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3章 光羽蝶·星辉星

第3章 光羽蝶·星辉星(2/2)

目录

林溪恍然大悟,她拿出光频记录仪,调出M27暗夜草原的光频数据:“所以,问题不仅是星光被掩盖,更重要的是环境光的波长不符合要求,导致光羽蝶的‘光信号交流’彻底中断。”

“没错。”星语族族长点头,“没有了精准的光信号,它们无法识别同类,自然无法交配繁殖。这是光羽蝶种群衰退的核心原因。”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模拟出红光星辉?”叶云天急切地问,这是他们此行的关键目的。

“关键在于两点:纯净的650纳米红光,以及无干扰的环境。”星语族族长带领众人朝着草原深处走去,穿过一片金辉蝶飞舞的区域,来到一座半地下的建筑前。这座建筑的外墙由透明的晶体构成,能反射红光,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是我们的‘光频实验室’,专门研究星辉的特性和生物的光感机制。”族长推开晶体门,带领众人走进实验室。实验室中央,一台巨大的仪器正在发出柔和的红光,与天空中的星辉别无二致。仪器的主体是一个球形的光源,周围环绕着多层晶体滤镜,底部连接着复杂的线路和显示屏。

“这是我们研发的‘星辉模拟器’,能过滤掉其他波长的光线,只发出纯净的650纳米红光。”星语族的一位科学家上前,操作着仪器的控制面板,屏幕上显示出光线的波长、强度、纯度等数据,“它的核心是一块由星辉星特有的硅晶体制成的滤光片,这种晶体能精准筛选出650纳米的红光,过滤掉99.9%的杂光,再通过特制的LED光源发射出去,模拟星辉的照射效果。”

科学家调整了仪器的参数,红光的强度从120x逐渐降低到80x,又升高到150x:“光羽蝶的求偶对红光强度也有要求,最佳范围是100-130x,低于80x会影响光纹的清晰度,高于150x则会刺激它们的视觉系统,导致行为异常。”

“仅仅有模拟灯不够,你们必须阻挡外界的白光干扰。”星语族族长拿出一张三维设计图,通过全息投影展示给众人,“你们需要在M27的暗夜草原,选择一块远离工业城的区域,用高密度的遮光材料,建造一圈高二十米的围墙,将光羽蝶的栖息地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星光保护区’。这样,模拟灯的红光才能发挥作用,光羽蝶才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求偶。”

设计图上,保护区的结构清晰可见:围墙采用双层结构,外层是高密度碳纤维遮光材料,能阻挡99%的外界光线;内层是吸光涂层,避免光线反射造成二次干扰;围墙顶部呈弧形,能有效阻挡来自空中的灯光照射;保护区内还需要设置通风口和水源,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确保方案可行,星语族不仅提供了硅晶体滤光片的制作配方——这种晶体需要用星辉星的硅矿和特定的稀土元素高温熔炼而成,还派了两名顶尖的光学工程师——星泽和星玥,跟随团队返回M27,全程指导设备研发和隔离带建设。此外,他们还赠送了一台便携式光频检测仪,能实时监测红光的波长、强度和纯度,确保与星辉星的红光一致。

“光羽蝶是宇宙的瑰宝,它们的存在,是星光与生命的共鸣。”星语族族长看着窗外飞舞的金辉蝶,语气带着一丝温柔,“我们愿意帮助你们,让这种美丽的生物在M27继续繁衍生息。”

接下来的十天,团队在星辉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学习了“星辉模拟器”的制造技术、硅晶体滤光片的熔炼工艺,以及光羽蝶的繁殖习性。星语族的科学家们还特意录制了金辉蝶的求偶光纹,作为参考资料,方便团队在M27观察光羽蝶的求偶行为。

十天后,“云月号”飞船满载着硅晶体原料、技术资料和星语族工程师,缓缓驶离了星辉星,朝着M27星球的方向返航。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次,他们肩负着拯救一个物种的使命,不容有失。

第三节:星光重燃:翅膀的舞会

“云月号”返回M27后,直接降落在暗夜草原边缘的临时空港。叶云天团队没有丝毫停留,立刻与联盟派出的工程队汇合,展开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

修复的第一步,是选址和建设“光污染隔离带”。经过反复勘测,团队最终选择了暗夜草原东北部的一片区域——这里距离工业城最远,光污染相对较轻,且有天然的河流作为水源,适合光羽蝶栖息。这片区域的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足够容纳光羽蝶的种群繁殖和扩散。

按照星语族的设计图,工程队开始建设隔离带。他们选用了联盟最新研发的“暗盾-Ⅶ型”高密度碳纤维遮光材料,这种材料的遮光率达到99.2%,能有效阻挡外界的灯光和日光,且强度高、耐腐蚀、重量轻,适合长期暴露在户外。

