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史料·谢渊之死考(1/2)
史料·谢渊之死考
卷首·冤狱总览
德佑一朝,漠北狼烟未靖而朝堂浊浪先起。正一品太保、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以十年铁血戍边之功,在宣府城下以三万残兵大破北元十万铁骑,拓土三百里,其“谢家军”的战旗插遍狼山诸隘,百姓呼为“边庭长城”。然这份忠勇刚正,却因屡次触怒权奸,遭镇刑司提督石崇为首的奸党精心罗织罪名,诬以“私通北元、图谋不轨”之罪,于德佑三年冬伏诛西市。此案株连朝野,上至兵部侍郎,下至民间士人,逾两百人或斩或流,诏狱之中血痕累累,百官震怖而缄口,唯有金陵百姓私相垂泪。所幸民心未泯,秦飞、刘玄等忠良暗中搜集证物,数年后终使沉冤昭雪。本注遍稽《金陵城坊录》《大吴史·奸臣传》《北司密记》及李默《悔罪录》等史料,详考构陷始末、伪证脉络与昭雪经过,辨忠奸之迹,垂千古之鉴。
德佑三年四月初七,寒雪如絮,西市刑场的木架早已被冻得硬邦邦。正一品太保谢渊身着囚服,镣铐磨得手腕渗血,却依旧脊背挺直如狼山劲松。午时三刻鼓声响起,监斩官李德全高声宣读“通敌谋逆”的圣旨,话音未落,围观百姓中便有老妇哭倒在地,怀中抱着为谢渊缝制的素色披风——那是去年冬谢渊巡边时,她亲手塞到将军马背上的。朱雀大街青石板上,纸钱与雪沫黏连如霜,孩童被父母按在怀里,却忍不住探出头哭喊“谢爷爷”;九边将士驻守的边关之上,宣府总兵摔碎酒碗,率部脱甲北向而拜,甲叶相撞之声混着寒风,如泣如诉,私语“谢公死,狼山危”。与民间悲愤相对的,是朝堂之上的死寂——前内阁辅臣刘玄免冠叩阙,额头磕得血肉模糊,泣请“陛下明察”,而阶下百官或垂首看靴,或面墙而立,竟无一人敢附议,权奸魏进忠立在帝侧,嘴角噙着一丝冷笑,足见其势焰熏天。
时人所撰《金陵城坊录·德佑轶事》载:“谢太保之死,朝野咸知其冤,贩夫走卒皆为流涕,然畏魏、石之威,莫敢发一语。”此等共识绝非空穴来风。谢渊历永熙、德佑两朝,督边十载未尝一衄,除宣府大捷外,更在永熙十七年于贺兰山击退北元小王子,救下被掳的三万边民;德佑元年主持九边军改,裁汰冗员、充盈军饷,让边军士气大振。他的忠勇之名,早已刻在百姓与将士心中——宣府城内,至今仍有“谢公井”,传为他当年亲率士兵开凿,解军民缺水之困。所谓“通敌误国”,与他一生“马革裹尸还”的行迹、“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判若云泥,稍有良知者皆不信之。
冤案主谋脉络清晰,形成“铁三角”之势:以从一品少保魏进忠为幕后主使,借帝宠掌控奏疏传递与圣意走向;镇刑司提督石崇为前台操盘手,总领伪证炮制、势力整合;诏狱署提督徐靖为行刑之刃,专司酷刑逼供与株连震慑。三者结为奸党,构陷非一时兴起,而是自德佑三年春便开始筹谋——石崇派人潜入谢府抄录笔迹,徐靖暗中梳理谢渊旧部名单,魏进忠则在帝前吹风,从伪证炮制到罪名罗织,构建起环环相扣的构陷闭环,务求一击必中,让谢渊无从辩驳。
奸党行事逻辑昭然:以私怨为引,借权柄为盾,用酷法为刃。谢渊的刚正不阿,早已成为他们贪墨营私、专权乱政的绊脚石——魏进忠想挪用边军冬衣孝敬后宫,被谢渊当众驳回;石崇贪墨边饷五十万两,谢渊三上弹章,逼得他削职留任;徐靖滥用私刑,被谢渊杖责后丢了前程。而“通敌谋逆”乃封建帝王最忌之罪,既可控其生死、毁其名节,又能借君权之威堵住言路,甚至借机清除异己,可谓一举两得。石崇曾在私信中与魏进忠言:“谢渊如眼中钉,不拔必噬主,唯以‘通敌’罪除之,方能永绝后患。”其心何其毒也。
