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玄桢记 > 第988章 待来日抬出那龙头铡斩奸佞,雪尽这忠魂冤、百姓殇

第988章 待来日抬出那龙头铡斩奸佞,雪尽这忠魂冤、百姓殇(1/2)

目录

卷首语

大吴天德五年,谢渊伏诛逾年。德胜门的血痕虽已被风雨侵蚀,却深烙在百官与百姓心头 —— 正一品太保、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这位曾守国门、安民生的忠良,以 “通敌谋逆” 之罪身首异处,而构陷之功,全归了如今兼掌吏部、刑部的魏进忠。彼时德佑帝萧桓沉湎安逸,将 “肃清余孽” 之权尽付此阉宦,魏进忠便借两司印信,在朝堂布下一张弥天大网,网名 “谢党”,网眼细密,凡与谢渊有片纸往来、只言同情者,皆难逃罗织。本卷聚焦半月之间,罪网渐收的全过程:看魏进忠如何以伪造之证、苛酷之法屠戮异己,看刘玄、周显等忠良如何在绝境中暗布反击之棋,看玄夜卫如何勘破伪证痕迹,看官官相护的黑暗与坚守正义的微光如何交锋 —— 这不是终局,只是奸佞擅权的开端,亦是忠良破局的序章。

【念白】(虎目圆睁拍笏)魏进忠那阉狗!仗着君宠窃据吏刑二部,害谢太保忠魂蒙冤还不够,竟把万民脂膏填自家酒囊!他府中酒肉香熏臭金陵月,街头上饿殍骨堆寒石头城——(顿足)似这等奸佞当朝,我包拯若不除此恶,何颜对天地,何颜对苍生!

【西皮原板】

魏府内笙歌沸啊(呃)酒肉香,画栋雕梁里粉黛弄弦乱排场!

街隅边饿殍枯(哇)尸骨僵,寒风卷枯叶遮不住瘦骨露青霜。

金樽里琼浆泼(呀)如流水,权贵们推杯换盏笑谈间把民脂淌。

茅舍中炊烟断(哪)冷灶膛,瘦妇抱饥儿泪洒破絮唤亲娘,哭声儿穿不透这寒夜长。

【西皮二六】

朱笔圈权位,一笔一划藏祸殃,圈罢官职圈罪状害尽忠良。

寒民泣路沿啊(嘿)骂奸狼,冻裂指节叩青砖血印斑斑亮!

那奸佞居高楼耽于享乐,暖炉烘得懒梳妆哪管民命丧。

把忠良的尸骨(啊)抛在荒冈,任凭那野狗撕咬、暴雨冲刷、日头晒裂这忠魂肠!

【西皮快板】

朱门酒肉臭,臭透了长街短巷,醉醺醺哪辨人间苦与伤!

路有冻死骨,白骨堆成堞与墙,惨戚戚怎不叫人痛断肠!

民怨沸腾如烈火,烧得那天地昏黄云飞扬!

只盼苍天开眼除虎狼!还我大吴日月光百姓活命粮!

【西皮散板】

待来日抬出那龙头铡斩奸佞,雪尽这忠魂冤、百姓殇!

方不负这山河万里疆,不负那忠魂热血与肝肠!

谢渊的灵位仍在金陵城百姓家中悄悄供奉,或藏于佛龛之下,或隐于书架深处,香烛虽微,却映着未凉的民心。而刑部大堂之上,魏进忠已命人高悬起一块朱红漆木牌,上书 “肃清谢党余孽” 六个黑漆大字,笔画棱角分明,远远望去,恰似一道染血的锁链,将整个朝堂缠缚其中。这是他兼掌吏、刑二部后布下的第一张网,网的核心,便是 “谢渊同党” 四字 —— 在魏进忠眼中,凡不依附己身、曾与谢渊有过交集者,皆是待捕之鱼,必欲除之而后快。

魏进忠身着绣金蟒袍,端坐在刑部大堂的公案之后,案上堆着全国官员的履历黄册,每一页都被他的亲信用朱笔圈点批注。他指尖划过 “户部主事沈仲书” 的名字,嘴角勾起一抹阴狠的笑意。沈仲书曾在谢渊主理北境粮务时,担任粮册主簿,专司核对边军粮饷收支,此人性格耿直,当年魏党试图篡改粮册以中饱私囊,正是沈仲书坚决不肯签字,才让那笔赃款未能顺利脱手。“就从他开始。” 魏进忠对身旁的诏狱署提督魏忠良低语,“此人是谢渊提拔,又敢违逆我意,杀一儆百,方能让百官俯首。”

