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论功行赏无可封,帝师之名始流传(2/2)
“为何?”景泰帝,也有些,不解。
“回陛下。”陈平安,从容回答。
“考成法,已步入正轨。一体纳粮,也已,有了章程。”
“后续之事,只需,按部就班,便可。”
“朝中,有李阁老,王尚书等,国之栋梁,足以,主持大局。”
“臣,才疏学浅,不敢,再,窃居高位。”
他,顿了顿,又说道:“而且,臣,近日,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说来听听。”
“陛下,后宫喜得皇子,乃是,国之大幸。”
“但,国本之固,在于,教化。”
“储君之贤,在于,启蒙。”
“臣,以为。与其,在朝堂之上,处理,繁杂的政务。不如,静下心来,为,新生的皇子,以及,未来,可能诞生的诸位皇子,编撰一套,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成为一代明君的,启蒙教材。”
“臣,只愿,保留,翰林院侍讲学士一职。”
“做一名,安静的,教书先生。”
“为我大夏,培养,未来的,希望。”
一番话,说得,是何等的,清高。
何等的,淡泊名利。
他,在,自己功劳最大,权势最盛之时,选择了,激流勇退。
放弃了,所有,唾手可得的,权力。
只,为了,去当一个,看似,毫无实权的,教书先生。
这份,胸襟。
这份,气度。
让在场所有,自诩为“清流”的官员,都感到,自惭形秽。
大殿之上,李默,王阳明,看着陈平安,眼中,是,无尽的赞叹。
他们,知道,陈平安,此举,是何等的,高明。
以退为进。
他,放弃了,那些,具体的,会得罪无数人的差事。
却,选择了一个,可以,直接影响,未来所有皇子,影响,未来国本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龙椅之上,景泰帝,看着下方,那个,平静的少年。
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如何,会看不出,陈平安的,真实用意。
他,也知道,这,是陈平安,在向他,表露心迹。
表明,他,绝无,成为权臣的野心。
表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这个国家,更好的未来。
一个,如此,有才华,有手段,却又,如此,懂分寸,知进退的臣子。
夫复何求。
“好。”
景泰帝,站起身。
他,亲自,走下御阶。
来到,陈平安的面前。
“朕,准了你所有的请求。”
他,看着陈平安,一字一句地说道:“官职,差事,朕,可以,不给你。”
“但,朕,要给你,一个,名分。”
“一个,足以,匹配你,今日之功,与,未来之责的,名分。”
他,转过身,面向满朝文武。
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的语气,宣布道:
“传朕旨意。”
“自今日起,陈平安,便是我大夏,所有皇子的,老师。”
“朕,赐其,‘帝师’之号。”
“其位,在三公之上。”
“其言,如朕亲临。”
“见官,大一级。”
“入朝,可,不拜。”
“上殿,可,带剑。”
一道道,石破天惊的旨意,从景泰帝的口中,发出。
整个大庆殿,鸦雀无声。
所有的大臣,都,被皇帝这,史无前例的恩宠,给,彻底惊呆了。
帝师。
位在三公之上。
言如皇帝亲临。
这,已经,不是臣子了。
这,几乎,是,与皇帝,并肩而立的,存在。
陈平安,也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皇帝,会给他,如此,一个,尊贵到,无以复加的,名号。
他,正要,开口推辞。
景泰帝,却摆了摆手。
“不必多言。”
“这是,你,应得的。”
“也是,朕,心甘情愿,给你的。”
他,看着陈平安,眼中,是,全然的,信任。
陈平安,看着皇帝,那不容置疑的眼神。
最终,深深地,躬身一拜。
“臣,领旨。”
从这一日起。
陈平安,这个名字,便与,一个,全新的称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帝师。
一个,足以,让整个大夏王朝,都为之,仰望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