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七十章 二合一(1/2)
第70章 第七十章 二合一
能与自己仰慕的人齐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杜甫以前不知道, 然而他现在知道了。
只不过他在想自己何德何能啊,能够与李白齐名。
至少,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评判标准, 他现在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李白的。
无论是成诗质量还是数量。
但是,天幕既然把他和李白放在了一起, 相比一定有他的道理,很有可能,这并非是天幕做出来的选择, 而是多年以来,无数人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找出的唯二能够匹敌的人。
这个想法有些托大,但又不免让杜甫既震撼又激动。
也许未来的哪一天他会忽然灵感绽放,写出来和李白一样,诗风飘逸, 自由洒脱的词句, 又或者某一天, 他忽然受了什么大的刺激, 从此之后文思如泉涌,创作了一篇又一篇举世闻名的大作。
但无论如何, 杜甫与李白这两个名字,是足够并肩放在一起的。
想到这里,杜甫不免乐从心底来, 于是飞快的走出茅屋,找到他已经使用过无数次的私信发送页面, 再次把自己每天打卡攒下来的经验值小花朵送了回去。
然后问道:【在世人眼中,杜甫真的能和李白齐名吗?】
杜甫在打赏的地方看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
他确实是很缺钱, 之前的二十两还是变卖了一根多年以前的玉簪子换来的,为了得到回答,他不择手段,但最后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也许是缘分不够吧。
杜甫并不贪财,但是人不可能不吃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许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在饿死与好好活着这两者中做一个选择,很难有人会选第一个。
一个正常人在脑子清醒的情况下,无法把自己饿死。
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许许多多的茍且偷生,茍延残喘的人。
从天幕为数不多关于自己的语句之中,杜甫能够感觉得到,在他与李白的友情中,很大部分都是自己所做的努力。
这不是什么很难懂的事,早在他二十来岁,结识李白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就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大才子了。
而相比之下,自己一个毛头小子,又怎么能得到人家的青睐呢。
况且,杜甫猜测的到,自己在李白的眼中很有可能远不如他在自己的眼中那么重要。
李白是个性格较为外露的人,他若真心的在意一个人,不会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就如同他写的那些诗,赠孟浩然,赠汪伦......
他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文采,送给他所在乎的友人。
而相比之下,杜甫只在多年以前和李白相识,同游那段时间,与他互相赠送过诗句。
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显得没有那么的深刻了。
李白两个字,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执念,而他写给李白的诗,也多达十几首。
有时候,杜甫自己也搞不清楚,他这种难以解释的执念从何而来有应该从何说起。
难道仅仅是因为,许多年前一段时间的相识吗?但那段时间相识的人不止李白一个。
又或者是因为他满的快要溢出来的才华,得到了自己的羡慕?
更或者,是两者都有,混在一起让人看不出来真正的缘由?
他想不明白,也不想去思考,执念也好,艳羡也好,在这种颓废潦倒之际,无论什么,能给自己的内心一点点慰籍,也是十分不错的。
这么多天以来,天幕不曾回答过杜甫的问题,就因为刚刚短短的一段视频,他就可以姑且把这件事情当做是天幕不小心而为,而非真的不想理他。
很多时候,人生只要一点点小小的慰藉,就能让原本身处泥潭的人,变得快乐起来。
比如说现在的杜甫,即便他正处于仕途以及人生的低谷。
但是杜甫很庆幸,即便是在人生的最低谷,他仍然有许多至交好友,比如一直在接济他的严武。
严武与杜甫两家是世交,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同朝为官,关系密切,所以严武与杜甫也私交甚好。
严武看不下去杜甫穷困潦倒的生活,想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还在考虑要不要答应他。
有了工作之后,生活肯定会比现在好很多,杜甫也有家庭和妻儿,他当然不希望这种潦倒的日子继续下去,但又确实对朝廷失望透顶,所以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犹豫不决。
只不过大丈夫也要为五斗米折腰,何况是他。
所以在这种犹豫当中,他理智的更大一部分会倾向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去做那个什么工部员外郎。
只是,毕竟也算一件大事,他多考虑两天也是正常的。
严武与他私交甚好,想必即便他答应的慢了些,也不会着急忙慌的把空出来的职位留给别人。
本来杜甫都快考虑好了的,谁知天幕又偏偏在这种关键时刻,给他搞这一出,又一次将他的思绪扰乱。
当然,他是乐意看到的。
说不定天幕能说一些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有关于他未来的发展,未来的生活,或者有关于这么多年,他与李白没有见过面的那些日子里,关于李白的事情。
杜甫很想得知这一切,所以就对天幕的盘点充满了期待。
......