后世史家在《大吴史·谢渊传》中多论:“谢渊之冤,实乃权力倾轧之必然。”盖因谢渊身兼太保、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三职,一手总掌全国军政与九边防务,九边总兵多为其旧部;一手持尚方剑监察百官,上至亲王下至小吏,皆可弹劾。此等“文武通掌”之权,在大吴三百年历史上极为罕见,本就易遭帝王猜忌。魏进忠辈正是窥破此点,借君心为刀,以“功高震主”“私通外敌”二事搅动帝心,终酿千古奇冤。德佑帝晚年悔悟,曾在谢渊灵前叹:“朕信奸人而杀忠良,愧对你,更愧对天下。”
构陷谢渊的核心操盘者,非身居幕后的魏进忠,而是时任镇刑司提督的石崇。镇刑司为前朝洪武皇帝设立的特务机构,统辖千余旧吏密探,专掌百官隐私与朝堂秘闻,乃旧党势力核心;石崇以从一品提督之职总领其事,更是旧党首恶。他与谢渊的积怨,始于德佑元年的边饷贪墨案——彼时石崇利用镇刑司职权,勾结宣府粮道,贪墨边军冬饷五十万两,导致三名士兵冻死于岗哨。谢渊巡边得知后,怒不可遏,亲率亲兵将石崇绑至御史台,当庭出示证据,三上弹章,若非魏进忠在帝前说情,石崇早已身首异处。虽最终仅被削职留任,石崇却对谢渊恨之入骨,私下誓言“必报此辱”,二人积怨深如沟壑。
石崇敢为构陷之首,一恃魏进忠为帝宠之盾——魏进忠掌司礼监批红权,深得德佑帝信任,可“代帝言事”;二凭镇刑司掌朝廷秘档之利——司内存有历代百官的任免记录、边军往来文书,为伪造证据提供了天然温床。德佑三年秋,石崇借魏府夜宴之机,屏退左右,向魏进忠密呈“除谢渊策”。彼时魏进忠正把玩着御赐的白玉扳指,听石崇说完“以通敌罪构陷”,抬眼瞥他:“谢渊功高,恐难服众。”石崇俯身低声:“边事乃国之根本,通敌罪名最易动圣心;谢渊久镇漠南,与漠北部落有通市往来,亦易坐实此罪。臣已查得他当年与漠北的茶马交易记录,稍作篡改便是铁证。”此策正中魏进忠下怀,当即颔首称善:“你放手去做,需帝前发声时,自有老夫。”
为固此策,石崇亲掌镇刑司旧档库钥匙,连续三日闭门梳理故纸堆。档库内寒气逼人,仅燃一盏油灯,石崇戴着棉手套,在堆积如山的文书中翻找,终于寻得谢渊在宣府作战时的“通市记录”。这份记录本是谢渊的抚边良策——彼时北元分裂为三部,谢渊为分化敌人,与其中一部达成茶马交易,以中原茶叶、丝绸换取战马与情报,最终借其力大破另外两部。石崇却故意曲解,将“交易对象为漠北亲吴部落”改为“交易对象为北元可汗庭”,又删去“换取战马支援战事”的记载,只留“茶盐若干运至漠北”的字句,单独摘录成册,密呈魏进忠,作为构陷的“根基佐证”。他在呈本上写道:“谢渊私通敌酋,以粮资敌,此乃铁证,恳请陛下圣裁。”
整合构陷力量,更是石崇的关键手笔。他以“旧党复荣”为诱饵,拉拢镇刑司文勘房主事赵安——赵安因仿造字画入狱,是石崇将其保出,对石崇感恩戴德,又精于文书摹写,石崇命他专司伪造谢渊手迹与私印。随后,石崇亲赴诏狱署见徐靖,以“报杖责之辱”为引——十年前徐靖因滥用私刑被谢渊杖责二十,革职留用,这份屈辱他记了十年。石崇递上一壶好酒,笑道:“谢渊当年让你受辱,如今我给你报仇的机会,事成之后,御史大夫之位便是你的。”徐靖当即拍案应允,主动提出“主理诏狱审讯,确保谢渊‘认罪’”。最后,石崇亲赴魏府敲定“面圣说辞”,确保帝王层面的“定性支持”。至此,构陷链条环环相扣,从伪证制作到审讯定罪,再到帝前定调,无懈可击。
