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 第70章 第七十章 二合一

第70章 第七十章 二合一(2/2)

目录

不过,这些皇后、娘娘对她还算得上不错,所以姐姐还是娘亲,她就没有那么的在乎了。

其实说实话,宫里的人对她都挺好的,她算得上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人,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吃过苦,有几乎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和她争宠,唯一的一个亲弟弟,也在出生不久后夭折,所以哪怕外人对公主的标准再过严苛,福康公主也不是不能接受。

反正那些严苛未必都能落到实处,她只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就好。

人嘛,又是什么什么都不懂,比什么都懂更开心。

比如即将要学习的,李白或者杜甫的诗。

她觉得,如果没有人逼她,她一定会学的更加的开心。

......

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天幕则继续讲解着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这两个人,如果这的要盘点,那必然是长篇大论,很难说的清楚。

但若把两人放在一起,专门挑有所交集的地方来谈论,其实也就还好。

【在讲李白和杜甫之前,我们先从杜甫单人开始入手吧,毕竟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之中,杜甫要主动的多。】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这个大家小学文凭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他与李白并成为“李杜”,未来还会有两个人被并成为“小李杜”,那时李商隐和杜牧的故事,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不过仔细的说起来,杜牧和杜甫还有一点亲戚关系。】

【他们祖上同出一支,都是晋代大学者杜预之后,只不过那点血缘关系,在这么多朝代之中,早就稀释的一点儿不剩了,所以真要算,他俩也没啥关系。】

【只不过同为唐代大诗人,能够被牵扯在一起,能够增添一点故事性罢了。】

【又说回杜甫,杜甫远祖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祖父是杜审言。】

【杜甫年轻的时候,大唐正值巅峰时期,家族也正是兴旺的时刻,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富足优渥且极其安定的生活,而这一段生活给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杜甫前期与后期的文风差别巨大,在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之后,他也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同的杜甫。】

【人都是会变的,没有谁有办法在经历了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穷困潦倒,朝政黑暗、统治者无能之后,还能到维持自己最初的本色。】

【杜甫不能,也做不到。】

【但他与李白,相识于杜甫最快乐同时对整个世界都抱有极大的期望的青年时期。】

【杜甫与李白的相识,和古代许许多多文人的相识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并不是因为他俩是“诗仙”以及“诗圣”,就有什么不同之处,因为那个时候他俩还不是“诗仙”、“诗圣”。】

【杜甫在十九岁那年,就开始了自己外出游历的美好生活,这一段游历的时光维持了很久,期间他还去考了进士,不过没考上,于是他便去兖州省亲,找他父亲。】

【而同时,杜甫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游历,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快意的生活,并写下了杜甫早期一些著名的诗篇。】

【比如那首著名的登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短短一首诗,足以展现杜甫内心的抱负,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乐观与希望。】

【而在他三十二岁这一年,他终于遇到了李白。】

【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真值郁闷的时刻,因为两人的共同好友,他们认识了。】

【当时的李白,早已名噪天下,而所谓的赐金放还,只不过是唐玄宗一种委婉的处理方式,用一种较为和缓的方式来告诉李白,在皇帝的眼里,他并不是个能够委以重任的人。】

【李白确实有才,他在文采之上的才华,可以说在整个大唐无人能出其右,所以他也有着自己的傲气与脾气。然而不管是文采还是傲气,都不是为官应该具备的要素,统治者需要的是能够踏实办事的人,而不是一个满腹才华,可以给自己写诗的人。】

【只不过鉴于李白确实十分有名,唐玄宗这种做法无非是让大家都体面一些而已。】

【而经历了这件事后,李白与杜甫一同在河南一代游历,同时还去见了诗人高适。】

......

汉朝

天幕说到这里戛然而止。

而最近边关捷报连连,卫青在与匈奴的作战之中,表现的很厚,刘彻的心情十分不错,接连着对皇后以及卫家的赏赐也丰厚了不少。

所以从天幕中听见“诗圣”杜甫的远祖是当朝的杜周之后,他还是有点意外的惊喜的。

他的第一反应是:嗯?不是说唐朝吗,怎么还有我汉朝的事。

而随之又变成了:杜甫这么厉害吗?比起当朝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又如何呢?

