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成炮灰后和反派he了 > 第029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6)

第029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6)(1/2)

目录

,现在昭儿在外面反而安全,过了衙门的面,那高家不敢再对昭儿下手的,昭儿就是要在外面多多露面才是,躲起来才会让高家人觉得昭儿怕了,昭儿信里也说了,这回官老爷都是站在昭儿一边为他主持公道的。”

“老大,仁儿他娘,你们在镇上接触的人多,听听外面有没有在传你们弟弟的事,看外面人怎么说的。”

“诶,我会跟孩他娘留心的,那三弟真不用回来?不用怕那高家?”顾老大依旧一脸担心道。

老爷子叹气道:“你弟写这封信回来明显是安咱们的心的,咱不能让你弟还要为我们担心,我就是想不通,这高家为啥要针对你们三弟?”

老太太气得拍腿道:“就是,昭儿统共去了两趟县城,怎就得罪那高家了,非要跟昭儿过不去,高家要再敢做什么,老婆子我就一头撞死在高家门口。”

顾老大一家子同样想不通,对顾大牛和小赵氏来说,顾昭以前虽然娇气了点,人也懒散了点,但除了两趟县试真没到县城去过,怎么想也不会跟那高家扯上联系的。

这高家未免欺人太甚,他们供了顾昭这些年,眼看要出成果了,高家却不做人非要毁了顾昭的前程,这对顾家来说跟杀人父母有什么区别?

老爷子叹道:“一切还是等昭儿回来再说吧,昭儿回来之前大家就老老实实卖豆腐,也别跟外面人多提你们三弟的事。”

“诶,爹,我们知道了。”

全家都因为顾昭的这封信忧心不已,但奈何人不在眼前,他们再担忧也做不了什么。

顾老大和小赵氏每回去了镇上都依着老爷子的话,留心外面人在谈论什么,果然听到有人提起清河县高家针对一个赶考的书生做的恶事,还有高家门内闹出来的笑话,反而那姓顾的书生,别人嘴里提起来也只说倒了大霉被高家针对,提起来都是同情,至于其他倒没什么了。

顾老大也没敢仔细询问,回家后就老实将这些情况告诉老爷子,显然就算分家了,老爷子还是大房的主心骨,老爷子心里虽没底气,但也不能在小辈面前露了怯,仔细琢磨一番,认为高家做的事显然不得人心,这些传言明显是偏帮他们家顾昭的,没看连顾昭的具体身份都没传出来,只知道是个姓顾的赶考书生。

老爷子还特意抽了个空去镇上拜访学堂谭夫子,向他请教顾昭的事,夫子也得了府城的信的,对高家的行径那是深恶痛绝,向老爷子保证,这回顾昭闹出来反而是好事,有那么多的读书人看着,高家反而不敢闹事了。

得了谭夫子的保证,老爷子这颗心安了许多,当然在顾昭没有安好无恙回来之前,还是无法彻底放下的。

夫子也有自己的读书人人脉关系,高家做的事的确让他气得火大,因而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动了一番,替高家好好扬了回名,于是在清河县这一带,高家的名声更臭了,也许现在高家还看不出什么影响,但逐渐的高家人便会发现,他们做事会越来越不顺,不仅被读书人圈子排挤,还会蔓延到下层老百姓中,毕竟被高家欺负的书生就是穷苦百姓出身。

穷苦百姓怎么了?是吃你家大米还是用你家布料了?还不许咱穷苦百姓不进高家店铺不佃高家的田地吗?

就在高家被全城全县全镇人抨击的时候,府试终于放榜了,庆凌城的百姓还是挺关注这次榜单的,因为被高家欺负的考生就参加了这次府试的,如果这考生通过了府试那更说明高家的可恶了。

如果不幸没通过,嗐,高家岂不是多此一举,白折腾了一场,高家又何必呢,还将自己名声闹臭了。

“放榜了,衙门口放榜了。”

“那顾书生到底上榜没?对了,只知道顾书生,可他到底叫啥名啊?不会看了榜都不知道他中没中吧。”

“我听人说叫顾昭的。”

“哇,真叫顾昭?他中了,这叫顾昭的上榜了,在榜单上排第五名。”

“哇,真中了啊,过了府试就是童生了吧,这高家人果然心肠歹毒,一个少年童生差点葬送在高家人手上啊。”

顾昭没上榜,大家会笑话高家的瞎折腾,可现在顾昭上榜了,成绩还不错,这高家的行径就更惹人厌,于是又引发了一波大家对高家的抨击。

至于这次的案首,那是谁啊,有顾昭上榜重要吗?