魏忠良躬身应诺,立刻召来理刑院的幕僚。不过两个时辰,一封 “沈仲书与谢渊通谋” 的密信便伪造而成。幕僚仿沈仲书的笔迹惟妙惟肖,甚至截取了当年谢渊在沈仲书父亲病重时所赠的慰问诗 ——“遥念庭前柏,坚贞耐岁寒”,硬生生改成 “遥念庭前柏,共图大业艰”,再添上几句 “待北境兵动,内外呼应” 的伪言,一封 “铁证” 便已成型。魏进忠拿起密信翻看,满意地点头:“做得好,明日朝会,便让沈仲书身败名裂。”

此时的沈仲书,尚在户部衙署核对漕运粮册,对即将到来的灾祸一无所知。他伏案疾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窗外玄夜卫缇骑的靴声悄然呼应 —— 魏进忠早已派缇骑暗中监视,沈仲书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控之中。户部尚书刘焕路过沈仲书的值守房,见他仍在忙碌,忍不住驻足叮嘱:“沈主事,近日魏大人在朝中动作频频,你凡事谨慎,若有牵涉谢太保的旧案,暂且搁置,以免惹祸上身。” 沈仲书抬头,眼中满是不解:“刘大人,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与谢太保只是公务往来,何惧之有?” 刘焕轻叹一声,摇了摇头,转身离去,心中满是忧虑。

当晚,沈仲书回到家中,刚卸下官服,便见妻子神色慌张地进来:“夫君,今日有陌生人在府外徘徊,神色不善,会不会是……” 沈仲书心中一沉,想起刘焕的叮嘱,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他安慰妻子道:“无妨,我自问无愧于心,量他们也拿不出什么证据。” 可他一夜未眠,脑海中反复回想与谢渊的往来,确信皆是公务,却仍隐隐觉得,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次日朝会,紫宸殿内气氛凝重如铁。百官按品级列队,垂首敛目,无人敢随意喧哗 —— 自太常寺卿李默因一句 “谢渊罪证或有疏漏” 被贬琼州编修地方志后,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轻易提及谢渊之名。琼州烟瘴遍布,毒蛇猛兽横行,李默年逾花甲,此去形同流放,百官皆知,这是魏进忠杀鸡儆猴的手段。

德佑帝萧桓御座临朝,哈欠连天,显然尚未从昨夜的宴饮中清醒。魏进忠出列,手持那封伪造的密信,高声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户部主事沈仲书,勾结逆臣谢渊,意图谋反,此乃二人通谋密信,请陛下过目!” 说罢,他将密信交由内侍呈给萧桓,声音震得殿角铜铃乱响,刻意营造出疾恶如仇的姿态。

萧桓接过密信,草草翻看了几眼,皱眉道:“沈仲书?此人朕尚有印象,前几日还递过漕运粮册,怎会通敌谋反?” 魏进忠立刻道:“陛下有所不知,沈仲书乃谢渊一手提拔,当年谢渊主理北境粮务,沈仲书便是其心腹,掌管粮册核计。此信中‘共图大业’之语,便是明证!谢渊虽死,其党羽仍在暗中谋划,若不及时肃清,恐危及社稷!”

沈仲书听闻此言,如遭雷击,连忙出列免冠叩首,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陛下明鉴!此信乃伪造!臣与谢太保确是公务往来,从未有过私相授受!那‘共图大业’之语,分明是截取谢太保当年慰问臣父的诗句篡改而成,原句是‘遥念庭前柏,坚贞耐岁寒’,绝非通谋之语!” 他试图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细说分明,却被魏进忠厉声打断:“大胆逆臣!事到如今还敢狡辩!信中笔迹与你日常批阅文书别无二致,又有你我二人皆知的私事为证,若非你亲笔所写,何来如此巧合?”

魏进忠话音刚落,早已待命的金瓜武士便蜂拥而上,铁链锁颈的脆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沈仲书被铁链拖拽,脖颈剧痛,却仍挣扎着高喊:“陛下!臣是冤枉的!魏进忠伪造证据,构陷忠良!” 他的声音撞在宫墙上,回音里满是绝望。殿中百官脸色煞白,吏部尚书李嵩、礼部尚书王瑾等老臣嘴唇微动,似有求情之意,却在瞥见魏进忠冰冷的目光后,终究选择了沉默 —— 他们深知,此刻开口,便是与魏进忠为敌,下一个被贬流放、甚至身陷囹圄的,便是自己。

沈仲书被拖出大殿时,目光扫过列立的百官,眼中满是失望与悲愤。他看到刘焕眼中的痛惜,看到兵部侍郎杨武紧握的双拳,却看不到任何人敢站出来为他说一句公道话。这无声的沉默,比铁链的拖拽更让他心寒 —— 大吴的朝堂,已然被魏进忠的淫威笼罩,忠良蒙冤,却无人敢言。

