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虎狼之国,宋使眼中的秦帝国(1/2)
虎狼谷的山道上,一支队伍正缓缓前行。
“嗒嗒嗒”的马蹄声沉闷地敲打着碎石路面,时而夹杂着“嘎吱嘎吱”的车轮碾磨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
前后两翼是身穿黄底白边甲胄的第四镇骑兵,盔明甲亮,腰间弯刀悬垂,走动时甲片碰撞发出“哗啦哗啦”的轻响。
士兵们眼神锐利,不时左右张望,警惕着周遭动静。
中间则是一队身穿宋国服饰的士兵,护送着十几辆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
马车之内,宋国礼部尚书周伯温与兵部侍郎吴焕正各自靠在车上,脸色憔悴。
两人从临安城出发,一路西行,虽不敢有丝毫耽搁,却还是用了整整三个月才抵达虎狼谷。
川蜀的崇山峻岭、陇西的崎岖山道,让这段旅程充满了艰辛。
这个时代的马车没有任何减震装置,颠簸得很,坐在里面比步行还要难受。
“哎哟,我的老骨头都要散架了。”
周伯温揉着发酸的腰,忍不住抱怨道:“这三个月下来,骑马骑得大腿都磨出茧子,坐马车又颠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真是要了老命了。”
“早知道路途这么难走,什么也得让相爷换个人来。”
吴焕也叹了口气,扯了扯被汗水浸透的官袍:“谁不是呢?想我在临安城,出门要么坐轿,要么乘船,何曾受过这种罪?”
“不过话回来,为了服秦国联手夹击金国,这点苦也只能忍了。”
抱怨归抱怨,两人很快便收敛心神,开始商议正事。
周伯温从袖中掏出一份看了无数遍的清单,低声道:“此次咱们带了不少礼物。”
“五十匹云锦、三十颗南珠、二十柄上好的龙泉剑,还有十万两黄金,这些都是用来打点秦国权贵的。”
“你觉得,咱们该先拜访哪些人?”
“首先肯定得去拜访公主殿下。”
吴焕立刻道:“听她为秦王李骁生了一个儿子,深得宠爱,在秦王面前话应该会有分量的。”
“若是能让公主在秦王耳边吹吹枕边风,强调金国对我两国的威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周伯温点点头:“此言有理,不过,只靠公主还不够。”
“秦王后也得拜访,听秦王出征时,都是她在监国,可见其权势不。”
“虽是契丹女人,但咱们宋国以前与契丹人打交道多年,有的是经验,只要礼数周全、好处足够,想必能打动她。”
“还有秦国的宗室大将李东江、李东山。”
吴焕补充道:“这两人是秦国宗室重臣,手握兵权,此时应该还在龙城守孝。”
“东征金国的战事多半要靠他们统筹。”
“咱们得让他们明白金国对秦国的威胁,唇亡齿寒,若是任由金国对付咱们大宋,下一个就轮到秦国了。”
“与宋国联手,不仅能分担秦军压力,还能提供粮草支援,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又罗列了几位秦国的核心大臣,商议着如何分批次拜访、如何措辞才能既显诚意又不失体面。
就在这时,马车突然停下,外面传来宋军士兵的呼喊声:“大人,前面就是虎狼关了。”
周伯温与吴焕对视一眼,连忙整理了一下官袍,掀开车帘走了下去。
当看到眼前的关隘时,两人瞬间惊讶了。
只见一座雄关依山而建,城墙由巨大的青石砌成,高达三丈有余,城头上旌旗招展,弓弩手严阵以待。
关隘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峭,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没想到秦国竟然在这里建立了如此雄关。”周伯温喃喃道,眼中满是惊讶。
他想起当年,宋国企图争夺河湟谷地、获取优质战马,曾与西夏在虎狼谷展开大战,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迫彻底退出河西走廊。
如今西夏早已被秦国灭亡,这虎狼谷竟成了秦国的屏障,还建起了如此坚固的关隘。
吴焕精通军事,目光扫过关隘布局,沉声道:“此关选址极佳,恰好扼守虎狼谷的咽喉,只需少量兵力封锁关隘,便能隔绝东西往来。”
两人正感慨间,队伍已缓缓靠近关隘。
他们看到,关隘之下,不少商队正排队接受检查,秦国的税官有条不紊地登记货物、征收税款,秩序井然。
“先登记货物,丝绸十匹,交税五枚银币。”
“粮食百石,按律收税十枚……”
原来,这虎狼关不仅是军事要隘,更是秦国东部与腹地之间最重要的钞关,往来商旅都需在此交税通关。
看到这一幕,周伯温与吴焕心中的惊讶更甚。
在很多宋国人看来,秦国虽是军事强国,本质上却是个野蛮的游牧帝国,只懂征战杀伐,不懂治理国家。
可眼前的景象却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完善的关隘管理、规范的税收制度,这分明是中原王朝才有的治理水平。
“看来,咱们之前还是太看秦国了。”
周伯温低声道:“他们不仅军事强大,内部治理也已日趋完善。”
“这是一个比当年辽国还要可怕的对手,与其联盟,哎~”
当年,宋国联金抗辽的后果还历历在目,如今又要联秦抗金,不知道会不会重蹈覆辙啊。
可又有什么办法啊?
