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上官乃大修仙传 > 第321章 上官乃大人间历事

第321章 上官乃大人间历事(2/2)

目录

他深知,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他秉承着“持重守中”的原则,既不明确倒向任何一方,也在关键时刻,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量,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使他看似两边不讨好,却也因为手握实权且不轻易站队,暂时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一日,革新派抛出重磅奏折,弹劾首辅结党营私、贪墨军饷,证据看似确凿。朝堂之上,风云骤起。首辅一党激烈反扑,指责革新派“动摇国本”。年轻气盛的新帝倾向于革新派,意图借此机会扳倒首辅。

压力来到了上官乃大这边。兵部是军饷流转的关键环节,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深夜,书房内灯烛明亮。上官乃大反复翻阅着双方提供的证据,眉头紧锁。苏婉清端着一碗参汤走进,轻轻放在案头。

“夫君,可是为了朝堂之事烦忧?”她轻声问道。

上官乃大揉了揉眉心,叹道:“首辅确有贪墨,但数额未必如弹劾所言那般巨大,其中不乏政敌构陷。革新派急于求成,若此时扳倒首辅,其门下势力反弹,恐引发朝局剧烈动荡,于边防、于民生皆非幸事。”

苏婉清静默片刻,道:“妾身不通政事,但知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至关重要。夫君既掌兵部,所思所虑,当以社稷安稳、兵民福祉为先。个人得失,党派之争,与之相比,皆为末节。”

上官乃大闻言,浑身一震。他看着妻子平静的面容,心中豁然开朗。是啊,他纠结于派系倾轧,却差点忘了自己为官的初衷。无论是保守还是革新,若不利于国家稳定,便不可取。

次日朝会,当新帝询问上官乃大意见时,他出列躬身,朗声道:“陛下,首辅之事,证据确凿部分,应按律查处,以正纲纪。然,边关不稳,军心为重。臣建议,此事当由三司会审,详查细究,不枉不纵。在此期间,首辅可暂卸部分职权,由陛下指定重臣暂代,以确保政务畅通,军务无虞。待案情查明,再行定夺。”

这一番话,既承认了首辅的问题,支持了查办,又避免了立刻将其扳倒可能引发的混乱,提出了稳妥的过渡方案。既维护了法纪,又顾全了大局。

新帝沉吟良久,最终采纳了上官乃大的建议。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风波,暂时被压制下去。上官乃大以其冷静与智慧,赢得了新帝更深的倚重,也让朝中各方势力看到了他并非墙头草,而是有其原则和底线的重臣。

经此一事,上官乃大更觉宦海凶险,如履薄冰。他年岁渐长,长子守业已崭露头角,考取功名,入了翰林院;次子虽年幼,却也聪慧好学。他心中退意渐生。

此后数年,他逐步培养提拔可靠的部下,将兵部事务一点点交卸出去。他不再热衷于争夺权力核心,反而将更多精力放在编修兵书、整顿武备、提携后进上。他深知,一个健康的官僚体系,远比个人的权位更重要。

又过了五年,上官乃大已年近花甲。他连续上了三道乞骸骨的奏折,言辞恳切,以年老体衰、难当重任为由,请求致仕。

新帝再三挽留不成,感念其多年功绩,最终准奏。特加封太子太保衔,赏赐倍于常例,准其保留侯爵禄位,荣归故里。

离京那日,前来送行的同僚、门生、故旧络绎不绝,排出数里之长。上官乃大与苏婉清乘坐马车,缓缓驶出生活了数十年的京城。他没有回头,心中一片平静。

权力、地位、荣耀,他曾经拥有过,如今安然放下。他带走的,是满身的阅历,是一世的清名,是贤惠的妻子,是成才的儿女。这人间烟火,升官发财,娶妻生子的道路,他走得也算圆满。

上官乃大并未回归祖籍,而是在江南一处山明水秀之地,购置了一座庄园,取名“靖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遍植花木,清幽雅致。

他与苏婉清在此安居,每日里或品茗对弈,或赏花观鱼,或教导孙儿孙女读书识字。偶尔有故友来访,便煮酒论道,回忆往昔峥嵘,笑谈世间风云。

长子守业在朝为官,谨守家训,清廉自持,官声颇佳。次子亦科举入仕,外放为官,造福一方。女儿静姝嫁与一江南书香门第,夫妻和睦。

上官乃大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他时常想起这一生的起伏,从寒门学子到朝堂重臣,从丧妻之痛到续弦之幸,从权力巅峰到林下隐居。他失去了最初的挚爱,却也拥有了相濡以沫的伴侣;他经历了官场的黑暗,却也守护了内心的准则与家国的部分安稳。

这一日,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上官乃大与苏婉清并肩坐在园中的亭子里,看着孙儿们在草地上嬉戏。

“婉清,”上官乃大握着妻子已有些粗糙的手,轻声道,“这一生,起起落落,能有今日,我心足矣。”

苏婉清侧头看他,眼中带着温柔的笑意:“夫君历经风雨,初心未改,方能得此圆满。妾身能伴君左右,亦是幸事。”

上官乃大笑了笑,目光望向天边绚烂的晚霞,仿佛透过那光芒,看到了很久以前,那个在书斋中苦读,梦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年轻自己。

尘缘如潮,起落有时。他在这人间,真切地活过,爱过,奋斗过,也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这万丈红尘中的功名利禄、儿女情长,他一一品尝,最终化作这靖园之中,一抹平静而满足的微笑。

他的传奇,不在星海,就在这人间烟火处,悄然不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