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二合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1/2)
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二合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乾元二年, 关中大旱。
朝廷宣布大赦,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李白人在渝州。
关中大旱是国家的灾难,实在不应该表现出多么开心的模样, 但李白是人,他没有办法不因为自己突然变好了的境遇而感到快乐。
即使这种快乐不怎么道德。
但管他道不道德呢。
总之,就这样, 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投靠永王李璘而被流放于夜郎一带的李白,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
而他的心情,也因为无罪一身轻而格外的好。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这下,李白顺着长江一路往下游去,写下了那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这一句, 足以形容出李白写下这首诗时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当然要如释重负, 毕竟一夜之间从阶下囚变成了自由身,李白觉得自己这一生在官运之上很不亨通, 大约是那些运气都被转移到了这些事情上面来吧。
一开始投奔永王,李白是抱着一展宏图的想法去的,本来他日子过得挺逍遥, 但是那种摆烂且快乐的生活却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确实是想做官,这个愿望, 即使是无数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洒脱乐观、无拘无束也没办法改变。
所以,李璘给李白写信,请他来自己麾下, 李白想都没怎么想,就乐呵呵的答应了。
但是成王败寇,李璘最终兵败,李隆基把皇位传给了李亨,那么李白也就跟着李璘成为了依附逆党的罪人。
本来他是要被判处死刑的,幸亏后来有人给他求情,陛下才决定放他一命,改判流放。
说起来,李白的运气也算得上好,竟然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大赦天下这种事情,要不然他还不知道要流放多久最后死在那个犄角旮旯里,毕竟他也不年轻了。
死亡这种事情,随时有可能发生。
也许是一场风寒,也许是一场战火,都说不定。
也正是经历了这一翻事情,李白才慢慢的感受到,仕途官场之事非他所长,硬要参与其中,什么都得不到不说,还有可能把自己给搭进去。
还是游山玩水与人同乐来的痛快些。
自从在渝州一带得到被赦免的消息,他便顺着长江一路往下。
又沿途见了不少过去的朋友。
哦,忘了说,杜甫也是他多年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
李白与贾至泛舟同游在洞庭湖之上时,正好听见了天幕表达杜甫对他的仰慕之情。
李白有些遗憾。
如若杜甫也住在这长江沿岸,他必定会顺路去看看杜甫,一定不会让他对自己如此挂念。
说来,那杜甫也算得上是个性情中人。
自多年前一别,他们便再也没有见过面了,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生活的好不好。
如果生活的不好,那就太好了,因为恰巧李白生活的也不怎么样。
在这种大家都不太好的时候,得知还有个朋友过的更差,无论如何总是有些安慰的,不过也不算太安慰,因为李白也确实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
只不过闲着没事在心里调侃几句罢了,如若他真的是那样的人也担不起杜甫那样的挂念。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潦倒悲惨的人。
但相较之下,李白的状态却要比杜甫好很多。
明明他才是那个年长一些的人,但杜甫却更像一个年迈的老者。
天马行空的思维,以及不将心事郁结于心的性格造就了李白一个十分美好的人生。
他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切挫折,或者急转直下的国运而给自己带来多少困惑,即便是流放之中,也能找到些相对而言充满乐趣的东西。
所以,他与杜甫的境遇都不算好,但是他却更快乐、更潇洒。
或许是因为在多半磋磨之下,李白暂时还没有感受过经济上的困难吧。
毕竟他是年少成名的大诗人,他的追随者众多,过着如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他家里也不穷,一个人很难在没有经济上的困难时,感受到多大的苦难。
没有受过冻、没有受过饿的,所以他也无法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什么感同身受。
更甚至于,如果不是今天突然出现在他头上的天幕又突然说起来杜甫的名字,李白根本不会想起来很多年以前,他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年轻人。
而杜甫也将成为无数个被他所遗忘的追随者之一。
人总是只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足以与自己并肩之人,天幕的评说让李白意识到杜甫足以与自己并肩,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他。
夏日的夜晚,月明星稀,洞庭湖畔吹着凉爽的湖风,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小舟在湖面摇摇晃晃,幸好月色明亮,即便是在深夜,也能看得清楚湖周景色。
李白面前的杯子里,酒已见底了许久,因为他一直想着别的事,便没有再伸手去倒。
坐在对面的贾至给他倒上。
贾至同样是被贬至此,虽和李白的被赦不同,但总而言之,都遭遇了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也算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小舟上对立而坐,几乎不怎么说话。
终于,还是贾至更快的沉不住气了,问道:“今后的日子,你有何打算呢?”
李白的神思原本早已神游天外,不知去了哪里,但是忽然听见贾至跟他说话。
他也没多想,淡淡说道:“走到哪里就去哪里吧。”
不怪李白敷衍,他确实没有考虑未来的打算,该如何走如何过一步也没有想清楚。
这不能怪他,t毕竟他只是个刚刚被解除了罪责的人。
仕途无望,游手好闲,不过胜在李白乐观,游手好闲的日子,也挺好的。
贾至有工资在身,一时之间很难理解李白口中的,走到哪里就去哪里,但美景难得,好友难得。
这种脱离了枯燥的工作、烦躁的生活以及看不到前程的仕途的闲暇来之不易。
贾至决定,不再和李白商讨他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之事了,享受当下最为重要。
.......
李白没有再和贾至给他倒的酒。
反而站起身来,看着洞庭湖两岸的丛林。
轻风吹过,李白的长袖轻轻随风摆动,他皱着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其实李白并不是不知道,当初在战乱时期投靠李璘乃兵行险招,无奈之举。
但是那是他当时能够想到的唯一一种入仕的途径。
其实说真的,李白到现在这个年纪,经历了大起大落,又经历了流放被赦免之后,才能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强求,也实在是太晚了,他在很多地方都看的很开也想的很明白,但唯独在做官这条路上看不清楚。
他又想起来年轻时候那段倍受皇帝宠信的时光。
可以大唐的盛世可以有文人的才气和傲气作为点缀,真正需要的却不是这些只能用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至于李白究竟是不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大约无人知晓,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从来就没有得到施展过。
但他曾经是做过一段时间官的。
天宝元年,李白的诗文早在天下出名,而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也是一个对诗书礼乐方面十分感兴趣并且颇有造诣的人。
李白的诗在众多文人之间口口相传,最终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之口传到了李隆基的耳中。
李隆基大赞李白之诗。
不过看过李白诗文的人,应该没有不为之叹服的,也便是皇帝也不例外。
李隆基也是个行动派,在看完李白的诗作之后,当即决定召李白入宫,并让他担任翰林之职位,给皇帝写诗娱乐。
但是一切真的有那么巧吗?实则不然。
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并非在偶然中看中了李白的诗,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他自己的努力,比如他通过一些手段给玉真公主献诗,又比如他到了长安之后结识的那些贵人。
其实每一步,都让李白更接近统治阶级的上层,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汲汲营营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只不过,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显得之前的所作所为有些可笑。
李白曾经在唐宫中为李隆基和杨玉环作过许多首诗。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的文思,向永远不会停歇的泉眼,在李隆基一次又一次而要求下,写出一首有一首让他满意的诗句。
可无论创作出再多的诗句,只在皇帝身边做一个为他写诗,逗他开心的工具,终究不是李白的理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