施工团队动用了20台大型工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自动挖掘地基、搭建框架、铺设材料,效率极高。围墙的地基深度达到了5米,确保不会被风雨侵蚀或动物破坏;围墙主体高20米,采用双层结构,外层铺设遮光材料,内层涂覆吸光涂层,涂层能吸收95%的反射光,避免光线在保护区内散射;围墙顶部呈弧形,弧度为120°,能有效阻挡来自空中的灯光照射,同时不影响雨水排泄。

为了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团队在围墙的底部设置了通风口,通风口内安装了小型的空气净化装置,能过滤掉工业废气;在保护区的边缘挖掘了一条环形水渠,引入附近的河水,为光羽蝶和其他生物提供水源;水渠周围种植了光羽蝶幼虫爱吃的“星叶草”,这种植物是光羽蝶的主要食物来源,之前因为光污染已经大量减少,团队特意从联盟的种子库中调取了种子,进行人工培育后移栽。

隔离带的建设持续了整整两个月,当最后一段围墙铺设完成,一道周长50公里、高20米的“光盾”终于将保护区与外界的光污染隔离开来。站在围墙外,能清晰地感受到内外的光线差异:墙外是淡橙色的光雾,墙内则一片漆黑,只有星光微弱的照射,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

修复的第二步,是研发和安装“星辉模拟灯”。在星语族工程师星泽和星玥的指导下,团队的技术人员在临时实验室里,开始了硅晶体滤光片的熔炼。他们按照星语族提供的配方,将星辉星的硅矿与M27本土的稀土元素混合,放入高温熔炉中,加热到2500℃,持续熔炼72小时,最终得到了纯净的硅晶体。

将硅晶体切割、打磨成直径10厘米的圆形滤光片后,技术人员将其与高效LED光源结合,组装成“星辉模拟灯”。这种模拟灯的外壳采用防水、防腐蚀的合金材料,能适应草原的恶劣环境;光源的功率经过精确计算,确保照射范围达到50米,光线强度稳定在120x;滤光片能精准筛选出650纳米的红光,波长误差不超过0.5纳米,纯度达到99.8%,与星辉星的红光几乎没有差别。

经过上百次的调试和测试,第一批100盏星辉模拟灯成功下线。团队用无人机将这些模拟灯运送到保护区内,按照每隔50米一盏的密度,均匀地安装在预先搭建好的灯杆上。灯杆高5米,采用可调节高度的设计,方便后续维护和调整;灯头可以360°旋转,确保光线能均匀地覆盖整个保护区。

整个保护区内,总共安装了2000盏星辉模拟灯,形成了一个均匀的红光照射网络。安装完成后,林溪用星语族赠送的光频检测仪进行全面测试,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的红光强度稳定在115-125x之间,波长精准锁定在650纳米,纯度达到99.7%,完全符合光羽蝶的求偶需求。

一切准备就绪时,恰逢光羽蝶的繁殖季——每年的春末,是光羽蝶交配产卵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温度和湿度都最适宜。

夜幕降临,叶云天和团队成员们登上了保护区内的观测塔。观测塔高30米,顶部安装了多台高倍摄像机和光频记录仪,能实时监测光羽蝶的行为。林溪按下了星辉模拟灯的启动按钮,瞬间,2000盏模拟灯同时亮起,柔和的红光倾泻而下,将整个保护区内的草原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如同复制了星辉星的夜晚。

起初,保护区内一片安静,只有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但仅仅过了十分钟,一只光羽蝶从枯草中振翅飞起,它的翅膀在红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淡淡的红光,显得格外醒目。它在空中盘旋了两圈,似乎在适应这熟悉又陌生的光环境,翅膀振动的节奏逐渐稳定下来。

很快,更多的光羽蝶从草丛中、树洞里飞了出来,它们三三两两地在空中盘旋,翅膀上的鳞粉在红光中逐渐恢复了光泽。有一只雄蝶率先调整了翅膀振动的节奏,每秒13次的振动频率,让它翅膀上的鳞粉反射出一串连续的光点,如同闪烁的信号灯——那是它的“身份密码”。

几秒钟后,一只雌蝶被这道光纹吸引,朝着雄蝶飞去。它的飞行轨迹不再杂乱,而是朝着光纹的方向直线前进,翅膀微微颤动,仿佛在回应。双蝶相遇的瞬间,它们的翅膀同时放慢了振动节奏,光纹同步闪烁,如同一场无声的对话。随后,它们结伴飞舞,翅膀的光纹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连贯的光带,在红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越来越多的光羽蝶加入进来。雄蝶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光纹,有的是间断的光带,有的是旋转的光斑,有的甚至能组成简单的三角形或圆形;雌蝶们在红光中穿梭,复眼快速捕捉着这些光纹,精准地找到同类。整个保护区内的草原上空,布满了飞舞的光羽蝶,它们的翅膀振动着,红光闪烁,如同无数颗流动的红星,形成了一场盛大的“翅膀闪光舞”。

这是五年来,暗夜草原第一次重现如此壮观的景象。观测塔上的团队成员们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满是激动和欣慰,小陈举着摄像机,不停地拍摄着这珍贵的画面,泪水不自觉地模糊了视线:“它们成功了,它们找到同类了!”

