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 第四百零三章 虎狼之国,宋使眼中的秦帝国

第四百零三章 虎狼之国,宋使眼中的秦帝国(2/2)

目录

另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抢着道,声音里满是崇拜:“他当年只是个普通兵,跟着大王打金国,斩了敌军将领,直接升了千户,还赏了好几个有钱人家的姐当妾。”

“现在家里有十几个奴隶……”

一群年轻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话语里全是对军功的向往和对好日子的期盼。

“等我立了功,先给我爹买头牛,让他不用再自己耕地了。”

“我要把家里的土坯房拆了,盖成砖瓦房……”

“对,跟着大王打仗,准没错,咱们秦军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年轻人们的声音清脆又热烈,像一团火似的,在清晨的村寨口烧得旺盛。

百户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话,脸上的笑容渐渐淡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这些半大的孩子,眼里只看到了军功带来的金银、奴隶和大房子,却没见过战场上断肢残臂的惨烈,没闻过死人堆里的腐臭,更不知道多少兄弟上了战场就再也没回来。

这些残酷的画面,他怎么也没法跟眼前这些满脸憧憬的年轻人们出口。

“大哥,你怎么不话了?”二柱疑惑地抬头看他。

百户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什么,就是觉得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

“到了军营里,记得听长官的话,好好训练,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他本来想“别太贪功”,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眼里的“劲头”,是秦军能打胜仗的底气。

正是因为有这份对好日子的渴望,士兵们在战场上才会不怕死、往前冲;正是因为相信“参军能改变命运”,百姓才会主动送子弟参军。

“放心吧大哥,我肯定好好干。”

二柱兴奋地道,“等我立了功,第一个回来给你报喜。”

其他年轻人也跟着起哄:“王百户,您等着瞧,咱们到了战场上,肯定比您当年还厉害。”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虽然听的不是太真切,但也能明白了大概,顿感惊讶不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在宋国,百姓对兵役向来唯恐避之不及,官府征兵往往需要强征,可秦国的年轻人竟然主动参军,还对打仗充满期待,这实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吴焕忍不住想掀开车帘看得更清楚些,却被旁边的秦军士兵伸手拦住:“两位使臣,将军有令,不可与秦国百姓接触,还请大人回到车厢内。”

周伯温心中有些烦闷,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虽是宋国的大官,可在秦国的地盘上,连一个的百户都能“拿捏”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马车里。

“你这秦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伯温低声问道:“咱们宋国百姓躲兵役都来不及,他们这里的年轻人却主动要去当兵,难道就不怕战死吗?”

吴焕轻轻摇头,只能猜测道:“恐怕是因为秦国的军功制度跟咱们宋国不一样。”

随着第八镇建立的命令下达,秦国境内已开始大范围征兵,此次至少需要补充两万新兵,关中、河西灵州、漠北都是主要征兵地区。

得益于秦军常年胜利积累的威望,以及丰厚的军功赏赐,百姓们参军的积极性极高,不少村寨甚至出现了“父子同征”“兄弟同去”的景象。

秦军这些年几乎战无不胜,每次打仗都能缴获大量财物,士兵不仅能分到战利品,还能凭战功升职,获得社会地位。

对这些百姓来,种地虽然能吃饱饭,可参军却能出人头地,甚至改变家族命运,他们自然愿意去。

两人想要深入了解秦国年轻人积极参军的原因,了解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却被秦军士兵严密看管着,根本不让他们随意活动。

只能无奈作罢。

不久后,队伍再次启动。

周伯温与吴焕透过车帘,看着那些年轻的身影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原本以为此次出使只是简单的联盟谈判,可一路走来,秦国的点点滴滴都在颠覆他们的认知。

虎狼关的雄险、武威城的繁华、百姓参军的热情,都让他们明白,眼前的这个秦国,早已不是他们印象中“野蛮的游牧帝国”。

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制度完善的强大帝国。

秦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军队能征善战,更在于它能让百姓主动为国家效力,这份凝聚力,是宋国远远不及的。

……

与此同时,大漠州境内的草原戈上,一支金色洪流正滚滚向前。

上千名武卫军骑兵身着甲胄,手持长矛弓弩向着南方缓缓前进。

“嗒嗒嗒”的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在辽阔的戈上传出老远。

此次李骁离开龙城,目的是巡视秦国规划中的新都,大明城,也可以称为大明府。

【很多大佬原本的昆仑京不好,这个地方与昆仑山没关系,所以采纳大佬建议的名字,大明府。】

随行人员中,除了精锐的武卫军骑兵,还有他的长子金刀。

金刀今年刚满十岁,眉眼间已初具李骁的英气,是李骁最器重的孩子,也是他心中未来基业的最佳继承者。

李骁始终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带金刀同行,便是想让他亲眼看看秦国的疆域与建设,增长见识,提前历练。

