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史料·谢渊之死考(2/2)
理刑院,作为直属于帝王的特务机构,在冤案中扮演了“堵喉之塞”的角色。时任理刑院总管的李德全,乃魏进忠的同乡亲信,正三品官阶,掌京城缉捕、密奏传递之权,奉魏进忠密令,全程封锁消息、拦截证物,成为构陷集团的“喉舌守门人”。
理刑院的核心职责之一,便是转呈各地密奏与军报。德佑三年十月,谢渊下狱的消息传至九边,各镇总兵如遭雷击,宣府总兵更是泣血写下《谢太保忠勇疏》,详述谢渊督边功绩与“通敌”之谬,八百里加急送京。此类奏疏按制需经李德全呈递,却全被他扣压不发。
李德全的拦截手段极为隐蔽。他对外宣称“边军奏疏涉军事机密,需会同兵部、镇刑司复核,以防北元奸细混进”,将所有鸣冤奏疏积压于文书房,既不呈递,也不退回。宣府总兵派亲卫乔装成商贩入京递疏,竟被理刑院番子识破,以“擅闯禁地”为由杖责五十,投入理刑院水牢,三日后方才放出,吓阻之意昭然。
除拦截外奏,李德全更严封京中言论。他下令“各坊巷增设番子巡查,凡私议谢太保案、为谢党张目者,即以‘扰乱民心’论罪”。谢渊伏诛当日,金陵老妇张氏持香哭拜刑场,被番子当场枷于街口老槐树下,暴晒三日,围观者无人敢劝,以此杀鸡儆猴,京中一时“路无敢言谢公者”。
李德全的所作所为,彻底切断了谢渊的昭雪之路。对德佑帝而言,其所能接触的“信息”,全是魏进忠、石崇筛选后的“罪证”;边军的呼声、民间的悲愤,全被理刑院的高墙隔绝。后世史家评:“谢渊之冤,半由奸党构陷,半由信息闭塞。若李德全稍存良知,递上一疏,冤案或有转机。”
构陷需“物证”,更需“人证”。魏进忠、石崇选中的“反水者”,是宣府副总兵李默——此人乃谢渊一手提拔的部将,宣府保卫战时,谢渊曾亲为其疗伤,按常理当以死相报,却最终沦为构陷恩人的“污点证人”,其背叛之由,皆因“利诱”与“胁迫”。
徐靖受石崇之命,亲赴宣府见李默,开门见山抛出“诱饵”:“若你指证谢渊‘逼你虚报战功、克扣军粮’,待事成之后,宣府总兵之位便是你的,朝廷再赏白银万两。”见李默迟疑,徐靖话锋一转,甩出卷宗:“这是你五年前虚报斩首数的实证,若不配合,明日便会送达御史台,届时你必身首异处。”
为让李默的指证更“可信”,石崇特意命赵安伪造“谢渊手令”,手令中明写“令李默虚报战功三千,所扣军粮解送金陵,为吾疏通关节”,与李默的“旧错”形成呼应。徐靖将手令交予李默时,恶狠狠地威胁:“朝堂对质时,你只需念出此令,过往旧账一笔勾销;若敢翻供,你的家眷已在诏狱缇骑手中。”
李默的“反水”,成为压垮谢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朝堂对质之日,他身着孝服(伪称“因谢渊逼供而丧父”),声泪俱下讲述“受谢渊胁迫十年”的过往,当庭呈上伪造手令,引得百官哗然。谢渊旧部岳谦当场怒斥“手令印鉴有误”,却被魏进忠喝止:“岳谦乃谢党余孽,其言不足信!”德佑帝见状,对谢渊的“罪证”彻底深信不疑。
李默虽如愿坐上宣府总兵之位,却终生活在愧疚与恐惧中。谢渊冤案昭雪后,他自缚入京请罪,被革职流放三千里。流放途中,他写下《悔罪录》,详述被利诱胁迫的经过,坦言“每夜梦谢公持剑问罪,冷汗透衣”。这份《悔罪录》后被收入《大吴史》,成为李默背叛与谢渊蒙冤的双重佐证,遗臭万年。
谢渊伏诛后,构陷集团并未收手,而是以“清查谢党”为名,掀起了一场株连之祸。这场灾祸的主导者是徐靖,他以那份炮制的“谢党名录”为依据,上至朝廷高官,下至民间士人,凡与谢渊有过交集者,皆遭牵连,南司诏狱一时间成了人间地狱。
户部主事陈忠是首批被株连者。他与谢渊素有诗文唱和,曾写下“边尘暗起思良将”的诗句,被徐靖歪曲为“盼北元南下,为谢渊复仇”,直接打入诏狱。刑部尚书周铁出面求情,却被魏进忠以“与谢党勾结”相威胁,最终只能沉默退避。
谢渊旧部岳谦的遭遇最为惨烈。他时任宣府千户,深知谢渊的冤屈,拒绝配合李默作伪证,被押解回京后,徐靖亲自在诏狱刑房审讯。“雪蚕衣”“纸糊脸”等酷刑轮番上阵,岳谦几度昏死,却始终不肯屈招,临终前嘶吼的“谢大人”三字,成为诏狱中最悲壮的回响。
除了官员,民间士人也未能幸免。金陵文人吴敬因写下“朱雀街寒埋忠骨”的诗句,被徐靖的番子抓捕,以“诽谤朝政”为由流放;谢府的老仆、曾为谢渊诊病的医官,都被冠以“谢党余孽”的罪名,或斩或流,无一幸免。