沈仲书被打入诏狱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死水,在朝堂之上激起层层恐惧的涟漪。魏进忠趁热打铁,命吏部侍郎张文、刑部侍郎刘景牵头,整理出一份详尽的《谢党名录》。名录之上,凡与谢渊有过交集者,皆被冠以三类罪名:“通逆” 者,指与谢渊有直接 “密谋” 之人,量刑最重,多为斩立决或凌迟;“附逆” 者,指依附谢渊、为其效力之人,多为贬谪流放;“庇逆” 者,指为谢渊说过好话、或对其案表示过疑虑之人,多为革职抄家。

名录初成,魏进忠便命缇骑四处抓人。翰林院编修王彦,曾受谢渊之托,为其撰写北境战功碑文,被魏进忠定为 “为逆臣立传,惑乱民心” 之罪。缇骑闯入王彦家中时,他正在整理谢渊当年的手稿,那些记录着边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文字,尚未成书,便成了 “罪证”。王彦被押至朝堂,魏进忠当着百官的面,将手稿掷于地上:“逆臣谢渊,通敌叛国,你却为其歌功颂德,此等行为,罪该万死!” 王彦高声反驳:“谢太保北境抗敌,保境安民,功绩昭然若揭,我所写皆是实情,何来‘惑乱民心’之说!” 魏进忠冷笑一声,下令道:“来人,重打四十廷杖,贬为庶民,永世不得录用!” 廷杖之下,王彦筋骨俱断,昏死过去,被家人抬回家中,不久便郁郁而终。

御史台监察御史李修,只因在谢渊同朝议事时,曾递过一杯茶水,便被魏进忠指为 “私相授受,传递密语”,定为 “附逆” 之罪。缇骑抄家那日,李修的妻子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大人,我夫君与谢太保只是同僚,并无任何私交,求你们高抬贵手!” 可缇骑哪里肯听,将家中财物洗劫一空,又将李修拖拽而去。刘焕得知消息后,暗中派人给李修的家人送去银两,却不敢公开出面 —— 他深知,魏进忠的眼线遍布京城,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最惨的是谢渊当年举荐的地方知县赵铭。赵铭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深受百姓爱戴。魏进忠为了扩大 “谢党” 的范围,竟将赵铭从千里之外的地方召回京城,投入诏狱。诏狱署提督魏忠良亲自审讯,逼其揭发 “谢党罪状”。赵铭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每日遭受酷刑,却始终不肯屈服:“谢太保是忠臣,我能有今日之官,全赖他举荐,我岂能污蔑恩人!” 魏忠良见他不肯招供,便用 “烙铁烫身” 之刑,赵铭的皮肤被烧得焦黑,却仍嘶吼道:“魏进忠奸贼,你必遭天谴!”

《谢党名录》上的名字越来越多,短短十日,被抓捕、贬谪、革职的官员便达数十人之多。吏部衙署内,张文按照魏进忠的授意,将这些官员的职位一一空缺,准备安插魏党亲信;刑部大堂上,刘景则忙着审核 “谢党” 的罪名,凡魏进忠圈点的 “重犯”,无一例外被定成死罪。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官员们见面不敢多言,连书信往来都改用暗号,生怕被魏党抓住把柄,划入 “谢党” 名录。

魏进忠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清洗,为了让 “谢党” 罪名彻底坐实,他还推行了残酷的 “连坐之法”。他在刑部颁布政令:“凡官员被定为‘谢党’,其下属、门生、举荐人及同族亲属,皆需连坐问责,不得姑息。” 这道政令一出,朝堂上下更是人人自危,连坐之祸,如瘟疫般蔓延开来。

刑部主事赵安,便是连坐之法的受害者之一。他的上司原刑部郎中王毅,因曾与谢渊在兵部共事,被定为 “庇逆” 之罪,革职流放。赵安虽从未与谢渊谋面,甚至从未见过王毅与谢渊往来,却仍因 “下属连坐” 之罪,被削去官职,流放三千里,发配至辽东苦寒之地。临行前,赵安跪在刑部大堂之上,对着魏进忠高喊:“大人,连坐之法虽古已有之,却从未有过如此株连无辜之举!我与谢渊素不相识,与王毅也只是上下级关系,为何要受此重罚?” 魏进忠坐在公案后,冷漠地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谢党’之罪,罪及连坐,此乃陛下旨意,谁敢违抗?” 赵安悲愤交加,却无力回天,只能被缇骑拖拽着踏上流放之路。

国子监助教周霖,曾是谢渊的门生,当年谢渊在国子监讲学,周霖有幸聆听教诲,后被谢渊举荐为助教。魏进忠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便将周霖定为 “通逆” 之罪,直接打入死牢,只待秋后问斩。周霖在死牢中,与其他 “谢党” 囚犯关押在一起,他看着身边一个个被屈打成招的官员,心中满是绝望,却仍坚守本心:“我师从谢太保,所学皆是忠君爱国之道,即便身死,也绝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 同牢的老臣、前礼部侍郎陈敬安慰他道:“周助教,你我皆是忠臣,虽蒙冤而死,却能留名青史,比那些依附奸佞的小人强上百倍!”