金国对宋国的威胁太大了,这几年一直在淮南增兵,想要将从秦国手中失去的利益,从宋国这里拿过来。
所以,宋国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了。
话间,第四镇的骑兵已与关隘的守军完成交接。
一名秦军百户走上前来,对着周伯温与吴焕拱手道:“请二位使臣稍作休整,待商队检查完毕,咱们便出关继续前行。”
虽然只是一个的百户,这样的基层军官放在宋国就是贼配军,根本不配让两人正眼相瞧的。
但这里可是秦国啊。
周伯温与吴焕连忙拱手回应,礼貌道:“有劳将军。”
不久后,马车再次启动,“嘎吱嘎吱”的车轮声中,缓缓驶入虎狼关。
出了虎狼关,山道渐宽,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夕阳的余晖洒在辽阔的河西平原上,远处的武威城轮廓渐渐清晰,众人在城中驿站歇息。
次日天刚蒙蒙亮,队伍便再次出发。
刚走上街头,周伯温与吴焕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街道两旁的店铺陆续开门,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汉人、党项人,还是高鼻深目的回鹘人,粗略看去竟然都是一个模样。
他们身上的衣服风格粗犷,大多是羊皮袄、麻布衫或是粗棉布袍,款式简单却厚实保暖,显然是为了适应西北的寒冷气候。
原来秦国大力推行民族融合,不分民族,全部都穿着偏向于汉人的服饰,汉语。
而那些坚持原本民族特色的人,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些人的穿着,倒与咱们临安城截然不同。”周伯温掀着车帘,低声对吴焕道。
吴焕也点头附和:“临安城流行绫罗绸缎,讲究款式精致,这里却以实用为主,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两人正观察着,街道上的行人忽然纷纷侧目,目光都集中在他们的队伍上。
显然,宋国使臣的服饰与秦军的铠甲风格迥异,在武威街头显得格外“怪异”。
不少人停下脚步打量,还有几个孩童好奇地跟在队伍后面,若非秦军士兵拦着,恐怕早就围上来盘问了。
出了武威城,队伍沿着官道前行。
约莫半个时辰后,前方出现一座村寨,村口正有一群年轻人簇拥着一位中年人向外走,恰好与他们的队伍迎面相遇。
年轻人大多十八九岁,身材挺拔,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手中还提着简单的行李。
“大哥!”
突然,人群中一个穿土色粗布衫的年轻人眼睛一亮,朝着领队的秦军百户大喊起来:“你怎么回来了?”
百户也认出了对方,正是自己的堂弟。
他原本是河东的夏国汉民,被迁移来了河西走廊,旁边这个村子就是他所在的百户所。
人群中的那个中年人,就是这个村子的牧屯百户,是一名转业的秦国老兵。
而他则是后来参军,一步步立下战功升为野战军百户的。
“二柱?你这是要去哪?”百户大声着,他翻身下马,示意队伍暂时停下。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听得不是太真切,透过车帘缝隙一看,只见那叫二柱的年轻人快步跑到百户面前,兴奋地道:“哥,我要去参军。”
“总兵府征兵,我报名了,这就跟百户去城里集合。”
二柱脸上满是憧憬:“我早就想参军了,也要跟大哥你一样,杀敌人,立功、抢钱、获赏……”
“到时候我也给爹娘买几个女奴伺候,让他们也享享福。”
“不止女奴。”
二柱身边一个瘦高个年轻人立刻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
“我表哥去年跟着大军打西域,回来的时候带了三箱金银,还盖了大房子,娶了两个媳妇,现在所里谁不羡慕?”
“我听城里的王千户更厉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