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1/2)
周伯温与吴焕两人离开后,李骁轻轻摇头,哼哼笑道:“完颜永济那厮,虽然昏庸无能整日只知道享乐。”
“对着咱们秦国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对宋国,倒是狠辣得很。”
顾自忠放下手中的茶盏,附和道:“大王得是。”
“金国南线兵团的将领,这两年在边境上没少找宋国麻烦,抢粮抢钱、杀人掠地,还逼着宋国加征岁币。”
“他们在咱们这儿丢了关中的土地和人口,就想从宋国身上把损失加倍捞回来,算盘打得倒是精明。”
李骁微微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所以宋国才急着跟咱们结盟。”
“他们想借咱们的兵力牵制金国,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东西,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两人谈论宋国时,金刀安静地站在旁边,全程没有插话。
方才宋使在议事厅时,注意力全在李骁身上,压根没留意到这个身形尚显稚嫩的少年,更不知道他便是李骁寄予厚望的嫡长子。
此刻听着父王与顾自忠分析局势、权衡利益,金刀默默将每一句话记在心里,对“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比在学堂里读再多兵书都管用。
而坐在角的赵玥,脸上却满是悲哀与迷茫。
她出身宋国宗室,深知宋国物产丰饶、财力雄厚,麾下数十万大军装备精良,武器甲胄更是号称天下第一。
可每次与金国交战,宋国军队却总是连吃败仗。
连她这个远嫁秦国的公主都想不明白,为何看似强大的故国,到了战场上会如此“拉胯”?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份困惑像块巨石压在她心头,让她既为宋国担忧,又满心无力。
顾自忠顾及她宋国公主的身份,没有再多宋国的不是,话锋一转,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书,向李骁汇报西州这两年的发展成果。
在李骁查看文书的时候,他则是在一旁解释道:“这两年咱们从关中、灵州又迁移了两万汉民到西州,新增耕地二十万亩,去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五十万石。”
“回鹘、吐蕃等族群如今都已习惯汉话、穿汉服,遵守秦法,去年缴纳的赋税比前年增长了四成。”
“还有白石山硝石矿和硫磺沟,产量稳定,完全能满足军工坊的需求。”
……
李骁此次南巡,本就是为了检查西域各地的治理情况与战备状态。
听着顾自忠的汇报,又结合路上的所见所闻和锦衣卫暗探的汇报,他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做得好。”
顾自忠汇报的政绩肯定有水分,但只要不出问题就没必要细纠。
“西州是咱们秦国连接西域与中原的咽喉,你能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稳住民心,立了大功。”
得到李骁的夸赞,顾自忠精神一振,趁此机会直接道。
“大王,臣有肺腑之言,今日斗胆向您进谏。”
“如今大秦疆域已达万里,西至西海,东接金国边境,北控漠北草原,南抵高原,国力强盛,民心归附。”
……
“这等功绩,纵观秦汉隋唐,能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
他语气愈发激昂,目光灼灼地看着李骁:“可您如今仍只是秦王之位。”
“虽有漠北的‘腾格里古尔汗’、西域的‘至高苏丹’这些称号,可在咱们秦国的汉民眼中,这些都是异族的尊号,算不得华夏正统。”
“您平定乱世、开疆拓土、安抚百姓,这等不世之功,早已远超‘王’的规制。”
“一个‘王’位,如何配得上您打下的万里江山?”
“如何配得上数十万秦军将士的浴血奋战?”
“如何配得上天下百姓的殷切期盼?”
