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2/2)
李骁看着众人信服的模样,心中暗自点头。
正统性与德运的争论,终以“承唐土德、定明金德”下帷幕。
这不仅是一个礼仪层面的决定,更是一份政治宣言:它不仅明确了大明“统一华夏、恢复盛世”的终极目标,更清晰界定了当下乱世的历史定位。
宋金等国的存在,与此前的五代十国并无二致,都是华夏陷入分裂后的割据势力。
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统一华夏,没有哪个君主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过是各据一方、相互攻伐,让华夏大地常年处于战乱之中。
“将来大明修撰史书,当将这段历史定义为‘第二个战国时代’。”
李骁的话语掷地有声:“昔日战国七雄并起,纷争数百年,终由秦一统天下。”
“如今辽、金、宋、夏、西域、大理、吐蕃,恰似今日之‘七雄’。”
“群雄并起,割据一方,而大明,便是要做那终结乱世、统一天下的‘新秦’。”
这番话彻底点明了大明的历史定位与使命,顾自忠率先反应过来,躬身行礼:“大王高瞻远瞩。”
“将此时期定义为‘第二个战国时代’,既承认了各政权所属的华夏属性,又明确了其割据本质,更凸显我大明统一华夏的正当性与必然性,实乃绝妙之举。”
张兴华也连忙附和:“正是如此。”
“如此定义,能让天下百姓明白,我大明出兵讨伐辽、金、宋等政权,并非侵略与异族相攻。”
“而是华夏内部的统一之战,是终结分裂、恢复秩序的正义之举,必能得到民心归附。”
李骁微微颔首:“诸位明白便好。”
“大明定‘金德’、承唐统、定义‘第二个战国时代’,核心只有一个,向天下宣告,大明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是分裂乱世的终结者。”
“未来,我们出兵中原,是收复华夏故土,讨伐金、宋,是统一华夏疆域;拿下吐蕃、大理,是让华夏子民回归一体。”
“凡此种种,皆非侵略,而是统一;皆非夺权,而是安民。”
李骁的声音回荡在殿内,带着不容置疑的信念,“待天下一统之日,我们要让华夏大地再现汉唐盛世。”
“疆域辽阔,四夷臣服,百姓安乐,文化繁荣。”
“让后世提起这段历史,只会记得大明终结了‘第二个战国时代’,开启了新的华夏盛世,而非记住那些相互攻伐的割据政权。”
大臣们齐齐躬身:“大王英明。”
“愿为大明统一华夏、开创盛世,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李骁望着下方抚胸躬身的群臣,没有抬手让他们平身,只是缓缓转过身,走向殿外。
一步步走出殿宇,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抬眼望向天地。
湛蓝的天幕下,流云缓缓舒展,龙城轮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更远方,是他这一世尚未踏遍的华夏故土。
燕云的山峦、中原的平原、江南的水乡、雪域的高原、东北的黑土地和岭南与滇南的十万大山……
此刻仿佛都在他的凝视中,静静等待着统一的号角。
李骁缓缓抬手,仿佛在触碰日月山河的脉络。
他喉结滚动,低沉的吟诵声在丹陛之上响起:“煌煌日月,昭昭我心;复我华夏,正我衣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
此后的龙城,开国筹备的氛围因这份“政治宣言”愈发浓厚。
官员们忙着修订《大明律》,将“统一华夏”的目标写入律法总则,明确“凡华夏疆域,皆为大明之土;凡华夏子民,皆为大明之民。”
“无论族群,皆平等享有大明律法保护,皆需遵守大明律法。”
然后又明确了华夏初步的疆域,将东起东海,西至里海,南抵天竺,北至极寒冰原在内的这片广袤土地,全部定义为华夏固有领土。
铭记史册,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未来,还会吸纳更多。
……
待群臣散去,殿外的阳光已稍稍西斜,丹陛上的影子也短了几分。
河西商行总掌柜李东昆却没有离开,他捧着一个紫檀木盒,缓步走到李骁面前,躬身行礼:“大王,臣有要事禀报。”
李骁转过身,目光在李东昆手中的木盒上,语气平静:“是关于阉人的事?”
