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学部考功司(1/2)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姬长伯毫无睡意的脸庞。
身旁的姒好已然熟睡,呼吸均匀,眉宇间似乎因他今晚的陪伴而舒展了些许,但他心中却如同压着千斤巨石,毫无轻松之感。
鲍季平等人的跪谏,表面上是针对姒好无子,实则是一场关于国本、关于未来权力格局的无声交锋。
海伦的怀孕,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潜藏在水下的所有暗流。
内阁中教会势力与苍溪派官员,甚至可能还有其他尚未浮出水面的派系,都已开始围绕这个尚未出世的孩子进行布局。
“子嗣……国本……”姬长伯在心中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思绪却飘向了记忆深处那些来自“后世”的斑驳教训。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六合,然扶苏被矫诏所害,胡亥昏聩,强秦二世而亡。
汉武帝英明神武,开疆拓土,晚年却因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动摇国本。
唐太宗贞观之治,万国来朝,亦难免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且诸子争位之祸隐现。
宋太祖,兄终弟及,斧声烛影成千古谜案。
明太祖朱元璋为保朱家天下,大杀功臣,分封诸王,却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祸根……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在警示他,继承人之争,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外部的刀兵之战。
它足以瓦解君臣信任,撕裂朝堂,甚至让一代王朝积攒的国力顷刻间崩塌。
“难道真的没有万全之策吗?”姬长伯披衣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天际那轮清冷的弦月,眉头紧锁。
“立嫡立长?若嫡长子不堪大任,岂非误国?择贤而立?‘贤’的标准由谁定?势必引发更激烈的党争和投机。分封诸子,使其互相制衡?周室衰微、八王之乱便是前车之鉴……”
他想到后世一些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制度,比如秘密立储,将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开竞争,但依旧无法完全杜绝猜忌和潜在的阴谋。
而且,在汉国目前这种派系林立的局面下,秘密立储恐怕会引发更多的窥探和不安。
问题的根源,似乎并不仅仅在于制度本身,更在于人心,在于权力本身的诱惑,以及围绕权力形成的巨大利益集团。
姬长伯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他自问并非昏聩之君,亦有励精图治、壮大汉国之志。
然而,外部战事未平,内部却已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而暗潮汹涌。
他今日能强行压下废黜姒好的言论,明日呢?待海伦的孩子出生,若是个男孩,那些声音只会更加强烈。
届时,姒好又将处于何地?若姒好将来也有了子嗣,那后宫、朝堂岂不是要永无宁日?
他必须找到一个办法,不仅要应对眼前的危机,更要为未来立下规矩,一个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内耗、确保国家平稳传承的规矩。
“或许……”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立谁’,而在于如何‘制约’。”
他想起了周长伯记忆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关于权力制衡,关于制度性安排。
单纯依靠君主的个人权威和情感偏向是危险的,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对稳固的框架,将继承人问题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而非完全依赖于君主个人的好恶或朝臣的党争。
首先,必须明确嫡庶尊卑,稳定人心。姒好的正室地位不容动摇,这是礼法根基,也是他姬长伯信誉的体现。
今晚留宿于此,便是最明确的表态。
其次,对于子嗣,无论出自哪位夫人,都应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和培养机会,观察其品性才能,而非过早定下名分,引发无谓的争夺。
更重要的是,要削弱后宫与外朝过于紧密的联系。
教会势力想依靠海伦的子嗣上位,苍溪派想保住姒好的地位以维持影响力……必须打破这种“母凭子贵,子凭母势”进而与外戚、权臣捆绑的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
姬长伯的目光变得深邃,海伦教会圣女的身份不能再担任了,姒好之前负责一些将作院的事,也必须要限制起来了。
在自己儿子的培养这一块,可以借鉴后世的一些经验,设立专门教导、考核皇子的机构,由德才兼备、且相对中立的官员负责,而非完全由其母族或某一派系把持。
同时,严格限制后妃及其家族干预朝政,明确外戚不得担任要害职位。
对于未来的继承人,不仅要考察其文韬武略,更要看重其仁德、胸襟和对国家律法的敬畏。
他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守成、能开拓的君主,而非一个只知争权夺利的狭隘之人。
这种新的继承制度,必须要尽快建立。
“看来,人果然还是不能太闲。”姬长伯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内政的纷扰,丝毫不比外部的战事轻松。
他回到案前,铺开一卷空白的竹简,提笔蘸墨。
他写下第一个字:“制”。
他要开始着手制定一套规则,一套关于继承人培养、选拔和权力过渡的规则。
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和阻力,但他必须走下去。
姬长伯凝神静气,笔尖在竹简上沙沙作响。
他汲取着来自后世记忆长河中的点滴智慧,结合汉国现状,开始勾勒继承人培养与选拔制度的雏形。
那些明君贤主的影子在他脑海中浮现,他们的得失成败,此刻都化为了他笔下的养分。
他首先写下了 “定根本,明秩序” 。
明确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以固国本,安人心。
但同时,他附加了一条:“若嫡长子确显愚钝不堪,德行有亏,经‘考功司’(他暂定的名称)审议,并获君主与内阁多数认可,可启动例外程序,于诸子中择贤而立。”这一条,为他留下了必要的回旋余地,也埋下了未来制度演变的伏笔。
接着,他着重于 “重教养,塑贤能”。
他计划设立“文华殿”与“武德苑”作为皇子们的核心教育机构。
文华殿:并非由单一学派把持,而是安排与民间学部编撰的科目培养,识文段字,精通算术、工学的务实之才。目的在于培养皇子全面的视野,理解治国之道的各个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