林溪盯着光频记录仪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光羽蝶的光纹数据:“每一只雄蝶的光纹都不同,频率在12-15Hz之间,完全符合星辉星金辉蝶的求偶特征。雌蝶的光感细胞被激活了,它们能精准识别这些光纹。”

繁殖季持续了一个月,期间,星辉模拟灯每晚都会准时亮起,从黄昏持续到黎明,为光羽蝶提供稳定的求偶环境。团队成员们轮流在观测塔上值守,记录着光羽蝶的行为:它们会在红光中聚集、飞舞、交配,然后潜入草丛中产卵。

有一次,观测塔的摄像机捕捉到了一幕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只翅膀鳞粉脱落较多的老年雄蝶,努力地振动翅膀,发出微弱的光纹,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吸引到一只雌蝶。双蝶结伴飞舞了很久,最终在一片星叶草旁停下,完成了交配。这只老年雄蝶已经接近寿命上限,这可能是它最后的繁殖机会。

一个月后,繁殖季结束,光羽蝶们纷纷潜入草丛,开始产卵。它们将卵产在星叶草的叶片背面,每片叶子上通常有3-5枚卵,卵呈淡红色,表面有一层微光,如同细小的红星。

接下来的半年,团队一直监测着保护区内的情况。他们发现,星叶草的叶片上布满了光羽蝶的卵,这些卵在红光的照射下,孵化速度明显加快。半个月后,无数条浅绿色的幼虫爬了出来,它们以星叶草的叶片为食,生长速度极快,每隔三天就会蜕皮一次。

幼虫生长到一个月后,开始结蛹。蛹呈淡褐色,表面有细小的鳞粉,附着在草茎上,很难被发现。又过了半个月,蛹开始破裂,新生的幼蝶从蛹中钻出,它们的翅膀还很柔软,需要在阳光下晾晒几个小时才能变硬。新生幼蝶的翅膀鳞粉更加鲜亮,在红光中反射出璀璨的光芒,比成年蝶更加耀眼。

半年后,当星辉模拟灯再次亮起时,保护区内的光羽蝶数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外探测器的统计数据显示,光羽蝶的种群数量从128只增长到了386只,整整翻了三倍。新孵化的258只幼蝶已经长大,它们与成年蝶一起,在红光中飞舞、求偶,延续着这场跨越千万年的“星光舞会”。

更令人欣喜的是,隔离带的建设不仅保护了光羽蝶,还带动了周边生态的恢复。草原上的其他夜行生物,如夜光虫、星蛾、草原跳鼠等,也纷纷聚集到保护区附近,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夜行生态系统。夜光虫在草叶上发出微弱的蓝光,与光羽蝶的红光交织,形成了红蓝相间的奇妙景象;星蛾围绕着星辉模拟灯飞舞,成为了光羽蝶的“邻居”。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光污染的危害,在团队的建议下,出台了《暗夜草原光污染管控条例》,在隔离带外围划定了100平方公里的“光污染管控区”,限制工业灯光和霓虹灯的亮度,要求工厂安装遮光装置,车辆在夜间行驶时关闭远光灯。经过半年的治理,暗夜草原的夜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纯净,抬头望去,已经能看到点点星光。

叶云天站在观测塔上,望着保护区内漫天飞舞的光羽蝶,心中感慨万千。从镜湖的晶鳞鱼,到绿冠森林的树语兽,再到如今的光羽蝶,每一次拯救都离不开星际文明的帮助,也离不开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林溪和星语族工程师星泽:“星泽先生,感谢你们的帮助,光羽蝶的种群已经稳定恢复。”

星泽微笑着点头,目光望向红光中的光羽蝶:“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星光的馈赠。模拟灯的硅晶体滤光片能使用十年,十年后,只需要更换滤光片即可。相信随着周边光污染的持续改善,未来不用模拟灯,它们也能在自然星光下求偶繁殖。”

“没错。”林溪补充道,“我们监测到,管控区内的光污染指数已经下降到15.3,虽然还高于安全阈值,但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假以时日,暗夜草原一定能重现当年的星光盛景。”

叶云天点点头,目光望向遥远的星空。下一个目标是熔核星,那里的岩心虫因为极地冰川融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他拿起对讲机,对着团队说道:“通知联盟总部,光羽蝶生态修复任务圆满成功。我们休整五天后,出发去熔核星。那里的岩心虫,还在等我们为它们重建恒温家园。”

观测塔下,星辉模拟灯的红光依旧柔和,光羽蝶的翅膀闪光舞还在继续。这些源自星辉星的美丽生物,在跨越1.5万光年的迁徙后,终于在M27的暗夜草原上,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光剧场”。这场延续了千万年的星光约定,得以继续。而叶云天和他的团队,也将带着这份希望,继续踏上拯救古外星生物的星际征程,奔赴下一个需要守护的星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