在他看来,李骁的功绩早已超越了“王”的范畴,只有“皇帝”之位,才能与这份伟业相匹配。
只有建立正式的王朝,才能让大秦的基业名正言顺,传之后世。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
顾自忠再次躬身,头颅低至胸前:“这不仅是臣的心愿,更是数十万秦军将士的心愿,是天下百姓的心愿。”
“唯有称帝,才能彰显大秦的正统;唯有称帝,才能让四方蛮夷彻底臣服;唯有称帝,才能让您的功绩永载史册,与日月同辉。”
堂内一时寂静,只有顾自忠厚重的呼吸声。
金刀站在李骁身后,听得心潮澎湃,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父王终于要当皇帝了。”
可这股激动还没持续多久,又忽然想起母亲的话:“金刀,你是你父王的嫡长子,这是你的幸运,却也不是你的依仗。”
“你父王首先是大秦的王、未来的皇帝,其次才是你的父王。”
“你父王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只会坐享其成的儿子,而是一个能扛得起大秦万里江山、能继承他赫赫战功的继承人。”
“就算日后你封了王,甚至当了太子,也绝不能有半分懈怠,江山是打出来的,也是守出来的,你若不够强,迟早会被人取代。”
当时他似懂非懂,只知道点头,可此刻他忽然明白了母亲的深意。
父王当了皇帝,将来就会立太子,可自己这个嫡长子,未必就一定能坐上那个位置。
父王看重的是能力,是能像他一样领兵打仗、治理国家的本事,不是“嫡长子”这三个字的虚名。
金刀悄悄攥紧了拳头,暗自下定决心:“我不会让父王失望。”
另一边,李骁看着躬身的顾自忠,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反而平静地道:“你不是第一个劝本王称帝的人,在庭州时,陈冲就已提过。”
“不过,你们得对,一个‘王’位,确实配不上如今的大秦,配不上数十万将士的血汗。”
他语气陡然变得坚定:“称帝之事,的确是要提上日程了。”
“接下来这半年,大秦所有政务都要为筹备称帝让路。”
“至于东征金国,得等第八镇完全组建成型再,不能急于一时。”
李骁的回应满是坦然,就是直白的告诉所有人,自己马上就要称帝了。
只因为北疆汉子向来直来直去,没受中原儒家“三辞三让”那套虚礼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该得的尊荣就该坦然接受,故作谦让不仅虚伪,还会让人笑话。
见李骁爽快应允,顾自忠大喜过望,连忙起身躬身:“大王英明~不,是陛下英明。”
“臣代天下百姓,谢过陛下,大秦有您这样的君主,实乃万民之福。”
虽然他舔的有点过分了,话的很是肉麻,但李骁确实坦然接受。
佞臣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尤其是能力强、会办事、话又好听的臣子,哪个君上不喜欢?
李骁抬手示意他坐下,语气恢复平和:“称帝不是为了本王的虚名,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只有建立正统王朝,才能让律法更严明,让百姓更安心,让将士更有归属感。”
“这件事,还需要你多费心。”
顾自忠挺直胸膛,大声应道:“臣万死不辞。”
李骁轻轻点头,继续道:“你在西州的政绩,本王都看在眼里。”
“等此次南巡结束,你就跟本王回龙城,调往中枢任职,你有基层治理的经验,到了中枢,能更好地协助本王处理政务。”
“臣谢大王信任。”顾自忠激动地道,眼中满是激动。
西州巡抚的权力虽然大,但也只局限于民政,算不得土皇帝,回中枢才更有未来。
封侯拜相、福泽子孙才是顾自忠的追求。
最后,李骁看向顾自忠,语气严肃:“你调回中枢后,除了配合完善我大秦的正式律法,最重要是要负责称帝的各项筹备事宜。”
“祭天的礼仪、典章制度的修订、登基大典的流程,这些都要你牵头实,务必办得周全妥当,不能出半点差错。”
自此,秦国上下开始专注于两件头等大事:一是筹备李骁的称帝大典,二是加速第八镇的组建。
得益于秦军东征西讨不断胜利,大量的战利品流入秦国,只要当兵的人都富有,买奴隶,盖大房子,即便是战死了,家人也会得到丰厚的补偿。
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主动参军,甚至期待下一场战争的爆发。
与此同时,经过宋国使臣的不断活动,以及赵玥的日夜讨好劝,枕边风吹的嗷嗷叫,李骁最终还是同意了联合攻金的请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