尤为可鄙者,石崇全程隐身幕后,所有构陷操作皆假手赵安与徐靖执行,自身则以“镇刑司例行查案”为名掩人耳目。赵安伪造密信时,石崇只在暗中催促,从不出面;徐靖抓人株连时,石崇则向百官宣称“奉帝命清查谢党,以正朝纲”。甚至在谢渊伏诛当日,石崇还假意上奏“请从轻发落”,实则是做给百官看,营造“公正”假象。此等“借刀杀人、避祸自保”的算计,足见其心机深沉。秦飞在《北司密记》中评价石崇:“此人身为提督,不思报国,反以权谋私,构陷忠良,其心之毒,胜于蛇蝎。”
石崇的核心造假工具,是其亲信、镇刑司文勘房主事赵安。此人出身江南书香世家,却因家道中落,以仿造名家字画为生,曾因仿造米芾真迹骗得富商万两白银,事发后入狱三年。石崇任镇刑司提督时,见他造假技艺高超,将其保出,收为心腹,命他掌管司内文书勘校之事。在构陷谢渊的阴谋中,赵安成为文书伪证的直接炮制者,石崇给了他三个月时间,要求“造出谢渊通敌的密信与手令,需与真迹无异”。赵安虽技艺精湛,却深知此事关乎人命,内心挣扎数日,终在石崇“若不从,便将你旧案公之于众”的威胁下屈服。其操作看似天衣无缝,实则破绽昭然,只是彼时权奸当道,无人敢点破。
伪造“通敌密信”为首要任务。赵安奉石崇之命,从镇刑司档库中搜缴谢渊近十年的奏疏手稿、家书、军令,足足装了两大箱。他将自己关在文勘房,门窗紧锁,仅留一盏油灯,每日从清晨摹写到深夜。谢渊的字迹因常年握刀作战,指节带伤,笔力沉雄如断碑,撇捺间带着杀伐之气;而赵安自幼习文,字迹娟秀,虽能仿其字形结构,却终失其神韵。摹写半月后,赵安拿着初稿呈给石崇,石崇一眼便看出问题,怒拍桌子:“这字软塌塌的,哪有谢渊的气势?再仿!仿不像,你就去诏狱陪谢渊!”赵安吓得浑身发抖,回到房中,将谢渊的手稿铺满桌面,反复揣摩,甚至故意用石头砸伤自己的指节,模仿谢渊握笔的姿态,可写出的字依旧缺少那份铁血淬炼的苍劲之气,明眼人一辨便知。
私印造假的破绽更甚。谢渊的“谢氏忠肃”私印为早年恩师所赠,材质为和田青玉,印文为麒麟纹,因常年使用,印角有细微崩损,麟甲纹路亦因磨损而显模糊。石崇命赵安“三日刻出相同私印”,赵安寻遍金陵城的刻章匠人,却无人能精准复刻磨损痕迹。无奈之下,赵安只得自己动手,用刻刀反复打磨印角,试图做出崩损效果,却因用力过猛,将印角磨得过于光滑,与原印的自然磨损截然不同。为掩此弊,赵安将密信浸泡于浓茶水中做旧,让纸张泛黄发脆,又在印泥中掺入铁锈粉末,妄图以“年久锈蚀”蒙混过关。可他不知,谢渊的印泥为特制的朱砂印泥,色泽鲜红,而他用的普通印泥掺了铁锈后,颜色发暗,与原印痕迹对比,差异明显。这些破绽,赵安自己亦心知肚明,却在石崇的催促下,只能硬着头皮将伪证交出。
篡改边军防务档案,更是赵安的“得意之作”,却也藏着致命漏洞。他利用掌管镇刑司密档之权,将谢渊在宣府保卫战中的御敌方略原件取出——原件上详细记载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击、伏兵断后”的三步走策略,末尾还有“斩获敌首三万,俘虏敌酋五人”的战功记录。赵安用小刀轻轻刮去“坚壁清野、诱敌深击”八字,改为“弃守狼山隘口、私放北元入境”;又将战功记录整行刮去,仅留“兵退狼山”四字,硬生生将一份御敌良策歪曲为通敌罪证。为掩盖刮痕,他用米汤调和墨汁,仔细涂抹刮擦之处,可干燥后,涂抹处的纸张颜色略深,与周边形成明显差异。赵安在旁标注“原件受潮,字迹模糊,此为勘校后版本”,试图蒙混过关,却不知这份档案还有副本存于兵部,为日后翻案留下了关键线索。
