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驿站夜宴 深夜过客(1/2)
王公弼与阮尧佐等人将汤宾尹、江河送到驿站下榻后,当晚便在驿站设宴,为汤宾尹与江河接风洗尘。
驿站的条件可能比不过当过最好的酒楼与客栈,但做为接待过往官员的官营客栈,条件自然也不差,属于中上水准。
就像江河前世各地的国宾馆,很可能因装修老化,比不上一些新建的当地五星级大酒店了,名气也不如。但做为国宾馆,也自有其标准,各方面的床品、菜色、服务质量等,绝对都不差。
再加上宣城也是江南富庶之地,不是什么偏远的穷乡僻壤,宣城驿站各方面的标准也都很高。
各地的驿站其实都是位于城外,宣城也不例外。因为有时候为了传递紧急公文、边关军情等,有所谓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是不分昼夜的。
如果把驿站设在城内,夜晚有传递公文的驿卒快马时,就得开城门,不但闹出的动静太大,而且城门开关一次,也颇费时间。
厚重的城门可不是寻常家门,不是说开就开的。每开一次,至少也要一刻钟以上,甚至更长。
所以各地的驿站,都是设在城外,方便夜晚传递公文与军情。有那种加急公文的,都是换马不换人,传递公文的驿卒赶到驿站后,出示令牌,验明身份,直接换马便走。
各种吃食、饮水等,都是直接备好在马上,于奔驰的路上吃喝。
需要长途传递军情的,有的驿卒甚至几天几夜不睡,等跑到地方后,往往支撑不住,猝死的也大有其在。
许多不是太重大机密的公文,往往是换人换马的一站站传送。但重大机密的公文与军情,为避免泄密,就要尽量减少接触人员,所以往往都是只换马不换人,由最开始接了公文的那个昼夜不停传递。
宣城做为宁国府府治,又是江南富庶之地,城内自然也有更好的酒楼与客栈。而且住在城内,显然也更方便。
但宁国知府王公弼与宣城知县阮尧佐在经过一番讨论与考虑后,最终却仍是决定把汤宾尹安排在城外的驿站。这主要是源于他们对汤宾尹身份的一种肯定,毕竟官营驿站并不是普通人就能科住的。能住到这里的,都是有身份的。
所以王公弼与阮尧佐特地把汤宾尹安排住在城外驿站,便是有这层考虑。
而汤宾尹对这个安排,显然也很满意。且住在城外,其实也更清净。他现在回归宣城后,免不了会有许多人登门拜访,以及讨好他现在这个宣城名声最响的红人。
若是住到城内,免不了晚上也有人拜访。但住到城外,直接就能杜绝大半儿。
再加上驿站也属于半军事机构,非是有资格入住的,一般人也不敢轻易接近。驿卒们也会驱许多普通人接近驿站,以免其中有心怀不轨者。毕竟大部分驿站里的各种物资都是很丰富的,最主要还有马。若有人能偷得一匹马,差不多就能赚一年吃喝。
任何时代都不缺这种想走捷径、捞偏门的人,古代更多这种做没本钱买卖的。
不过江南地区的整体治安还是不错,百姓们也大多有些资产,不是赤贫,所以这种情况倒是少一些。
时下的天启五年虽然已是明末,但在天启年间,却还乱象未显,除了辽东、西南,以及各地边关,还有闹过白莲教反贼的山东外,大部分地区都还比较安定。
甚至就算到了崇祯年间,陕西大规模起义爆发后,几乎半个大明糜烂,但江南地区所受的影响却也是很少。哪怕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上吊后,江南也仍是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
哪怕明亡之后,到后期的南明小朝廷,南明治下也仍然很繁华,不少人还是沉醉在江南的温柔乡里,只作睁眼瞎。对外把满清的兵锋与威胁不当回事,对内则一直争权夺利不断。
只能说“哀其不幸,怒起不争”,自万历年间因东林党而生起党争后,其后的党争就一直没停过。哪怕是到了南明小朝廷,党争也仍然在一直延续。只不斗争的成了不同党派,不同团体及成员。
在江河看来,东林之害,最大的罪就是挑起了明末的党争。甚至南明时期的党争,也有东林党的原因在内。
虽然明亡之后,东林党也几乎跟着覆灭,但后继的复社却被称为小东林,其中还有不少东林党的后人。
而彼时复社最主要的党争对象,便是作为阉党余孽的阮大铖。而南明前期的史可法,也同样是东林党人。
党争之害,便在于此,成为了灭国的根由。更多的精力与损耗,都放在了内斗上,哪有不灭之理的。
所以后世常校长那句经常挂在嘴上的“攘外必先安内”,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却也需区别对待,不能在有灭国之危时,仍想着内斗。
但明末的这些党派,显然犯了跟常校长同样的错误,总是把内斗放在首要上。
而在不能够求同存异,也不能够立分高下之时,内斗、党争,就成了徒自消耗的不断自伤,乃至自残。
晚上在宣城驿站的宴席上,王公弼、阮尧佐这两位府县官员,以及还有梅家、徐家等在码头接船的当地大族,皆有前来出席。
江河自然也是敬陪在座,而因为有他出席,梅家也把梅衍、梅淙两兄弟带了过来,主要便是为了陪江河。
他们都是年轻人,再加上梅家兄弟俩还是宣城分社的负责人,与江河也有交情。
宴席之上,自然是以汤宾尹为主,谈了些他这么多年迁居绍兴的经历。而王公弼、阮尧佐、徐家、梅家等当地大族的陪客,则主要谈了谈宣城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
当然,也免不了要谈谈未来汤宾尹回归后在宣城的发展,以及族人安排等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都很繁杂,也需要后面遇到后实际解决,眼下只能是先谈个大概。
除此之外,江河自然也是这场宴会的主角之一,众人也围绕他的薪华社及《薪化月报》,谈论了许多问题。
其中自然也有问到,写《射雕英雄传》及号外期报纸上汤宾尹那篇文章的“黄山逸客”,到底是谁。
江河对此自然是避而不答,哪怕许多人都猜到是他,他也绝不正面承认,只是笑而不语。反正他现在,是绝不在外面承认这个身份,除了想故意营造神秘感外,也是希望能以此避免一些有可能的麻烦。
除了围绕汤宾尹与江河两人的话题外,席间自然也免不了有谈论到诗词文章等,江河在席间仍是婉言谢绝了作诗,只说自己本就不以诗才见长。之前作的那几乎,只是侥幸所得,非是常态。
他现在终究是有些身份了,而且因为《薪化月报》,众人心里也不免都对他有些忌惮,所以他婉拒了作诗后,众人便也不敢强求,为难于他。
不过酒到酣处,众人间还是不免诗词唱和了几句。尤其汤宾尹现在真正回归了宣城,心情大好,便也是诗兴大发,又在宴上当场作了首诗。诗曰:“久别家山岁月遥,今朝重踏故乡桥。敬亭翠影迎归客,宛水波光映画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