自己去。
此一时彼一时,也许过去的杜甫就如同天幕之中说的那样,对他十分仰慕,也盼望着与他再见一面。
但听过天幕之后的杜甫呢?
说不定他想通了之后,就没有那种执着了,到时候自己忽然而至,杜甫措手不及,就有点尴尬了。
李白在心里懊悔,他想应该先写一封信去的。
缓了缓又觉得信件实在太慢,一来一回,他早找到杜甫了。
年轻时,李白曾去过蜀地,还在经过那里之后写了一首《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事实上,蜀地艰难险阻,步步难行,确实不适合他现在去游玩,当然他此次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游玩。
本来在天幕出现之前,自己可能死杜甫的执念,现在好了杜甫也变成他的执念了。
执念来执念去的,也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所幸,他们年纪也都不小了,反正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何必去在乎这些小事呢?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呗。
其实如果放在过去,李白绝对不会去找杜甫这样的人。
一是因为他俩不熟,至少没有经常联络。
而是因为杜甫很穷,他也不阔绰。
两个穷人在一起,是会有很多麻烦事的,无论做什么都无法碰撞出火花,人总要在吃饱喝足之后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
这是李白的世界观,也确实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
说到底,他还是十分佩服杜甫的。
反正李白是没有办法想象,在那种穷困潦倒、无比波折之际,是怎么写出源源不断的诗句的,至少他做不到,李白的生活里一定要有酒有肉......
想到这里,李白忽然又回忆起了杜甫的一首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到这里的,在狭小逼仄,有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李白没有来的笑了一声。
这诗写的,不会就是他这种只顾享乐、不过贫苦百姓的人吧?
转念一想,李白又觉得他对自己的认知,有些过于到位了。
他这一生,虽没有穷困过,但至少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像他这样的小角色,怎么可能是杜甫诗里想要批判的人,只顾享乐这几个字,还不至于安在他的头上。
李白不晕船。摇摇晃晃的船在江中行走,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儿时躺在摇篮里的情景。
困意袭来,李白渐渐睡着,便不再管其他的事情了。
只顾享受,自己这一段,突如其来的旅程。
到了渝州就没办法走水路了,陆路总是要比水路难行很多,其实往上游去的水路也不见得有多好走,过三峡那段路,等到船只过去了再回头看,都很难想象那么小的空间是怎么过来的。
但艰难险阻难敌与好友相见之心。
......
天幕到此关于杜甫的事情应该快要告一段落了。
杜甫接受了严武给他引荐的职位,应该过两天就要上任。
天幕之前回复他的问题,还没有被他删掉。
天幕说,杜甫是整个大唐唯一能够与李白并肩的人。
起初,杜甫只是惊叹与这句话,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唯一这两个字的内涵,但现在他忽然就能够理解了,并且有了新的感受。
只不过,他不再如同往日一样,纠结能不能写出李白那样的诗。
昨夜,杜甫在梦中想了许久许久。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自己日复一日的问题得不到回答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这,是李白的诗。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是他杜甫的诗。
他想,他可能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李白那样的人,更不可能达成他的成就。
他们两个人,本来就在不同的位置之上,也要成就完全不相同的价值。
想方设法的想要成为另一个人,这件事情本来就很扯。
可为什么杜甫之前没有发现,反而一遍又一遍的想要写出李白那样的诗呢?
是的,他确实仰慕李白的才华,更不明白,为什么他的文采像不会枯竭一样,永远都有着不同的思绪,以及不同的诗。
但现在他不再纠结了。
杜甫仍然很仰慕李白,对他的执念,仍旧不能散去。
怀念李白,怀念当初同游的情景,就好像,在怀念一去不复返的少壮之时,以及那个永远也不可能重新回去的盛世大唐。
他忽然找到了自己内心一直不肯承认的缘由。
李白的璀璨就像大唐的璀璨,在杜甫的心里,是一朵永远也不会凋谢的花。
还是镜中花,看得到碰不到,他只觉得李白离自己十分的遥远。
杜甫并不知道,那个离他十分遥远的人,此时正在赶往益州来的路上。
只是他马上也要启程上任了,也不知李白还有没有机会与他见上一面。
......
又一个视频播放结束,叶小枝只觉得无比的劳累。
最近更新视频的效率越来越高,自然她工作的时间就越来越久。
熬大夜,把咖啡当水喝,这些都是常事,叶小枝的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她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可能真的要变成一个秃子了。
林宁对爱美这件事上颇有造诣,见叶小枝有些过于粗糙,给她推荐了很多改变自己的爱用好物,叶小枝总是敷衍的答应下来,其实一个都没有用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