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论功行赏无可封,帝师之名始流传(1/2)
北境平定,内患尽除。
大夏王朝,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期。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
朝堂之上,那场,因为,两位成年皇子,双双失势,而留下的,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被重新填补。
而,如何,封赏,那个,亲手缔造了这一切的,少年功臣。
也成了,摆在景泰帝面前,一个,甜蜜而又,棘手的问题。
早朝。
大庆殿内,气氛,不再像之前那般,剑拔弩张。
严党与雍王党的倒台,让整个朝堂,都为之一清。
剩下的,大多,都是,以李默、王阳明为首的,务实派官员。
以及,一些,立场中立的,技术官僚。
今日的议题,只有一个。
论功,行赏。
吏部尚书王阳明,手持象牙笏板,第一个,出列。
“启禀陛下。”
“陈平安陈大人,以钦差之身,巡视北境。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北平王之乱。”
“又,于雁门关外,设下绝杀之局。以,微末代价,全歼瓦剌十万铁骑,生擒其主。”
“此等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臣,以为,当,不吝赏赐,以彰其功,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兵部尚书周培公,也随即出列。
他,这个,一向,与文官不太对付的,老将军。
此刻,脸上,却满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王尚书所言,极是。”
“陈大人,不仅,为我大夏,扫平了,百年边患。”
“更,为我北境将士,带来了,新的战法,新的希望。”
“此等,文武全才,亘古罕见。”
“若,赏赐不公,恐,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两位,一文一武的,朝堂重臣,同时,为陈平安,请功。
其分量,可想而知。
景泰帝,坐在龙椅之上,脸上,带着笑意。
“众爱卿,言之有理。”
“那,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赏赐?”
这,便将皮球,踢了回来。
王阳明,与李默,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为难。
如何赏赐?
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陈平安,如今,已是,从一品的太子太保衔,加,从四品的通议大夫。
官阶,已是,人臣之极。
再往上,便是,三公。
可,他,年仅十六岁。
若,此刻,便位列三公,未免,太过,骇人听闻。
也,会将他,彻底,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那,封爵?
“陛下。”内阁大学士李默,沉吟片刻,出列说道。
“陈大人,有此不世之功,足以,封侯拜相。”
“臣,提议,可,册封陈大人为,‘安国侯’,食邑万户,以彰其功。”
封侯。
这,已经是,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然而,景泰帝,却似乎,并不满意。
他,摇了摇头。
一个侯爵之位,如何,能匹配,平安,那定国安邦之功。
他,心中,想要的,更多。
就在,大殿之内,众人,议论纷纷,难以定夺之时。
那个,作为事件中心的少年,却,缓缓地,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他,依旧,是一袭青衫,神情,淡然。
仿佛,众人讨论的,不是他,而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
他,对着景泰帝,躬身一拜。
“陛下。”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臣,以为,此次北境之功,非臣一人之力。”
“乃是,陛下,天威浩荡,将士用命,三军同心之果。”
“臣,不敢,居功。”
他,竟然,在请辞功劳。
满朝文武,皆是,一愣。
景泰帝,也有些意外。
“爱卿,此言,差矣。”
“赏罚分明,乃是,立国之本。你有功,朕,便不能不赏。”
陈平安,抬起头。
“陛下,若,定要赏赐。”
“那,臣,恳请陛下,答应臣,一个请求。”
“哦?”景泰帝,来了兴趣,“你说。”
“臣,恳请陛下,准许臣,辞去,‘考成司主事’,‘户部行走’等,一切,具体差事。”
此言一出,更是,满堂皆惊。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他。
那,可是,如今,大夏朝堂,最炙手可热的,权力中枢。
是,无数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位置。
他,竟然,要,主动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