虽然杜周在朝中使用严刑酷法,惹得许多人不满,但在刘彻的眼里,他确实不可多得的人才。

严酷是严酷了些,但胜在忠心,清廉,只要是一心为了大汉一心为了君上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因此,刘彻听见天幕对杜甫的盘点,即使这几段短短的盘点还没有说道“诗圣”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圣的关键之处,他也仍然忍不住在心中夸赞:不愧是杜周的后人,还挺有出息的。

但这些想法以及看法,实际上都是基于卫青在边关打了胜仗才会有的,否则谁管你什么李白杜甫,“诗圣”、“诗仙”,就光是匈奴就已经很让人焦头烂额了。

只不过卫青厉害的同时,刘彻也在思考,卫家声势过大,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这样想完,他在心里狠狠地唾弃自己。

人家卫将军还在边关打仗,自己坐在朝堂竟然在想这种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选择了卫青,信任了卫青,就不能在这种时候怀疑他,至少,不能在这种仗打到一般的时候产生怀疑,否则既给自己添不痛快,又给别人添麻烦。

这样想过以后,刘彻的心安定了一些。

随即,卫子夫从外殿进来。

刘彻想,还好自己刚才唾弃的够快,要不然卫青在外面浴血奋战,卫子夫在宫中百般忙碌,而他在怀疑卫家,还不得愧疚死啊。

卫子夫是姐姐平阳公主送进宫的,一直以来温和柔顺,想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当初陈阿娇做皇t后的时候,他无时无刻不被太皇太后和陈阿娇他娘掣肘,那种日子都能忍过来,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不过由此及彼,刘彻又觉得,自己在外戚这件事情上多长点心眼是没错的。

卫子夫不知道自己的枕边人在想些什么,只不过走过来时,看见刘彻冲着她笑了一下,卫子夫也回他一笑。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幻觉,她总觉得,因为卫青的战功赫赫,刘彻也变温和了一些。

......

福康公主醒来,就听见“高适”两个字。

吓得她连忙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总之,我没听见,就当做你什么都没说,掩耳盗铃也好,欺骗自己也罢,在高适诗集送过来之前,她能过几天好日子也是好的。

午睡不能睡太久,要不然漫长的夜里,实在找不到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情来做。

所以即便她再不情愿,也只能摸索着起来,从床边拿出那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放过去的“杜甫诗集”。

宫中的侍女,从不在她清醒的时候送诗集来。

实际上,福康公主的脾气秉性很好,一点都不暴躁。

赵祯对宫中下人向来仁慈,众人仿效陛下的言行,自然也都不敢过于苛刻。

更何况她只不过是个小姑娘,日日和这些小侍女一起玩儿自然对她们格外的亲厚。

这段时间,这群小侍女一直躲着公主也没有别的原因,无非就是,不想在这种关键时刻过来触霉头。

公主学习学的很苦,每天对着诗集又哭又笑,被折磨的一点也受不了。

她也去求过几次苗贵妃说她真的学不来这么多的诗,让她帮自己去和赵祯说一说,但无论什么借口和理由,总被苗贵妃以她也没办法这句话挡了回去,于是她便开始自暴自弃和“折磨”别人。

而最大的受害者,自然就是伺候她的小侍女。

之前有一次,她要求那日在身边当值的两个小侍女,和她一起读诗,她什么时候能背出来,就要人家也什么时候背出来,否则就不让人走。

公主觉得自己只是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但是她的时间确实很多,可以无限的拿出来消耗或者浪费。

可是那些小侍女的时间不多。

人家每天都有自己固定的事情要做,就算是被公主耽误了时间,该做的事情也要做完。

所以在得罪小公主和加班之间,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前者。

反正以福康公主的脑子以及阅历,她也想不出来什么十分过分的惩罚方式,而同时,在赵祯的治理之下,宫中侍女虽然称不上太有人权,至少不用担心自己虽是会被打死。

躲着公主总比被她抓去背诗要好,这是苗贵妃宫中所有人,达成的一致意见。

就因为这样,每次诗集一送过来,除了送诗集那个人,她几乎看不见一个婢女。

不过她们确实很会卡视角,虽然肉眼看不见有人,但只要招呼一声,又肯定有人会走过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