赵安造假亦怀惧心,其私人手札曾记:“谢公笔迹如刀,非吾所能仿,唯盼上不察细节,下不敢言实。石提督催逼甚紧,吾若不从,必遭横祸,然此举构陷忠良,吾心难安。”这份手札被他藏于家中墙缝,后被秦飞率玄夜卫搜获,成为翻案的关键证物。而赵安最终也因知晓太多机密,成为奸党的“弃子”——在谢渊冤案初露翻案端倪时,魏进忠担心他泄露造假真相,以“私通谢党”之名命人将其灭口,尸体被抛入秦淮河,直到三日后才被渔翁发现,其状惨不忍睹。赵安的结局,虽属罪有应得,却也成为这场冤案中又一个悲剧性的注脚。
诏狱署提督徐靖,乃构陷链条中的“行刑之刃”,以心狠手辣闻名朝野。此人出身贫寒,从七品司狱一步步爬至从二品提督,全靠“狠”字诀——审讯犯人时,酷刑用尽,从不手软,因此深得魏进忠赏识。他与谢渊的仇怨,始于十年前的一桩冤案:彼时徐靖为司狱,为逼迫一名商人认罪,动用“烙铁烫身”之刑,导致商人重伤不治。时任御史大夫的谢渊得知后,怒不可遏,在朝堂上当众弹劾徐靖“草菅人命、滥用私刑”,请旨将其斩首。虽最终因魏进忠说情,徐靖仅被杖责二十,革职留用,却也丢尽颜面,这份屈辱他记了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复。石崇正是看中这一点,将他拉入构陷集团。
石崇亲赴诏狱署见徐靖时,徐靖正在审讯一名小偷,正用“夹棍”逼供,听得石崇来访,连忙迎出。石崇递上一封密信,笑道:“徐兄,十年前的仇,今日可报了。”徐靖打开密信,见是“除谢渊”的计划,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石崇又道:“谢渊下狱后,便交予你处置,只要他认罪,御史大夫之位便是你的;若他不招,便用诏狱的手段,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徐靖当即拍案应允,眼中凶光毕露:“谢渊老贼辱我十年,此仇不共戴天!诏狱乃我主场,各种酷刑早已备好,只需石提督将‘证据’送到,保管让他哭着认罪!”说罢,他领着石崇参观诏狱刑房,墙上挂满了镣铐、烙铁、雪蚕衣等刑具,地上血迹斑斑,其态之狠,令人发指。
徐靖的“执行力”体现在两途:一为酷刑逼供,二为株连震慑。谢渊下狱当日,徐靖便下令“隔绝内外,不许通传一字”,将他关入诏狱最深处的“水牢”旁牢房,潮湿阴冷,仅铺一层稻草。随后,徐靖亲自带人提审,动用诏狱最残忍的“雪蚕衣”与“纸糊脸”之刑。雪蚕衣是用浸透盐水的粗麻布制成,贴在皮肤上,待干燥后收缩,会生生撕下一层皮肉,谢渊穿上后,皮肤很快溃烂,鲜血染红了衣料,却始终咬紧牙关,骂道:“魏进忠、石崇奸贼,老夫就是死,也不会认这莫须有的罪名!”纸糊脸则是用湿纸一层层贴在脸上,直至窒息,谢渊被贴到第三层时,已呼吸困难,却依旧嘶吼着“忠君报国”。徐靖折腾了三日,谢渊虽体无完肤,却未有一字供词。徐靖无奈,只得密报魏进忠:“谢渊虽不招,然形迹已‘露’,可请陛下定其罪。”
更恶者,徐靖炮制“谢党名录”,凡与谢渊有过交集者,上至兵部侍郎、下至谢府仆役,尽皆列入,足足写了三页纸。他亲率诏狱缇骑,身着黑衣,手持铁链,在金陵城大肆搜捕。户部侍郎张毅曾与谢渊一同上朝议事,被缇骑从家中拖走,妻儿哭嚎着追赶,却被缇骑推倒在地;谢府老仆王忠,跟随谢渊三十年,只因给谢渊送过饭,便被冠上“谢党余孽”的罪名,打入大牢。南司诏狱七十二间牢房尽数塞满,白日里,刑讯之声、哀嚎之声不绝于耳;夜晚,冤魂的哭泣声在狱中回荡,附近百姓都不敢靠近。京中百官人人自危,上朝时皆不敢与刘玄、秦飞对视,生怕被划入“谢党”,竟无一人敢为谢渊发声。