于是头一回,府试的第五名出的风头大大超过了头名案首,大家只记着第五名顾昭而不知道案首了,也忽略掉案首其实是和顾昭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学堂的。

听到外面人都在谈论顾昭而没几个提案首的,顾昭还有点小得意,装模作样跟宋泽道歉:“真是不好意思啊宋泽,这回抢了你这案首的风头。”

看顾昭憋着笑,宋泽除了无奈还有点高兴,越是如此高家越是不敢有动作了吧,宋泽无语道:“你县试第五,府试又是第五,难不成你是看着名次考的?不会下次院试又考个第五吧。”

“哈哈,我说是凑巧你们信吗?”

齐云飞也听得无语之极,但府试跟县试一样也考了个第五,的确让人挺意外的,因为县试只有一县之人,府试却是庆凌城考个第五,这成绩绝对差不了。

虽然有点意外,但这绝对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宋泽这回依旧考了个案首,齐云飞高兴地请他们在齐家酒楼大吃大喝了一顿,依旧有镇店之宝佛跳墙,吃得大家心满意足。

府城的消息也很快传回清河县,在清河县同样掀起一波哗然,由此而起的同样是对高家的抨击。

顾昭的信比府衙的消息也比夫子慢上几步,夫子得了消息便让人跑了水云村一趟,将顾昭和宋泽考中上榜的消息带过去,整个水云村都沸腾了,一个案首,一个第五名,水云村出了两名少年童生,这绝对是整个村子的大喜事,上门道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连带着这日顾记豆腐坊的豆腐很快便卖空了。

不久之后还传出这样的说法:“知道顾昭为啥这么聪明十五岁就考上童生吗?这都是因为吃了自家的豆腐啊,吃了顾记豆腐,脑袋瓜子就是聪明。”

“宋泽?那是因为宋泽也吃了啊,不然怎会一连考中两个案首。”

许多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此时许多百姓跟后世一样,都是望子成龙的,于是带动顾记豆腐坊的生意越发好了,一些大户人家都赶着牛车马车亲自来水云村买豆腐。

人在庆凌城的顾昭都不知道因着他和宋泽的缘故,顾记豆腐坊还扬了回名,在府试流程走完后,他被人请去了喝茶。

对此顾昭表示一点不意外,明显知府大人对他和高家的案子是打算说和了,其实宋大人起了说和的想法,已经是偏向他了,否则冲着永宁侯的面,宋大人完全可以将他一个刚考上童生的农家子弟压下去,没必要对他客气什么。

所以顾昭还是心情挺不错地随宋府的下人前去了,不出所料果然见到了忙完府试事宜的知府宋大人,顾昭态度恭敬地给宋大人行礼。

顾昭这回考了个第五也有点出乎宋大人的意料,县试第五,其实府试能上榜已很不错了,顾昭不仅上榜还排得挺前,保持这势头的话,通过院试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将来也有望再进一步。

他对顾昭写的那篇策论印象还是挺深的,写得有理有据不说,比同龄人也更有眼界,想到待会儿要说的话,宋大人有点不好意思了。

轻咳了声,宋大人开口道:“顾昭你可知本官寻你有何要事?”

顾昭将宋大人的不自在看在眼里,这就更好办了,因而顾昭也没装煳涂,直接开口道:“是学生与高家的事让大人为难了吧,其实只要高家不继续为难学生与学生家人,学生可以放弃不追究的。”

宋大人欣慰地点点头:“本官也没料到,清河县的高家竟能劳动京城永宁侯亲自给本官写了封信,侯爷的面子本官不能不给,但又不能让顾昭你白白受回委屈,因而本官想给你与高家做个和事佬,只要高家愿意给了赔偿,本官便放过高家一回,倘若再犯,便是侯爷的面子,本官也不能再给了。”

他给顾昭点出,他因何会放弃追究高家的,让顾昭明白他的难处,也让顾昭能见好就收,纠缠不放只会对顾昭不利,毕竟得罪了京城永宁侯府,顾昭一个小小书生将来很难在京城走动的。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么么哒!

虽说知府宋大人这等行径等于向权贵妥协,但顾昭还是领了他这份情,他不是刚出茅庐的愣头青,不懂得拐弯,等将来他站得够高,今日让他妥协的人就该胆颤心惊了。

因而顾昭淡笑道:“多谢宋大人一心为学生谋算,学生感激不已,只要高家罢手,学生也不愿意继续追究下去。”

宋大人起身走到顾昭面前,拍了拍他肩:“本官知道这次是委曲了顾昭你,本官都会记在心上的,他日有事可来寻本官。”

顾昭再作感激状,然后被宋大人留下考较了一番学问才放他回去,回去后面对的便是三双焦急的眼睛,尤其是木头,再度将那姓宋的知府放进自己的必杀名单之中。

顾昭一回来他就跟炮弹似地冲过来,在顾昭面前止住,然后抓着顾昭的衣服将他从头到脚检查了一遍,生怕他受到丁点伤害。

可顾昭连根头发丝都没掉,还在木头面前转了一圈,笑道:“瞎担心什么呢,我这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如今这事在读书人中间反响很大,宋大人不可能不顾本城的读书人拿我开刀的。”

话是这样说,但在人回来之前,大家难免会担心的。

“宋大人叫你过去是为了高家?叫你放弃追究高家?”宋泽不认为这位与他同姓的知府大人,是真的叫顾昭去喝茶的,如果要严惩高家也不必私下见面,所以推断宋大人是为说和的。

顾昭点头:“不错,不过宋大人给我透露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京城永宁侯本人亲自给宋大人写了封信,所以宋大人不得不妥协,但说明会给我补偿,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让高家出一笔银子,这也挺好,有银子收,高家又不敢继续对我出手,这是很理想的结果,否则我就是咬着不放又能有什么结果?”