这场株连之祸的本质,是构陷集团为巩固权势而进行的恐怖统治。他们试图通过血腥的震慑,让百官与百姓彻底臣服,不再敢提及谢渊的冤屈。但事与愿违,越残暴的压迫,越能激发人们对忠良的同情,谢渊的英名,反而在血色中愈发清晰。
谢渊冤案的发生,表面看是私怨的爆发,实则是权臣集团生存逻辑的必然结果。在魏进忠、石崇等人眼中,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追求,而谢渊的存在,恰恰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力根基与既得利益,因此必须除之而后快。
谢渊的权力构成了直接威胁。他身兼太保、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三职,一手总掌全国军政与九边防务,一手持尚方剑监察百官,这种“文武通掌”的权势,在大吴历史上极为罕见。对魏进忠等人而言,谢渊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因他们的贪墨与专权而落下。
谢渊的刚正不阿则断绝了妥协的可能。与其他官员不同,谢渊从不参与党争,也不接受权臣的拉拢,他的眼中只有“国法”与“民心”。魏进忠曾试图以重金贿赂谢渊,被他当众拒绝;石崇想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也遭严词驳回。这种“油盐不进”的性格,让权臣们意识到,无法拉拢,便只能铲除。
选择“通敌谋逆”作为罪名,也体现了权臣集团的生存智慧。在封建王朝,“谋逆”是帝王最忌惮的罪名,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同时,谢渊长期在边地任职,与漠北部落有过接触,这为“通敌”罪名的伪造提供了“合理性”,更容易取信于帝王。
从本质上看,谢渊冤案是权力失衡的产物。当权臣集团掌控了特务机构(镇刑司、理刑院、诏狱),又能影响帝王的决策时,忠良的命运便已注定。这场冤案,不仅是谢渊个人的悲剧,更是大吴王朝政治腐败的缩影。
德佑四年春,徐靖伏诛,谢渊冤案迎来第一次转机。秦飞、刘玄等人呈上石崇、李默等人的罪证,谢渊的“通敌”罪名被正式推翻,德佑帝下旨追复谢渊官职,追谥“忠肃”,厚葬于忠烈祠,其子承袭爵位,朝野上下无不称快。
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谢渊冤案的全貌逐渐清晰。石崇亲信的造假手札、李默的《悔罪录》、镇刑司的旧档残片,都证实了魏进忠、石崇等人构陷的全过程。后世史家在编纂《大吴史》时,特意为谢渊立传,详细记载其战功与冤屈,将魏进忠、石崇等人列入“奸臣传”,以示褒贬。
这场冤案留下的警示极为深刻。它揭示了特务机构失控的危害——当镇刑司、理刑院等机构成为权臣的工具,法律便会沦为屠刀,忠良便会惨遭迫害;它也警示帝王,偏听偏信的危害——德佑帝若能及时察觉奏疏被拦截的异常,若能亲自核查谢渊的“罪证”,冤案或许便能避免。
谢渊的英名并未因冤屈而黯淡。忠烈祠内,前来祭拜的百姓与官员络绎不绝,他的“坚壁清野”之策被写入边军兵法,他的刚正事迹被编成话本在民间流传。“谢忠肃”的名号,成为大吴百姓心中“忠良”的代名词,跨越千年而不朽。
卷尾·史鉴
谢渊之冤,非一人之祸,实乃权奸乱政、君心偏听之弊。石崇以镇刑司之权,造伪证、罗罪名,魏进忠以帝宠为盾,蔽圣听、塞言路,徐靖以诏狱为刃,施酷法、行株连,三者勾结,遂成此冤。然秦飞冒死持证,刘玄犯颜直谏,周显守节不移,终使沉冤得雪,可见忠良之气,虽遇阴霾而不泯。
《大吴史》载,谢渊墓前“四时祭不绝,百姓过必拜”,其“坚壁清野”之策,至今仍为边军所循。盖因民心所系,不在高位,而在公心;青史所铭,不在权势,而在忠节。石崇、魏进忠之流,虽曾权倾一时,终落得身诛名裂、遗臭万年;谢渊虽蒙冤而死,却以忠魂照史,千古流芳。此正应“善恶终有报,青史自分明”之理,可为万世之鉴。
正如后世诗人所咏:“忠魂曾陷雪霜寒,佞骨今焚烈焰残。丹诏一颁冤雾散,青碑重勒美名传。”谢渊冤案的昭雪,不仅是对忠良的告慰,更是对后世的告诫——民心在忠良,权柄不可滥,唯有坚守清明,方能长治久安。这,便是谢渊之死留给大吴王朝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