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1/2)
国号已定,大明!
王朝的框架已然稳固,但立国之路才刚刚起步,还有更多筹备事宜亟待推进,其次便是年号。
“大王,国号‘大明’已定,年号一事需尽快敲定。”
“臣等听闻大王倾向于使用始皇历法,以此彰显我朝承接华夏远古正统,此议虽有道理,却也需考虑现实。”
“年号自汉武帝始,流传已千余年,早已深入民心,承载着‘奉天承运、纪元更新’的特殊政治含义。”
顾自忠躬身道:“臣等建议,始皇历法与年号并行:历法用于朝堂纪年、农事规划,确保制度严谨;年号用于民间称谓、文书记录,贴合百姓习惯。”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张兴华补充道:“大王,若仅用始皇历法,恐让百姓觉得新朝与汉唐割裂,不利于民心归附。”
“两者并行,则既能彰显正统,又能兼顾民生,实为两全之策。”
李骁沉吟片刻,觉得大臣们的建议有理。
治国不能只讲制度严谨,还需考虑百姓的接受度。
他点头道:“便依诸位所议,始皇历法与年号并行。”
“你们拟定的年号有哪些?”
顾自忠连忙呈上拟定的年号名单,共五个:“武泰”“景兴”“永熙”“乾德”“昌隆”。
他逐一解读:“‘武泰’取‘武功昌泰’之意,贴合我朝以武开国、平定乱世的特质.”
‘景兴’寓意‘景象兴盛’,期盼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永熙’象征‘国运长久、光明普照’。
‘乾德’出自《易经》,有‘刚健之德、统御天下’之意。
‘昌隆’则直白表达‘国势昌盛、基业兴隆’的愿景。
李骁看着名单,目光最终还是在“武泰”二字上。
他想起自己从河西堡起兵,一路征战,靠的正是“武功”才打下万里江山。
如今虽要建国,但东征金国、统一华夏的大业尚未完成。
“武泰”二字既彰显了新朝的武力根基,也暗含“以武定天下、以泰安民生”的期许,比其他年号更贴合当下的局势。
“就定‘武泰’为年号。”
李骁语气坚定:“待称帝后,元年便为武泰元年。”
年号没有太多争议,全凭李骁一己决断,但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大明的正统性该如何定位?
五行德运又该从何论起?
这不仅关乎王朝的“天命”象征,更影响着对天下各国的定性,朝堂上很快分成几派,争论不休。
顾自忠率先开口:“大王,金国占据中原多年,虽为异族所建,却也掌控过华夏核心疆域。”
“如今我朝要取而代之,当以‘克金’为要,金国五行属‘金’,按‘火克金’之理,我大明当为‘火德’。”
张兴华立刻反驳:“此言差矣!”
“宋国虽偏安江南,却是汉家血脉传承,历代君主皆以华夏正统自居,百姓也多认同宋为正统。”
“宋国五行属‘火’,水克火,当为‘水德’,方能彰显‘革故鼎新’之意。”
他们都有各自的立场和想法,就像是原本的西辽中书令韩久光,在这件事情就偏向于辽国。
“两位大人所言皆有偏颇。”
韩久光上前一步,躬身道:“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百年,推行汉制、教化百姓,虽为契丹所建,却早已融入华夏脉络。”
“且我大明崛起于西域,可谓‘灭辽而生’,于情于理,都应该以辽为准。”
“辽国五行属‘水’,按‘土克水’之理,我朝当为‘土德’,更能彰显我朝取代辽国、统御四方的正统地位。”
此话也很有道理,无论怎么,北疆都曾经是西辽的国土,大明乃是从西辽土地上破土而出、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
以辽为前身,也是理所应当。
更何况,李骁的正妻萧燕燕还是辽国的公主。
母亲是辽国的皇帝,外祖父更是西辽的开国皇帝。
李骁的祖籍乃是燕云,更是当年辽国的统治核心。
所以,辽国在大明的身上始终刻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人各执一词,谁也服不了谁,纷纷看向主位上的李骁,等待他一锤定音。
李骁环视众人,手指轻轻敲击案几,忽然开口:“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皆未触及正统之根本。”
“本王认为,辽国、宋国、金国,皆非华夏正统。”
此言一出,三人一愣。
李骁缓缓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重却清晰:“自唐末黄巢叛乱后,华夏便陷入了近二百年的分裂乱局。”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短五十三年间,王朝更迭如走马灯,君主多为弑主夺权之辈,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他顿了顿,继续道:“后来赵宋崛起,虽终结了五代混乱,统一了中原与江南,却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西北还有西夏割据,西南有大理自立,连传统华夏疆域都未能完整掌控,何谈‘真正统一’?更遑论正统!”