除此之外,还有宋国公主赵玥和她两岁的儿子李世昌。

之所以带上他们母子,是因为宋国使团即将抵达,李骁计划在高昌城接见使臣,顺便让久离故国的赵玥见见宋臣,寥解思乡之苦。

不久后,队伍抵达大明城外。

远远望去,一座巨大的城池轮廓已在戈上成型。

城墙的地基早已夯实,部分地段已筑起丈高的墙体,无数人影在工地上忙碌,宛如密密麻麻的蚂蚁。

“父王,这就是大明城?”

金刀惊叹道:“真的很大,比龙城大多了。”

李骁点头:“两年前开始动工,如今已完成一半了。”

“等全部建成,会比龙城还要大上十几倍。”

龙城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只能容纳两万多人居住,放在中原只是一座稍大点的城池,已经无法满足秦国统治的需求。

且因为地理空间原因,没有继续扩建的必要,所以李骁在南方的天山脚下建立了秦国新的都城,大明城。

此地四通八达,且有天山雪水滋养,土地肥沃,已经被陆续开垦出了四百多万亩粮田,比此时的关中平原还要多。

足以养活千万人口,以此为根基建立都城最是合适。

而且自李骁西征西域后,带回了将近十万战俘奴隶,这些人全部被投入大明城的修建中,让工程进度大幅加快。

这些奴隶本就是战俘,对李骁而言毫无成本,可“往死里用”,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修建城池。

当年隋文帝修建大兴城,征召百万民夫,不到一年便完成主要建筑。

而大明城的修建,除了工匠,便是十几万奴隶,所以速度也非常迅速。

至于这么多奴隶的伙食问题,工造司给他的奏折中也有写到,肯定不会将珍贵的粮食给奴隶吃,而是一种代替品。

李骁此行也是为了查看效果。

他并未靠近工地,只是带着众人在远处高地观望。

毕竟十万奴隶聚集之地,脏乱差是常态,更可怕的是疾病传播。

即便他一再强调防疫卫生,可奴隶毫无人权,管理者为了赶进度,根本不会严格执行卫生要求,靠近只会增加感染风险。

而李骁也不是给奴隶主持公道的,而是为了查看工程进度。

“大王,钱参军、李大师到了。”一名侍卫上前禀报。

很快,两个身影快步走来,前面一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正是负责大明城建造的工造司参军钱大户。

后面一人穿着灰布匠服,手上满是老茧,眼神却很锐利,便是匠作监的九级大师李老扁。

钱大户是金州飞鹰堡出身,又名钱三,是当年第一批跟随李骁的汉民,靠战功升为副万户。

后来因早年做过泥瓦匠,转业后被任命为工造司参军,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不过多年战场厮杀,他的泥瓦匠手艺早已跟不上时代,如今主要负责工程的总体统筹,是管理工作。

李老扁则是虎思斡耳朵的汉民,当年李骁随萧思摩第一次西征攻破虎思斡耳朵时,将他在内的汉人工匠俘虏回来。

因他木匠手艺精湛,恰逢李骁修建龙城,便得到重用。

秦国向来重视工匠,李骁不仅设立匠作监,给工匠分等级(从一级到九级),还授予相应官身。

不过这些官身多是虚职,因为秦国的实权官位必须靠军功获得。

无军功者只能获得对应等级的待遇,没有实际权力。

李老扁作为匠作监最高等的九级大师,待遇与工部侍郎相等,却只负责技术指导,管理工匠,不涉军政。

“末将钱大户,参见大王!”

“属下李老扁,参见大王!”两人抚胸行礼。

李骁轻轻抬手:“工程进度如何了。”

钱大户连忙起身,从怀中掏出图纸,指着上面的标记汇报:“启禀大王,目前城墙地基已全部完工,东、西、北三面城墙已筑起两丈高,南城墙体完成一半。”

“城内的主干道已规划完毕,部分路段已铺设砖石。”

“宫殿区的地基也已夯实,预计半个月后可开始搭建梁柱。”

“按照当前进度,再有一年半,便可完成主体工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