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4章 岩心虫·熔核星

第4章 岩心虫·熔核星(1/2)

目录

第一节:寒岩死寂:冷却的摇篮

M27星球水球区的西部,横亘着一片绵延200公里的火山带。十七座休眠火山如同沉默的巨人,山体被黝黑的玄武岩覆盖,岩石表面布满了如同蛛网般的裂缝,这些裂缝是千万年来地热与地壳运动共同雕琢的痕迹。叶云天站在主火山“焰脊峰”的山脚下,望着眼前这片曾经的“地下生命摇篮”,心中满是沉重。

联盟的生态档案中,这里曾是宇宙级的生命奇迹:地底的地热持续向上渗透,通过岩缝网络均匀散发,让火山岩缝内始终维持着50℃的恒温,这种稳定的高温环境,完美复刻了岩心虫的母星——熔核星的生存条件。岩心虫,这些源自熔核星的地下生物,是M27地下生态链的关键一环:它们体长约十厘米,身体呈暗褐色,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角质外壳,外壳上布满了如同指纹般的细小纹理,这些纹理能吸附岩缝中的地热矿物,为身体提供能量;它们没有眼睛,头部丛生着数十根细如发丝的触觉刚毛,能感知环境中的温度变化、矿物分布和同类信号;它们以吸食岩石中富含铁、镁的地热矿物汁液为生,啃食岩石的细微声响,曾是地下世界最鲜活的背景音。

最关键的是,岩心虫的幼虫孵化有着严苛到极致的温度要求——必须在50℃的恒温环境中,虫卵才能激活胚胎发育。曾经,火山岩缝的地热稳定,岩心虫的孵化率高达90%,岩缝中密密麻麻的身影让地下世界充满生机。它们的排泄物能滋养岩石,促进矿物汁液的分泌,形成“地热→矿物→岩心虫→矿物循环”的完美生态链。叶云天曾在联盟的地下生态观测站看过相关影像:岩缝中,无数岩心虫蠕动爬行,外壳在微弱的地热荧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触觉刚毛快速摆动,如同一片流动的暗褐色浪潮。

可此刻,当叶云天团队带着探测设备,钻进焰脊峰最深的一条主岩缝时,感受到的只有刺骨的凉意和令人窒息的死寂。

“队长,这里的温度只有25.3℃。”小陈举着“地核-Ⅴ型”便携式地热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红得刺眼,与仪器预设的50℃安全阈值形成鲜明对比。他将检测仪的探针深入岩缝深处,探针穿过三层岩石,数值始终在24.8℃-25.5℃之间徘徊,没有丝毫波动。“火山活动真的减弱太多了,你看这些岩石,都快凉透了,连一点温热感都没有。”

叶云天伸出手,触摸着身旁的岩壁。玄武岩的表面粗糙坚硬,带着冰冷的触感,完全没有了档案中描述的“温润感”。岩缝内部狭窄而曲折,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岩壁上原本应有的湿润矿物汁液痕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燥的岩粉,用手指一捻,便簌簌落下。团队成员们打开头戴式探照灯,白色的光束照亮的范围内,岩壁灰暗无光,看不到任何矿物汁液渗出的晶莹痕迹,只有零星的碎石散落在岩缝底部。

偶尔能看到几条岩心虫缓慢爬行,它们的状态令人揪心:外壳失去了往日的金属光泽,变得灰暗干涩,甚至出现了细小的裂纹,显然是长期缺乏地热矿物导致营养不足;爬行速度极慢,每移动一厘米都要停顿片刻,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头部的触觉刚毛有气无力地摆动,频率远低于正常水平,似乎连感知周围环境的力气都快没了。

“这就是成年岩心虫?”林溪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一条停在岩壁上的岩心虫。它的身体蜷缩成一团,如同一块干枯的石头,只有尾部偶尔微微颤动,证明它还活着。林溪用特制的采样棉签轻轻触碰它的外壳,棉签上只沾到了一层干燥的岩粉,没有任何湿润的分泌物——而健康的岩心虫,外壳会分泌一层薄薄的矿物黏液,用于保护身体和吸附矿物。“它们的外壳变薄了,角质层的硬度只有正常水平的40%,应该是长期缺乏铁、镁等矿物,导致外壳无法正常钙化。”

团队在岩缝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全面探测。他们携带的“地龙-Ⅲ型”红外探测器,能穿透岩石,追踪岩心虫的热成像信号;“矿脉-Ⅵ型”矿物分析仪,则能检测岩石中矿物汁液的含量和成分。三天时间里,他们遍历了十七座火山的主要岩缝,总行程超过50公里,采集了23份岩石样本、7份岩心虫分泌物样本和3份虫卵样本。

最终的统计结果让所有人心情沉重:整个火山带的岩缝中,仅存89条成年岩心虫,且全部集中在焰脊峰的主岩缝中,其他火山的岩缝几乎空空如也;没有发现任何幼虫或活跃的虫卵痕迹,采集到的3份虫卵样本,外壳干瘪,颜色发灰,内部的胚胎已经停止发育。

