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八镇铁骑,大秦东征战力再升级(1/2)
龙城王府的议事大厅内,气氛肃穆。
李骁身着玄色龙纹棉袍,端坐于主位之上。
下方两侧依次站着李东江、李东山、大虎、安猛等在龙城的核心将领,以及奔丧没来及的返回部队的李氏宗族将领们。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显然知晓今日议事关乎大秦军事布局的重大调整。
“今日召集诸位,是关于我秦国军改的第二件大事宣布。”
李骁声音沉稳,目光扫过众将:“大秦疆域扩大万里,且东线对金战事在即。”
“此前,金国虽在关中之战中受挫,却仍是中原霸主,其军力之强,远非西域各国可比。”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他们对外号称全国驻军百万,这其中固然有夸张成分,用以震慑周边势力,可咱们不能因此轻视。”
“据锦衣卫探查,金国目前能随时调动的兵力,至少有四十万。”
在历史上的野狐岭之战,金国为对抗蒙古,仅北线便抽调了四十万大军列阵,虽最终战败,却也可见其兵力底蕴。
可即便如此,金国仍未垮台,反而在中原休养生息,历经数次战争,又半死不活的撑了二十多年才被灭。
而如今,此前的秦国东征,虽然在关中之战中打掉了金军十万精锐,可这十万兵力,对金国而言,却也只是伤筋动骨。
中原之地人口稠密,农耕发达,若金国不计后果,征召百万青壮入伍并非难事,只不过新征召的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远不及精锐罢了。
但即便只是“乌合之众”,若数量庞大,也足以对秦军造成巨大威胁。
总结过后,李骁沉声道:“所以,本王决定,我大秦正式组建第八镇大军,以增强我军战力。”
话音下,众将眼中皆闪过一丝了然,此前虽有风声,但正式宣布仍标志着大秦军事力量的又一次扩张。
当然,第八镇的组建还有另一个目的,践行秦国军功升职的规矩。
此前的东征之战中,诞生了大量的有功将士,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第七镇。
如今也一样,新组建的第八镇,定然是以此次西征有功将士为核心进行组建。
李骁继续道:“第八镇镇旗定为蓝旗红边日月战旗,象征镇护东方、光耀大秦。”
在李骁的计划中,第八镇就是为金国准备的,未来最有可能出兵的方向便是东北,直捣黄龙,破了女真人的老家,断其后路。
而接下来的第八镇将领任命,才是此次议事的重中之重。
下一秒,李骁目光则是转向列阵的将领,沉声喝道:“李骧!”
“末将在!”
殿中,大虎身着白色布面甲,大步迈步出列,拳头重重的砸在胸口,甲片哗啦啦作响。
昨天,李骁已经与他进行过详谈,知晓自己将调任第八镇都统,可当正式任命的呼唤响起时,心中依旧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
“免去你第六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你为第八镇都统,你原辖的第六镇第十七万户府,并入第八镇作为核心战力。”
李骁语气庄重,一字一句清晰有力:“望你到任后,整训军队,严阵以待,将来东征金国,需为大秦拿下头功。”
“末将遵命。”
大虎猛地抬头,眼中满是炽热,大声回应:“定誓死效忠大王,为大秦开疆拓土,绝不辱命。”
罢,他对着李骁低头,拳头重重的砸在胸口。
其他将领们见状,皆微微点头,毫无异议。
大虎是李骁的堂弟,从当年河西堡起兵时便追随李骁,无论是平定大漠还是东征金国,都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
当年攻打乃蛮人时,他亲自率部冲锋,身负三处重伤仍坚持作战,这份功绩与血性,全军上下有目共睹。
如今由他升任第八镇都统,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理所当然的晋升,众人皆心服口服。
站在队列中的李东江,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心中更是满溢着欣慰。
他自己虽卸任了第二镇都统,无法再亲自领兵征战,心中难免有遗憾。
可如今长子竟能更进一步,成为独掌一镇的都统,这份荣耀不仅弥补了他的遗憾,更让李家二房在军中的根基愈发稳固。
他暗自感叹,李骁这安排,既是重用人才,也是对他的变相安抚,这份心意,他记在心里。
李骁待大虎归列,目光再次扫过将领,继续喝道:“苏大强!”
