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2/2)
“但不是现在,至少要等两年。”
“待本王称帝大典结束,第八镇完全成型,秦军休整完毕,才能出兵。”
“至于具体开战时间、出兵规模,都得由秦国了算。”
周伯温与吴焕闻言,心中一沉。
他们原本盼着秦国能尽快出兵,缓解宋国在淮南的压力,可“两年”的期限,无疑让他们的希望了空。
吴焕忍不住上前一步,急切地道:“大王,金贼在淮南的攻势日益猛烈,我大宋百姓深受其苦,若等两年,恐怕……”
“恐怕什么?”
李骁打断他的话,眼神锐利如刀:“宋国坐拥数十万大军,难道连两年都撑不住?”
“若是害怕被金人亡国,不如直接向我大秦称臣纳贡,成为我大秦的附属国,本王就即刻出兵。”
话到这份上,周伯温与吴焕也明白,再争辩也无用,只能躬身应道:“大王笑了,我等知晓。”
李骁话锋一转,又抛出一个条件:“另外,秦国为筹备东征,需大量军粮。”
“宋国需在半年内,为秦国提供一百万石粮食。”
“不过,本王也并非贪得无厌之人,知道一百万石粮食对你宋国而言也并非数。”
“秦国不会白要,这一百万石粮,秦国用金银铜钱购买,按市价结算。”
周伯温与吴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他们本以为秦国要强行索要,没想到竟提出用金银购买。
粮食可是战略物资,不会轻易对外售卖,宋国之前答应二十万石粮草已经是极限,一百万石可是要费不少精力。
因为路上的损耗巨大,即便是全部从川蜀调集粮食,也要准备一百二十万石才行。
所以,即便是秦国用钱购买,也要耗费巨大精力才能凑齐。
但为了从秦国借兵,这些粮食是必须给的,毕竟秦国也是花钱买的。
实际上,这些年秦国东征西讨,从西域、关中劫掠了大量金银,如今国内金银数量远超流通所需,已出现轻微通货膨胀。
在龙城,一枚金币去年能买五石粮,今年只能买四石;布匹、牛羊的价格也涨了近两成。
金银若不流通起来,跟一堆石头没区别。
而宋国的粮食很少对外销售,秦国从宋国买粮,大都是通过宋国的商人走私过来的,价格高,数量少。
如今借着联合攻金的由头,用金银换粮食,既能缓解国内通胀,又能储备军粮,可谓一举两得。
“大王,一百万石粮数量庞大,我大宋需时间筹备,半年期限恐怕……”周伯温试图争取更多时间。
“最多半年。”
李骁语气坚定,没有丝毫让步:“若是宋国连这点粮都凑不齐,那联合攻金之事,恐怕也没必要再谈了。”
周伯温与吴焕心中无奈,却也只能答应:“臣等会尽快回禀陛下,督促国内筹备粮食。”
此次召见结束后,周伯温与吴焕不敢耽搁,第二日便带着秦国的答复,匆匆离开高昌城,返回临安复命。
他们知道,“秦王称帝”、“两年之约”与“一百万石粮”的消息传回宋国,朝堂上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而他们的北伐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转眼间,两个月时间过去,李骁早已从高昌城返回龙城。
此时的龙城,处处透着忙碌,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核心大臣,几乎天天聚在王府议事,首要商议的便是开国称帝的关键事宜:国号。
这日议事,顾自忠率先躬身启奏:“大王,如今称帝大典筹备已近半,国号一事需尽快定夺。”
“臣等商议,先请教大王之意,是否继续沿用‘秦’为国号?”
李骁端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吟片刻,缓缓摇头:“秦,不可用。”
“一来,这并非正式国号,不过是众人因本王‘秦王’的封号而称呼,到底只是个王号。”
“二来,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秦’为国号,珠玉在前,本王若再用,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且秦朝历二世而亡,寓意也不够吉利。”
张兴华紧接着道:“大王所言极是。”
“既如此,‘唐’也当排除。”
秦国国内,尤其是关中百姓之中有一种观点,秦王姓李,是当年大唐的国姓,或许是当年大唐的后裔。
所以,有人建议承袭大唐,更有利于统治中原。
但李骁显然也是不满意。
确定了排除的方向后,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人又闭门商议了三日,翻阅各种典籍,最终拿出三个国号供李骁选择。
韩久光首先上前,手持文书奏道:“大王,臣等首推‘大中’为国号。”
“‘中’者,天下之中也,取‘居天地之中以治四方’之意,既彰显我朝统御天下的雄心,又寓意我朝为中原正统,可让四方部族、蛮夷国皆感受到我朝的正统与包容。”
张兴华随后补充:“臣等次推‘大元’。”
“‘元’字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有‘万物起始、盛大无垠’之意。”
“贴合我朝开疆拓土、终结乱世的伟业,且‘元’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便于百姓记忆与传颂。”
最后,顾自忠上前,语气郑重地道:“臣等三推‘大明’。”
“‘明’者,光明也,取‘日月昭昭、普照四方’之意,一是寓意我朝将会终结唐末以来的乱世黑暗,为天下带来太平光明。”
“二是‘明’字象征清正、严明,可体现我朝律法严明、吏治清明的治国方向。”
“三是‘明’与‘民’谐音,暗含‘以民为本’之意,能让百姓感受到大王的仁心。”
三位大臣分别解读完三个国号的含义后,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骁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听着这三个国号,李骁直呼人才啊。
“大中”与“大明”,乃是后世朱元璋称帝前曾考虑过的预备国号,最后朱元璋选了“大明”。
而“大元”更不用,虽由蒙古人建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披着蒙古外衣的汉人王朝。
李骁定了定神,先看向“大中”二字。
“天下之中”的寓意虽好,可“大中”二字本就是纯粹的儒家政治概念,还带着“中庸”的意味。
李骁这辈子靠的是铁血征战、果断决策才打下这片江山,向来不喜欢“中庸”那套模棱两可的调调。
若用“大中”为国号,反倒显得自己没了开疆拓土的锐气,第一个便将其排除。
其次,大元这个国号算是非常不错的,寓意盛大,既显王朝气象,又有文化底蕴。
不过大明也不错,《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九龙以御天”。
这短短一句话,直接将“大明”与“天道”“真龙”绑定,意味着王朝承天受命,君主是驾驭九龙、统御天下的真龙天子。
可正因如此,他反倒一时难以决断,“大元”的大气与“大明”的天命感,各有千秋,选哪个似乎都有些可惜。
“此事容本王再斟酌几日,诸位先退下吧。”李骁最终没有当场拍板,挥手让大臣们散去。
回到后府,李骁询问过萧燕燕、李东山、李东江等人的想法,最终下定决心。
三日后,李骁召集所有官员将领齐聚王府大殿。
“诸位所提三个国号,本王已斟酌再三,今日便定下。”
“我朝国号,为‘大明’。”
李骁继续道:“大明此号此乃承天受命,彰显我朝正统;日月昭昭、光明普照,寓意终结乱世,为天下带来太平。”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从今往后,‘秦’的称呼不再沿用,我朝正式定名为‘大明’。”
“待称帝大典之后,便昭告天下,让这‘日月昭昭’之光,照亮华夏每一寸土地。”
“让中原百姓和四方蛮夷都知道,华夏正统,已归大明。”
“天下太平,将由大明开创。”
官员将领们闻言,纷纷躬身行礼:“大明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