“根据岩石样本的地热活动记录,这片火山带的活跃度在近百年间持续下降。”在临时营地的移动实验室里,林溪对着全息投影屏上的检测报告叹气。投影屏上,一条红色曲线呈持续下降趋势,清晰地展示了百年间岩缝温度的变化:从一百年前的50.2℃,逐步下降到五十年前的42.7℃,二十年前的33.1℃,直到现在的25.3℃。“一千万年前,这里的岩缝温度稳定在50℃左右,完全模拟了熔核星的环境。但现在,地热渗透量减少了70%,岩缝温度降到了25℃,根本达不到幼虫孵化的要求。”

她调出岩心虫的生理数据,补充道:“岩心虫的虫卵需要50℃的恒温来激活胚胎发育,温度每降低1℃,孵化率就下降5%。现在25℃的环境,孵化率从原来的90%暴跌到5%,而且就算侥幸孵化,幼虫也无法适应低温,体内的代谢酶会失去活性,会在几小时内死亡。”

林溪拿起一个透明的样本管,里面装着一枚干瘪的虫卵:“你看,这些虫卵都已经失去活性了,外壳的透气性变差,里面的胚胎早就停止发育了。成年岩心虫的寿命只有五年,现在存活的这些,大多是最后一批成功孵化的个体,年龄在4-5岁之间,已经接近寿命上限。再这样下去,不出两年,它们就会自然死亡,岩心虫这个物种就会在M27彻底灭绝。”

“地下生态链已经开始崩溃了。”小陈补充道,“我们检测到,岩石中矿物汁液的含量下降了60%,没有岩心虫的排泄物滋养,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很多细小的岩缝已经坍塌,未来可能会影响整个火山带的地质稳定。”

叶云天看着投影屏上的数据,眉头紧锁:“必须找到它们的母星熔核星,看看那里的岩缝是如何保持恒温的。岩心虫体内的耐热基因是关键,它一定能帮我们定位到熔核星,找到恢复恒温环境的方法。”

林溪立刻行动,从一条成年岩心虫的外壳角质层中提取了耐热基因片段。这种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包含着一段能适应高温环境的特殊编码——“热稳定序列”,正是岩心虫在熔核星长期生存进化的结果,能帮助它们的细胞在50℃的高温下保持活性。

将这段基因输入星际联盟数据库后,匹配工作异常顺利。数据库中,熔核星的生态档案与这段基因高度吻合,仅仅一天后,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就在实验室里响起:

“星球名称:熔核星;坐标:银河系近核区,赤经17h45,赤纬+23°12′,距离M27约2.3万光年;生态类型:地表遍布活火山与熔岩流,地下岩缝网络发达,岩缝内由地热与特殊岩石‘锁热岩’共同维持50℃恒温;核心特征:星球地幔活动剧烈,持续产生大量地热,锁热岩的导热系数仅为0.02W/(·K),能有效锁住地热,阻止热量散发;匹配基因相似度:97.5%,‘热稳定序列’完全一致。”

数据库资料显示,熔核星是一颗被火山活动包裹的星球,地表70%的面积被活火山和熔岩流覆盖,天空常年被火山灰笼罩,呈现出暗红色。但它的地下岩缝网络却异常稳定,岩缝壁由锁热岩构成,这种特殊的岩石能吸收并储存地热能量,同时阻止热量向外界散发,让岩缝内的温度长期稳定在50℃,这正是岩心虫祖先赖以生存的环境。

“准备出发。”叶云天没有丝毫犹豫,对团队下达指令,“小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耐高温防护层和生命维持系统,熔核星的地表温度极高,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林溪,整理岩心虫的所有检测数据,带上耐高温装备、岩材样本采集工具和地质探测仪;其他队员,准备足够的高温环境应急物资和实验耗材,我们三天后出发。”

第二节:熔核秘辛:锁热之岩

三天后,M27星球的太空港口,“云月号”飞船缓缓升空。这次的航程长达2.3万光年,需要穿越银河系近核区的高能辐射带,飞船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防护盾,同时开启了超光速引擎,周围的星空被拉成一道道暗红色的光带——那是熔核星方向传来的星光。

十天后,“云月号”抵达熔核星的轨道。透过舷窗望去,这颗星球呈现出浓郁的暗红色,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火山口,无数条熔岩流如同红色的河流,在地表蜿蜒流淌,火山口不时喷吐出巨大的火山灰柱,如同撑开的黑色巨伞,遮天蔽日。

“地表温度检测:180℃,大气中硫磺浓度0.3%,含有微量的火山灰颗粒,不适合直接呼吸。”飞船的环境监测系统发出提示,“建议佩戴全套耐高温防护服和呼吸面罩。”