徐靖的疯狂,源于对权势的极致贪婪。他深知,在魏、石集团中,唯有立下“大功”,方能站稳脚跟。谢渊伏诛后,他果以“平谢党首功”被魏进忠举荐为御史大夫,身着绯红官袍入主御史台那日,他特意绕道西市,看着谢渊曾经伏诛的地方,得意地大笑。却不知自己不过是魏进忠的“鹰犬”,待他权势渐盛,魏进忠担心他难以掌控,便开始罗织他的罪名。德佑四年春,魏进忠以“徐靖贪墨诏狱经费、私放重犯”为由,将他打入诏狱。有趣的是,审讯徐靖的,正是他当年提拔的副手,所用的酷刑,亦是他曾对谢渊用的“雪蚕衣”。徐靖最终被斩于西市,与谢渊伏诛之地仅隔百米,落得与谢渊相同的下场,真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整桩冤案中,魏进忠虽未亲自动手制作伪证、执行酷刑,却是当之无愧的“定调之人”,是奸党集团的“灵魂”。此人出身宦官,因善于揣摩圣意,深得德佑帝信任,从一名普通太监一步步升至从一品少保,掌司礼监批红之权——皇帝的奏折,需经他批红后才能下发,可谓“代帝言事”。他是连接奸党与帝王的唯一枢纽,其核心作用,便是“以君权为刃”,将构陷的“私意”转化为“君命”,为构陷提供法理依据。秦飞在《北司密记》中写道:“石崇为刀,徐靖为刃,魏进忠则执刀之人,若无他在帝前吹风,谢公之冤断不至此。”
魏进忠与谢渊的嫌隙,源于权力边界的直接冲突,且数次触及魏进忠的核心利益。第一次是德佑元年,魏进忠的外甥张承祖任漕运总督,贪墨漕粮百万石,谢渊巡查漕运时发现此事,当即上书弹劾,证据确凿,张承祖被斩于闹市,魏进忠虽未被牵连,却也颜面尽失。第二次是德佑二年,魏进忠为讨好后宫李贵妃,欲挪用九边军冬衣万件,送至贵妃宫中变卖,被谢渊当场拦下,谢渊在朝堂上直言“宦官干政乃亡国之兆,陛下不可纵容”,让魏进忠在百官面前丢尽脸面。第三次是德佑三年,谢渊上书请求裁汰冗官,其中便有魏进忠安插在各部的亲信。这三次冲突,让魏进忠对谢渊恨之入骨,却也深知谢渊功高望重,在百姓与将士中声望极高,唯有借“帝王之怒”,方能将其彻底拔除。
其核心手段为“选择性进言”。在德佑帝面前,他绝口不提谢渊宣府大捷的战功,只反复渲染“谢渊手握九边兵权,将士只知谢太保、不知陛下”的隐忧,暗扣“功高震主”之帽;又将石崇伪造的“通敌密信”与“旧档”呈于御案,声泪俱下:“此乃镇刑司密探冒死所获,证据确凿,臣若隐瞒,便是欺君之罪!”
为断绝谢渊自证之路,魏进忠密令理刑院总管李德全“拦截边军奏疏”。九边总兵得知谢渊下狱,纷纷遣亲信快马送鸣冤奏疏入京,却全被李德全的番子截获于宫门之外,奏疏堆积理刑院文书房,竟至霉变。有总兵亲赴京城递奏,反被诬以“擅离防区、意图谋逆”,打入大牢。
魏进忠的“定调”终成致命一击。当德佑帝观“密信”后仍存疑虑,言“谢渊忠勇,恐有冤情”时,他适时进言:“陛下,边事重大!若容谢渊存世,北元必以为我朝自斩臂膀,即刻挥师南下;九边将士若知主帅‘通敌’,军心必乱。此乃社稷安危之机,不可迟疑!”此言戳中德佑帝“恐边患”之心,终下旨“谢渊论死,即刻行刑”。谢渊伏诛后,魏进忠以“平叛功”加授太傅,石崇亦晋阶太子少保,奸党权势更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