宋泽依旧很气愤,这就是官场中的官官相护吗?这就是官场中的仗势欺人吗?

齐云飞作为生意人倒是挺能理解宋大人还有顾昭作出的选择,双方撕个鱼死网破对顾昭并不有利,现在倒是让宋大人还有其他读书人记住了顾昭这个人,知道他在与高家起纷争的过程中受了委曲。

“这样也罢,我会帮你好好盯着这高家,顾昭你就安心备考,等你考上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那时再想做什么也不迟。”

顾昭呲牙说:“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当然他并不是君子,他想做一个小人,小人最为记仇,不管是今日的高家,还是他日的永宁侯本人,他都用小本本给一笔笔记下了,总有叫他们付出代价的一日。

顾昭看出宋泽还没进官场便受了些打击,安抚道:“宋泽,就因为朝廷有这样一些人在,我们才有立志进入官场扫平这些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必受这些委曲。”

宋泽的表情渐渐地沉静下来,用力点头说:“顾昭你说得对,我们一起努力。”

这可是未来的首辅大人,顾昭可不想看到他因此对官场失望而失去了进取之心,也希望这位未来的首辅大人能保持初心不变,当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首辅大臣。

他这可真是用心良苦啊,顾昭美美地想道。

过了几日,便有差役来通知顾昭前去衙门听审,这次依旧有不少百姓闻风前来围观知府审案。

顾昭一点不意外,当着知府大人的面,无论是王婆子还是高洪昌都改了口,王婆子一肩扛下所有的担子,高洪昌也改口是高家管束下人不力,以至让下人借着主子的势在外嚣张跋扈,所以高家愿意赔偿被王婆子针对的顾昭。

知府大人当庭宣判,王婆子侮辱读书人罪大恶极,被处以死刑,高洪昌由于管教下人不力,赔偿事主顾昭一千两白银,此事便揭过不提,顾昭也当场表示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偕大欢喜。

便在百姓和读书人中依旧存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知府大人做得好,这事本就咬不死高家,推到下人身上这是大户人家常有的做法,而且对于出自农家的顾昭来说,明显这一千两银子更为重要,不仅可以让顾昭毫无负担地继续专注求学,还可以让改善家人的生活环境。

而且有消息传出来,案子结束之后,宋大人还亲手为顾昭写了封信,待他考中秀才,便可凭此信前去白鹭书院求学,很明显,宋大人还是很看重顾昭这个童生的。

另一种便对宋大人如此妥协的做法表示不满,不明白宋大人为何对一个小小高家轻拿轻放,只处置了一个下人而已,高家根本没伤筋动骨,这远远不够的。

至于顾昭拿了银两放过高家,在这些人看来肯定是宋大人施的压了,一个小小童生哪里来的力量跟高家还有这知府大人作对?所以只能委曲地收下这一千两银子了。

当然也有对顾昭不利的一些话出来。

顾昭……顾昭真的好委曲地收下了一千两白银,并对前来送银子的高家下人摆出憋屈有怒不敢发的表情,等高家人离开后,他转身就笑得浑身抽搐,眼泪水都要出来了。

顾昭财迷一样地数银子:“这可以是一千两白银啊,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宋泽你也没见过吧,让你一起过过眼瘾。”

宋泽起初还为顾昭抱不平,结果一听这欠揍的话手便发痒,很想给顾昭几个拳头。

木头还在边上信誓旦旦地握拳说:“我以后会给哥哥更多的银子,哥哥想要多少就多少。”

齐云飞忍不住噗哧乐起来,并没太将木头的话当回事,这小子连自己是谁都记不得了,在找回自己身份之前哪来的银子可送?

宋泽最后也失笑起来,幸好外面的读书人看不到这样的场景,否则便会将顾昭这个有辱斯文的家伙和高家摆在一起骂,丢读书人的脸,斯文扫地。

顾昭高兴过一阵后又唉声叹气起来,宋泽问他这是怎么了?不是刚刚还数银子数得高兴么。

顾昭一脸“你不懂”的表情看宋泽:“这银子收得烫手啊,外面肯定有人以为我是为银子妥协,是个见钱眼开的,有失读书人的身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