“云月号”在一片相对平缓的火山灰平原上降落,着陆舱打开的瞬间,一股灼热的气流就扑面而来,带着浓烈的硫磺气味,让人忍不住皱眉。小陈穿着厚重的“炎盾-Ⅷ型”耐高温防护服,率先走出飞船,这种防护服采用了多层纳米陶瓷纤维材料,能承受200℃的高温,内置的冷却系统能将舱内温度维持在25℃,确保人体舒适。

“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小陈举着地表温度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停留在182℃,“幸好我们的防护服能承受200℃的高温,不然根本没法下车。”

林溪穿着同样的防护服,举着“地质-Ⅸ型”地质探测仪,在平原上移动:“根据数据库显示,熔核星的岩心虫近亲‘赤核虫’,就生活在附近的地下岩缝中。探测仪显示,前方三公里处有一个大型岩缝入口,那里的地热信号最强,温度应该在50℃左右。”

团队朝着探测仪指示的方向前进,越靠近岩缝,周围的温度反而逐渐下降。当他们抵达岩缝入口时,地表温度已经降到了52℃,与M27火山岩缝的低温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是这里了。”林溪指着一个宽约两米、高三米的岩缝入口,探照灯的光束照进去,能看到幽深的通道向地下延伸,岩壁呈现出深黑色,表面光滑,散发着微弱的热量,与M27火山带粗糙干燥的岩壁截然不同。

就在这时,几道高大的身影从岩缝中走了出来。这些生物的外形极具冲击力:身高近三米,身体粗壮,如同移动的岩石堡垒;皮肤呈暗红色,如同冷却的熔岩,表面布满了细小的黑色鳞片,鳞片能反射周围的火光,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它们的四肢粗壮有力,手臂长度接近身高的一半,指尖带着锋利的黑色爪,爪尖闪烁着寒光,似乎能轻易挖开坚硬的岩石;头部呈方形,没有明显的五官,只有一双橙黄色的眼睛,如同燃烧的煤块,透着沉稳而威严的光芒;它们的声音如同岩石碰撞般厚重,每一次开口,都能感受到空气的震动。

“外来者,你们为何闯入我们的领地?”为首的生物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通过“云月号”的实时翻译系统,众人清晰地听懂了它的意思。它的身体微微前倾,橙黄色的眼睛紧紧盯着叶云天团队,带着一丝警惕。

叶云天上前一步,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微微颔首:“我们来自M27星球,是‘绿色时空联盟’的生态保护团队。我们星球上的岩心虫,是你们赤核虫的近亲,如今正面临灭绝的危机,它们的生存环境温度持续下降,无法孵化幼虫,我们是来寻求帮助的。”

他拿出全息投影设备,将M27火山岩缝的现状、温度数据、岩心虫的濒危情况一一展示给这些生物。投影中,灰暗的岩缝、消瘦的岩心虫、干瘪的虫卵,与眼前熔核星的炽热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首的生物听完,橙黄色的眼睛中闪过一丝了然:“我是岩火族的族长,炎石。岩心虫的遭遇,我们已经通过基因共鸣感知到了——我们与赤核虫共生了数千万年,基因中有着相同的印记。”它侧身让开道路,“跟我来,你们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跟着炎石走进岩缝,团队成员们立刻感受到了明显的温度变化——岩缝内的温度稳定在50℃左右,不冷不热,恰好是岩心虫幼虫孵化所需的温度。岩壁由一种特殊的黑色岩石构成,触摸上去温热,却不烫手,表面光滑细腻,没有任何粗糙的岩粉。岩缝通道宽敞,最宽处能容纳三个人并排行走,两侧的岩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这些小洞直径约5厘米,是赤核虫的巢穴。

无数条与岩心虫相似但颜色更红的赤核虫,正从洞中钻出,它们的身体呈深红色,外壳泛着明亮的金属光泽,比M27的岩心虫更加健壮。它们在岩壁上灵活地爬行,头部的触觉刚毛快速摆动,精准地找到矿物汁液渗出的位置,用口器啃食着岩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种声音密集而有节奏,充满了生机。

“你们看,这些是赤核虫,它们和你们的岩心虫有着共同的祖先。”炎石指着那些赤核虫,厚重的声音在岩缝中回荡,“我们熔核星的火山活动虽然剧烈,地表环境恶劣,但岩缝能保持恒温,靠的就是这种‘锁热岩’。”他伸手敲击了一下岩壁,发出沉闷的声响,与M27火山岩的清脆声响截然不同,“这种岩石能吸收地热,同时阻止热量散发,让岩缝内的温度长期稳定在50℃,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叶云天好奇地用地质探测仪检测岩壁,屏幕上立刻弹出数据:“岩石成分:硅、铁、镁、稀土元素;导热系数:0.02W/(·K);比热容:1.8kJ/(kg·K);特性:耐高温、导热性极差、蓄热能力强。”

“导热系数这么低?”林溪惊讶地说道,“M27的玄武岩导热系数是1.2W/(·K),是锁热岩的60倍!难怪热量留不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