连坐之法不仅针对官员,甚至波及到了普通百姓。谢渊当年在河南救灾时,曾收留过一个孤儿,取名谢安,后将其托付给当地乡绅抚养。魏进忠得知此事后,竟下令将谢安抓捕归案,定为 “逆臣余孽” 之罪,流放至南洋。乡绅苦苦哀求,说谢安只是个无辜孩童,却被缇骑斥骂:“谢渊逆臣,余孽必除,哪怕是孩童,也不能留!” 百姓们得知此事后,无不悲愤,却敢怒不敢言 —— 魏进忠的缇骑遍布街头巷尾,稍有不满,便会被冠以 “惑乱民心” 之罪。

魏进忠的连坐之法,看似巩固了他的权势,实则埋下了隐患。许多被连坐的官员家属,暗中记下了魏进忠的暴行;百姓们则将谢安的遭遇口口相传,对魏进忠的怨恨日益加深。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暗中命密探收集连坐之法的受害者名单,与张启一同分析:“魏进忠如此株连无辜,必然会引起公愤,这些受害者的证词,日后便是扳倒他的重要证据。” 张启点头道:“大人所言极是,连坐之法本就违背祖制,魏进忠却强行推行,这便是他的罪证之一。”

为了让更多 “谢党” 囚犯 “认罪伏法”,魏进忠在诏狱内搞起了 “逼供信”。诏狱的刑讯房内,刑具摆得琳琅满目,烙铁烧得通红,夹棍上还沾着干涸的血迹,铁链悬挂在房梁上,随风晃动,发出刺耳的声响。魏进忠定下规矩:凡主动签下 “谢党认罪书” 者,可从轻发落,或贬谪、或流放;若不肯签字,便日夜折磨,直至屈打成招或死亡。

诏狱署提督魏忠良,是刑讯逼供的直接执行者。他对每一个 “谢党” 囚犯都毫不留情,酷刑轮番上阵。前兵部主事李谦,因不肯承认 “通逆” 之罪,被魏忠良下令用 “夹棍” 之刑,双腿骨被夹得粉碎,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仍不肯签字。魏忠良见状,又下令用 “水牢” 之刑,将李谦扔进灌满冰水的牢房,让其在冰水中浸泡数日,浑身冻得发紫,却仍咬牙坚持:“我宁死不屈,绝不做诬陷忠良之事!”

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前礼部尚书陈敬,因曾为谢渊辩解过一句 “谢太保忠心可鉴”,被定为 “庇逆” 之罪。魏忠良对他动用了 “烙铁烫身” 之刑,滚烫的烙铁按在他的胸口,皮肤瞬间焦黑,发出 “滋啦” 的声响。陈敬疼得浑身抽搐,却仍高声喊道:“魏进忠奸贼,你构陷忠良,屠戮异己,必遭天谴!大吴的百姓不会放过你,历史也不会放过你!” 他的呐喊声传遍整个牢房,其他囚犯无不落泪,有人跟着高喊:“打倒奸贼,还我清白!” 魏忠良见状,恼羞成怒,下令加重刑罚,陈敬最终因伤势过重,死在刑讯房内,临死前,他仍死死盯着魏忠良,眼中满是仇恨。

并非所有囚犯都能坚守本心,也有一些人在酷刑面前选择了屈服。前户部员外郎孙浩,被抓捕后,起初坚决不肯承认 “谢党” 罪名,可在经历了 “竹签钉指” 之刑后,终于忍受不住疼痛,签下了 “认罪书”。他在认罪书中,按照魏党幕僚的授意,诬陷了三位与自己素有间隙的官员,称他们也是 “谢党” 成员。魏进忠得知后,大喜过望,立刻下令抓捕这三位官员,并将孙浩贬为庶民,流放至云南。孙浩虽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百官唾弃的对象,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最终在流放途中,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魏进忠的 “逼供信”,看似收获颇丰,却让诏狱内的怨气日益加深。那些屈打成招的囚犯,心中满是不甘;那些宁死不屈的囚犯,则成了其他囚犯的精神支柱。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借着核查 “谢党” 案卷的机会,多次进入诏狱,暗中观察刑讯过程,收集魏进忠酷刑逼供的证据。他在案卷中发现,许多 “认罪书” 的笔迹与囚犯日常笔迹截然不同,明显是被人逼迫仿写,便悄悄将这些案卷副本藏了起来,以备日后之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