“大王明鉴。”
李东昆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本册子:“按大王此前吩咐,臣从辽东、中原暗中购置的少年与孩童,已完成训练。”
“这些孩子,或是家中贫困被父母卖掉,或是本身就是女真人的奴隶,还有不少家人死于女真人的手里,与女真人有血海深仇。”
“正因如此,他们对大王、对大明,有着天然的忠诚。”
他顿了顿,继续道:“所有孩子均由金国当地商行按规矩阉割后,再经咱们的商路秘密运回龙城,前后历时两年,最后只剩下三百人。”
“臣已经让夏国皇宫和辽国皇宫俘虏来的太监,教他们熟悉宫廷礼仪、日常侍奉流程,也知晓了大明的规矩,随时可入宫当差。”
李骁接过册子,缓缓点头,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带着一丝沉凝:“本王并不喜欢太监这种存在,毕竟是残缺之人,违背人伦。”
“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存在,确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他的思绪飘向历史深处,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
那位与他一样出身草莽、开创大明的帝王,早年也极度厌恶阉人,严令禁止华夏男儿自宫,宫中阉人若非元朝遗留,便是俘获的高丽人被阉割。
还立下铁律,“内臣不许干政,违者杀无赦”。
可后来胡蓝之案爆发,文官集团与淮西勋贵变得不再好用,太监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他们无根无家,无法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只能依附皇权。
他们日夜侍奉君王,知晓机密,办事隐秘且高效。
更因身份被士大夫与将领极度鄙视,很难与外臣勾结,形成稳固的势力。
很多人太监坏,骂他们做尽天怒人怨之事,可他们看到的,不过是表面的恶。
真正动摇国本的,是那些连史书都无法记载的大恶。
在这方面,清朝倒是做得极好。
近三百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太监乱政,即便有安德海、李莲英这样的宠宦,也只是依附君王,从未形成能威胁皇权的阉党。
安德海的结局更是不堪,恃宠而骄擅自出京,被山东巡抚以“太监私出,非制也”就地正法,连慈禧都无法维护。
清朝能做到这一点,核心在于制度。
可以清朝很坏,但不能它菜。
它们吸取了此前千年王朝的统治教训,取长补短,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巅峰。
是对太监管理最成功、最严密的王朝,将太监彻底工具化,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便是内务府。
内务府的出现,将太监的权力严格限定在‘奴才’的角色里。
皇室产业由内务府掌管,太监不得插手经济;宫廷事务由内务府统筹,太监只负责具体侍奉。
更有层层监督,一旦越界,严惩不贷。
如今大明即将建立,太监必然会进入皇宫。
宫中洒扫、侍奉、传递消息,离不开他们。
但更要严防死守,绝不能让他们染指权力,尤其是军政大权。
与其等后世子孙犯错,不如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
效仿清朝设立内务府,对太监群体进行监督与制衡。
想到这些,李骁看向李东昆,眼神变得郑重:“本王决议,将河西商行改制为内务府。”
“与汉朝时期的少府职能相当,但职权会更加重要。”
“其一,监督管理阉人群体,凡阉人越权干政、贪赃枉法,内务府可直接查办。”
“其二,掌管皇室所有产业,包括田庄、商行、矿场,确保皇室用度自给。”
“其三,统筹宫廷事务,太监的选拔、训练、调度,皆由内务府负责。”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而首任内务府总管大臣,本王选定你,李东昆。”
“你是本王的二堂叔,忠诚无需置疑。”
“你掌管河西商行多年,精通产业管理,能把皇室产业打理好。”
“更重要的是,你心思缜密,做事严谨……”
“你只需记住,内务府是为皇权服务,更是为大明江山服务。”
李东昆看着李骁坚定的眼神,重重躬身,语气带着决绝:“臣遵旨。”
“定不负大王信任,严守规矩,管好内务府,绝不让太监乱政之事在大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