宋。
作为大宋皇宫里,为数不多的活下来的孩子,赵祯对福康公主的教育十分看重。
这不,前不久又让人送了一本诗集过来,刘禹锡诗集。
就因为赵祯从这天幕里听到了那首《乌衣巷》。
自从这天幕开始盘点诗人,赵祯就忽然受到了启发,每次像开盲盒一样,人家盘点到哪个诗人,他就找哪个诗人的作品,命人拿过来给福康公主读。
她想,她投胎到这里是来做公主的,可不是来专门读书的,早知道做公主这么辛苦,当初在投胎的时候,选个普通官家小姐就行了,也不用现在来遭这么多罪了。
每次读完诗集,过不了几日赵祯还会亲自来拷问她一番,弄得人十分头疼。
福康公主不爱读书,但哪怕她是个无比好学的人,也经不住这样强行灌输。
于是每次拿来的诗集浅看几眼,然后在赵祯面前混过去,反正就算她一点都不会也没人真的能拿她怎么样。
今日,天幕说起来李白和杜甫。
这两人她都认识,他们的诗也会背几首。
吃过午膳估摸着时间差不多,陛下身边的人应该要来给她送诗集了,一想到这个,福康公主就头疼,恨t不得立刻跑到卧室去装睡。
有时候,她这是想不明白,自己每天要学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大宋又不允许公主参政,别说她了,就连她未来的驸马也不可以。
所以,在宋朝,太过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是不会被选为驸马的,因为那样太浪费人才,配个花瓶似的公主,找个相对体面点的人家便好了。
所以,她很羡慕前朝那些公主。
太平、安乐,个个都能参与朝政不说,还敢参加皇位的斗争。
而相比之下,大宋的公主就要可怜的多了。
也许是前朝公主太过强悍,也确实出现过女子当政的先例,所以到了大宋,对公主的压制就显得十分的强势。
无数个规矩给你定死了不说,稍微做错点什么,就有人上奏参你,有时候福康公主都怀疑那群大臣是不是闲着没事做有病。
不过一想到父亲也拿这群人没办法,她的心里就好受多了,连皇帝都没办法,她一个小小的公主能有什么法子?
在这种情况下,每天还要学习这么多东西,什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于作画点茶,她真的觉得没有必要。
反正以后也未必用得着。
哪怕她学的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又有什么用呢?公主是不可能被允许走向前朝的,难不成想让她学会了之后,等日后嫁人和自己的夫君讨论?
想到这里,她两眼一黑。
福康公主觉得自己还是赶紧睡觉吧,免得一会儿送诗集的来了,她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躲懒。
前一段时间,她还觉得天幕这东西挺有趣的,能给她无聊的学习生活增添不少的乐趣,现在才知道,乐趣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就是,天幕从一种消遣的东西变成了学习材料。
居住的宫中没几个人,姐姐苗贵妃很有可能去几个交好的娘娘宫中一起看天幕去了,只留下她这个亲生女儿在这里学习受罪。
大宋礼法十分严苛,能做公主父母的只有当今天子和皇后,其余长辈都得自降一级备份,哪怕是她的生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