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持重守中(1/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又过了几年,上官乃大年事已高,精神虽仍矍铄,身体却大不如前。长子守业因政绩卓着,品性端方,已升任礼部侍郎,成为了朝中新一代的清流领袖。次子也在地方历练后,调回京城任职。孙辈们更是聪颖好学,承欢膝下。
上官乃大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着书立说,将自己一生为官、处世、治学的心得记录下来,尤其是对兵事、吏治的见解,希望能对后人有所裨益。他时常召集孙儿们,给他们讲述历史典故、为人道理,却很少提及自己当年的权势与荣耀。
他深知,真正的传承,不是官位与财富,而是风骨与智慧。
这一日,上官守业休沐归家省亲(上官乃大晚年因思念故土,已搬回祖籍老宅居住),父子二人在书房长谈。
守业谈及朝中近来关于是否对北方用兵的争议,面露忧色:“主战者以为可一劳永逸,主和者以为当休养生息。双方争执不下,陛下亦难以决断。”
上官乃大静静听完,沉吟片刻,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年我在兵部,亦曾面临类似抉择。切记,无论战和,首要在于‘审势’。审国力之强弱,察民心之向背,度敌我之虚实。不可因一时意气而轻启战端,亦不可因苟安之念而忘战备。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为相者,统筹全局,权衡利弊。你要做的,不是急于站队,而是将各种利害关系梳理清楚,呈报陛下,助其圣裁。”
他顿了顿,看着已能独当一面的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守业,你如今身居要职,一言一行关乎甚大。需牢记,‘持重守中’并非圆滑骑墙,而是以国家社稷、百姓福祉为根本准绳。不依附于任何党派,只忠于事实与律法。如此,方能立得稳,行得远。”
上官守业肃然受教:“父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
看着儿子沉稳的模样,上官乃大知道,上官家的门风与信念,已然有了最好的传承。
隆冬时节,上官乃大病了一场。虽经名医诊治,病情得以控制,但所有人都知道,老侯爷的大限,恐怕不远了。
病榻前,儿孙环绕,苏婉清更是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汤药。
这一日,精神稍好,上官乃大让苏婉清扶他坐起,靠在榻上。窗外,雪花纷飞,将庭院妆点得一片素洁。
他拉着苏婉清的手,目光扫过床前的儿女孙辈,最后落在妻子已然布满皱纹却依旧温婉的脸上。
“婉清,”他的声音有些微弱,却异常清晰,“这一生,我年少时求功名,中年时历风波,晚年得你相伴,享此天伦,更有幸在归隐后,仍能略尽绵力,匡扶一回正义……可谓起落皆尝,五味俱全体,再无遗憾了。”
苏婉清眼中含泪,却带着笑,轻轻回握他的手:“能与夫君相伴此生,见证这许多,妾身亦觉圆满。”
上官乃大笑了笑,目光变得有些悠远,仿佛穿透了飞舞的雪花,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那个从寒门走出,满怀憧憬与抱负的年轻学子,看到了金銮殿上的慷慨陈词,看到了边关地图前的运筹帷幄,看到了朝堂风波中的如履薄冰,也看到了靖园之中,与妻子并肩看晚霞的静谧时光。
权力、名声、财富,如同窗外的雪,来时纷纷扬扬,终将消融于无形。而这一路走来,所坚守的道义,所收获的温情,所培育的栋梁,才是真正不朽的基业。
他的嘴角噙着一抹安详而满足的笑意,缓缓闭上了眼睛。
室内一片寂静,唯有窗外雪落无声。
上官乃大,这位始于微末、官至尚书、晋位侯爵、最终归隐林下的传奇人物,在人间这第二场更为复杂幽微的“历险”———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中见风骨———之后,终于走完了他充实而圆满的一生。
他的故事,没有星海征途,没有异能种田,只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宦海浮沉,儿女情长,以及一份贯穿始终的、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与对内心道义的持守。这烟火人间,他活得淋漓尽致,爱得深沉内敛,奋斗得无愧于心,最终,也安然归于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
传奇落幕,余韵悠长。
上官乃大的葬礼极尽哀荣。新帝特遣使臣致祭,赐谥号“文正”,这是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赞誉。京中故旧、地方官员、乃至受过其恩惠的百姓,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灵堂之上,“持重守中”、“国之柱石”的挽联高悬,诉说着其一生的功业与风骨。
上官守业作为长子,强忍悲痛,主持大局,一切丧仪井然有序,庄重肃穆,无人不赞其孝悌与干练。然而,当喧嚣散尽,宾客离去,偌大的祖宅只剩下上官一家核心成员时,那份失去擎天巨柱的空寂与沉重才真正压上每个人的心头。
守业跪在父亲灵位前,久久不语。父亲最后的教诲言犹在耳,“持重守中”、“忠于事实与律法”。可如今,他肩上的担子远比昔日更重。他不仅是礼部侍郎,更是上官家的新任家主,是弟妹的依靠,是子侄的楷模。父亲留下的不仅是清名与爵位,更是一种无形的期望与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