“末将在!”
一名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的将领应声出列。
他是大漠汉民出身,当年李骁随萧思摩征讨乃蛮人时,他便是李骁亲自挑选的三千勇士之一。
后来李骁平定大漠,建立了两个千户,苏大强便是其中之一,而当时李骁的麾下总共也只有十三个千户。
这些年,苏大强更是在战场屡立战功,是军中公认的“猛将”,更是李骁的心腹。
“任命你为第八镇副都统,你所辖的第二十四万户府,一并并入第八镇,协助李骧都统整训军队、统筹防务。”
“末将谢大王信任。”
苏大强声音铿锵:“定全力辅佐都统,不负大王所托,让第八镇成为大秦东线的坚盾与利刃。”
他深知,自己能从万户升任副都统,不仅是因战功,更因李骁的信任。
作为出身嫡系的将领,他需在第八镇中起到制衡与辅助的作用,确保新镇始终听从中枢调遣。
“你的话,本王相信。”
李骁抬手示意,继续部署:“为填补兵力空缺,同时嘉奖西征有功将士。”
“现抽调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中,在西征期间立功的将士,组建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四个万户府。”
这四个万户府的将领与骨干,全部从立功人员中选拔,先搭建框架,再征召新兵入伍。
大虎和苏大强是带着各自万户离开的原属部队,所以第三十、三十一万户府,会填补他们的兵力空缺。
第三十二、三十三万户府,则是会归入第八镇,充实新镇战力。
众将仔细聆听,很快便察觉其中的平衡之道。
四个新万户的人选,一个出身第三镇、一个出身第五镇,剩下两个全来自第一镇。
如此一来,西征三镇的有功之臣皆有安置,无人会因派系不同而被冷,李骁兼顾各方的心思,显而易见。
紧接着,李骁又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免去第四镇副都统罗猛之职,任命其为第二镇都统。”
“原第四镇副都统之位,由王铁头接任;原第四镇第十万户之职,由第一镇副万户王大贵担任。”
话音下,只有王大贵出列重重抚胸接令,而罗猛和王铁头两人则是没有被李骁允许返回龙城奔丧,依旧驻守陇西与河西走廊。
他们的任命将会直接快马送到军中。
罗猛是李骁的姐夫,从河西堡时期便追随李骁,无论是平定漠北还是东征金国,都立下赫赫战功。
此前他任第四镇副都统,虽然不是正职,实则手握实权。
第四镇与第一镇同为李骁亲军,属大秦禁卫军,驻守河西走廊,掌控陇西与北疆的东大门,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都统之位向来由李骁亲领,副都统便是实际掌权者。
此次调任第二镇都统,虽脱离了禁卫军序列,却成了一方独镇的主将,不仅是在职位上获得了晋升,更是赋予了更大的统兵权力。
而接任副都统的王铁头,更是李骁的绝对亲信。
他出身河西堡,与李骁一起长大,最初是李骁的亲兵,一步步做到武卫军千户,然后调任第四镇万户,忠诚与能力皆无可挑剔。
让他任第四镇副都统,等于将禁卫军的核心权力,牢牢抓在了嫡系手中。
至于王大贵,同样出身武卫军,后来担任第一镇第三万户府的副万户。
西征时曾率部攻克花剌子模三座城池,战功卓著,由他转任第四镇万户,既符合“以功授职”的原则,也进一步强化了李骁嫡系在军中的影响力。
最后,李骁提及了第三镇的人事安排:“李东山将军卸任第三镇都统后,由原第三镇副都统陈二强接任。”
陈二强是河西堡老底子,与李东山是过命的兄弟。
当年一起跟着李骁打天下,既是宗室派系的老人,又对李东山绝对敬重。
由他接任,是李东山亲自推荐的结果,李骁应允,显然也是对李东山的安抚。
正如晋升大虎安抚李东江一般,避免两位老将因交权而心生“人走茶凉”之感。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李骁的安排远不止于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