“赵宋偏安心态深重,对外一味妥协求和,岁币连绵,连帝王都曾被掳走,这样的政权,即便有汉家血脉,也担不起‘正统’二字。”
“契丹辽国、女真金国皆是如此,偏居一隅,难当正统。”
这一刻,众人明白了,李骁否定的不是某一个政权,而是所有未能统一华夏、未能让百姓安居的国家。
无论是辽宋金,都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王朝。
李骁回到主位,语气缓和了几分:“韩大人我大明‘灭辽而生’,这话没错,但灭辽,是平定割据,解救西域百姓于辽国压迫之下,而非继承其统。”
“宋国虽有汉家血脉,却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金国虽占中原,却残暴统治,民心尽失。”
“他们或许各有优势,却都未能终结乱世、统一华夏,不过是延续纷争的政权,何来‘正统’可言?”
他的目光望向东方,声音逐渐变得激昂:“大明要走的,不是延续某一割据政权的老路,而是开创一个全新的统一王朝。”
“因此,大明的正统性,无需承继这些割据政权,而应直接上承唐朝。”
“唐朝是最后一个真正统一华夏、威震四方的正统王朝,疆域辽阔,文化繁荣,四夷臣服,百姓安乐。”
到此处,李骁看向顾自忠,语气带着询问:“顾巡抚,你精通礼法典故,且,唐朝的德运当属何种?”
顾自忠闻言,立刻躬身应答:“回大王,唐朝的德运需分阶段而论。”
“唐高祖李渊开国之初,为彰显承隋统、应天命,尊隋朝为‘火德’,按‘五行相生’之理——火生土,故定唐朝为‘土德’,此制延续至武后称帝前。”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武周时期,武后改朝换代,为确立武周正统,废除唐朝‘土德’,改定武周为‘火德’。”
“待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却未改武周定下的‘火德’,反而沿用至终。”
“因此,如今提及唐朝德运,多以‘火德’称之,但若论开国之本,则当以‘土德’为源。”
李骁微微颔首,又看向一旁的张兴华:“张大人以为,我大明若承唐朝正统,当循何种规律定德运?”
张兴华上前一步,躬身道:“回大王,历代定德运,无非‘五行相克’与‘五行相生’两种规律。”
“若论‘相克’,多为改朝换代、推翻前朝时所用,如商克夏、周克商,皆取‘以新代旧’之意。”
“而‘相生’,则多用于承继正统、延续文脉,如隋承北周、唐初承隋,皆取‘一脉相承’之理。”
他语气愈发郑重:“如今我大明定调‘直承唐朝正统’,而非推翻唐朝,若用‘五行相克’,则与‘承继’之意相悖。”
“唯有沿用‘五行相生’,方能彰显我大明与唐朝文脉相连、正统相承,让天下人知晓,大明是恢复唐朝盛世,而非另起炉灶。”
这番话恰好呼应了顾自忠对唐朝德运的解读,也让殿内大臣们纷纷点头。
此前争论“相克”,是将大明与辽、金、宋视为“推翻与被推翻”的关系,如今明确“承唐正统”,“相生”自然成了唯一合理的选择。
李骁见状,心中已有定论,点头道:“张大人所虑不错。”
“唐朝开国为‘土德’,虽武周后改‘火德’,但我大明承的是大唐开国之正统、盛世之文脉,当以唐朝本源‘土德’为基。”
“按‘五行相生’之理,土生金,故我大明当为‘金德’。”
“金德尚金、银白二色,今后这两种颜色定为皇族专用色,皇家仪仗、宫殿装饰、龙袍冠冕皆以金、银白为主色调。”
“象征大明如金般坚不可摧,如银般清明公正。”
“至于‘灭辽而生’……”
李骁再次回应韩久光的顾虑,语气中带着安抚与坚定:“这不是我朝承辽统的理由,而是我朝平定割据、开启统一的开端。”
“未来,我们还要灭金、灭宋、灭大理、灭吐蕃,终结华夏大地近二百年的分裂,恢复乃至超越汉唐盛世的气象,这才是大明正统最有力的证明。”
这番话如同惊雷,瞬间平息了所有争论。
之前因立场不同产生的分歧瞬间烟消云散,他们齐齐躬身行礼:“大王英明,大明万岁,金德永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